印度被英国殖民统治了200多年,为何印度不恨反而却对英国感恩?

李翔


印度是一个文明古国,但印度也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印度的历史文化,除了印度教的传承,其他部分基本上已经损失殆尽,历史断层非常严重。而英国对印度的殖民,重新让印度找回了大国自信。

历史上,印度是一个很容易被征服的国家,自从古印度灭亡以后,后来的印度人几乎再也没有能够建立一个强大的印度王朝。反而是来自西北方向的威胁,屡次攻入印度,并建立起一个个异族王朝。千百年来,印度就这么过来的。在英国人到达印度之前,印度整体上处于突厥化的蒙古人的统治之中;此外,来自西方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以及荷兰人,也在蚕食印度。


因此,英国殖民者统治印度之前,印度的局面是基本上被蒙古人统治,同时西方列强也在试图瓜分印度。但是这些势力中,唯一没有印度人自己的势力范围或割据王朝。而仅有一些王公控制的小片土地,零星地掌握在印度人手中。

所以,英国人最终殖民印度,打败的不是印度人,而是蒙古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等各方势力。对于印度人而言,打败谁、谁被打败,其实都是一样的。甚至是新来的英国,打败旧有的传统势力,对于印度而言还有一种被解放的意味。毕竟,英国人殖民印度以后,改变了印度的势力格局。尤其是长期被蒙古人统治的印度人,很大程度上获得了翻身的机会。


此外,英国进入印度的时候,印度文化已经衰微,而同时期的英国文化强势。在英国殖民者的影响下,部分印度人开始英国化,或者西化。这种文化变更的结果,导致一百多年以后的现在,印度人更加认可英国,甚至视英国传承为印度正统了。

当然,英国殖民印度,还有对印度最直接的贡献。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英国为印度保留了现在这样的疆域,以及给印度带来了现在的国家形态。因此,印度人在一定程度上是感谢英国人的。


苏绽


跟咱们中国一提及“殖民”、“殖民地”,就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不同,主流上看,还真是这样,比如现任印度总理莫迪,就多次公开表示,感谢英国给印度创建的现代教育体系、修筑的铁路网(2万多公里的铁路,现在还用着)、打下的工业基础,还有英语这一宝贵的文化财富等等....

虽然咖喱英语很难懂,但必须承认,没有英国的殖民经历就没有当今统一的印度。

实际上,“印度”这个称呼,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大多数只是个地区概念,并不是正式的国家名称。

与咱们中国的大一统不同,印度是一个“分裂的多民族地区”。几千年来,一直处于是邦国割据的状态,所以才有了遍及各地的印度王公。比如,下图,著名的莫卧儿王朝最强盛时期的印度版图——可以看出,印度南部还是诸多分散邦国,加上宗教民族成非常分纷杂,团结一致,抵御外敌的能力非常有限,国家认同感也不强。长期以来,莫卧儿王朝的国王只是个空壳,基本没实权,说了也没人听。

这片热土上,存在着160多个民族,200多种语言,印度教、锡克教、伊斯兰教、佛教四大主要宗教和深入人心的种姓制度,各邦国派系错综复杂,却没有一个实力强大到足以掌握全局的民族。这种局面下,印度要成为现在这种统一的南亚大国,靠他们自己完成”大一统”,基本上没戏。

从17末世纪开始,英国殖民者趁莫卧儿王朝衰败,各邦国内讧之机,成功在这片大陆上建立起殖民统治。

此时,英国人基本上没怎么动粗和浪费枪炮,而是选择利用邦国之间的矛盾,逐一攻破。用几句空洞的许诺,几纸瞒天过海的契约,几份羊毛出在羊身上的薄礼就收买了印度的王公、将军,顺利的把历代印度本土王朝都不能顺利统治的区域全纳入了行政区划,

到了19世纪,“英属印度”版图到达了印度版图的“巅峰"。

所以,英国早期的殖民并没遭到过大规模的反抗,没留下什么冤仇。

到了19世纪,从未去过印度的维多利亚女王直接成了印度女皇,画像挂满了南亚次大陆的各种场所,印度人提及女王也是一脸的尊崇,没说一个“不”字。印度中上层人士会也以说英语,上英国人办的学校,给英国人做事儿,去英国开眼为荣。

下图,2017年电影《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就描述了一个忠心耿耿侍奉维多利亚女王的印度男仆形象,大赞女王和印度仆人的深厚友谊。电影中的阿卜杜勒,可比女王的儿孙们孝顺多了。

历史原型与电影剧照

这期间,虽然大多数印度人都是乖乖的顺民,但英国的殖民统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导火索是英国给印度雇佣军发的子弹用了猪油、牛油来包裹,结果大家都受不了了——国家可以亡,皇帝和王公们可以被囚禁、流放,但是神灵和信仰绝不能被亵渎。虽然起义很快被镇压,但是英国方面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许多妇女儿童死于暴乱中的仇杀。

英国殖民者镇压完起义后,开始认真总结教训。

此种情形,如果换成俄罗斯来面对,肯定是要花点时间,杀光原住民,然后大量迁入俄罗斯族人,搞个居民大换血活动,来个彻底解决。

当然,这么整不是英国的菜,从镇压起义以后,英国的统治,表面上,貌似开始变“温和”。

从导火索上就可以看出,印度人对“神”的认同感要远远高于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九十年后的印巴分治,再次证明)。要想再相处下去,就不能影响他们“拜神”。所以,从此印度的宗教信仰和各种民风民俗基本都得到了充分保证。

然而,早前英国人大力谴责和坚决取缔的印度陋俗,如寡妇殉葬、溺杀女婴、童养媳制度等等,某种程度上又被默许,深得印度人心,尽管这些都是英国人深恶痛绝的。为了安抚印度上层人士,女王诏书宣布:“要像尊重我们自己一样尊重王公们的权利、尊严和荣誉。我们将坚持尊重和维护世袭土地所有权利的坚定意志。”书面上,让那些印度王公找回来满满的自尊。

英国也的确做信守了承诺,从1858年到1947年英国撤离次大陆的90年时间里,没有一个土邦因某种原因被取消或被兼并。在英国政府新推行的控制加拉拢甚至庇护的政策下,印度王公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死心塌地效忠于英国”,印度各土邦从此成为“不列颠印度统治权的基本支柱”。

(下图,1926年,印度王公Alwar为英国客人组织的庞大猎虎队伍,共有300多人和12头大象。这接待规格,已经不能用“热情”二字表达了)。

同时,在印度大兴建设工程,发展教育医疗事业,兴修水利系统,公路、铁路网...打下了印度的工业基础。

在这些领域,产生了最早的印度精英阶层。上世纪的印度国大党,一面领导着印度搞独立运动;一面还对英国统治充满了深情,多次表达了对英国的感谢和肯定。

不可否认的是,印度被殖民的过程中也不乏被压榨、欺凌的“血泪史”。除了大起义被残酷镇压,英国人日常作威作福欺压印度人以外,还多次出现了毁灭式的“大饥荒”(英国人在收成减产的情况下坚持出口印度粮食,导致数百万英属印度原住民人饿死)。在印度独立前的最后一次饥荒中(1946年),刚刚下台的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竟轻蔑的说:“印度是残忍的民族,有着野蛮的宗教。饥荒是他们自己的错,有没有饥荒,印度人都会像兔子一样繁殖。”

然而,印度独立后,印度历届的总统,总理等社会精英阶层,基本上都是英式教育制度下培养出来。这些人对于英国的文化和观念是十分的认同,对于英国带着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因此,他们上台后也没有抹黑英国,反而表现出了明显感激的意思。

这些精英阶层代表了印度的主流社会,主流社又会影响价值观、各种舆论和文化教育领域,带动媒体选择性的正面报道。这么着几代人教育影响下去,现代印度自然就对英国充满了感激;有仇恨的早就在大饥荒中给饿死了,或者世代都是刷厕所的低种姓群体,本身又是文盲,根本没有话语权。

还有一点,个人觉得,那就是印度种姓文化影响。种姓制度把印度人分成三六九等(4个种姓,外加一个等外品——贱民)区分种姓,除了看姓氏和职业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肤色越浅,种姓越高 。不过,一般情况下,再高贵的婆罗门也白不过英国人(毕竟印度天天暴晒,英国整日阴天)。 是不是印度人对白皮莫名的情愫也给英国人增添了一份好感?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印度在近代史上是英国在海外的殖民地之一,被称为“英属印度”。一直到1947年时,英国人才承认印度的独立。不过由于《蒙巴顿条约》的作用,英属印度分裂为了今天的巴基斯坦、印度两国。虽然有过被英国殖民统治的历史,但印度似乎并不仇视英国,这是怎么回事呢?

1858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消灭了印度的莫卧尔帝国,正式对印度建立起殖民统治。从那以后,一直到1947年印度独立为止,英国国王不仅是统治英国本土的君主,而且还兼任着印度的皇帝。

在这段时期里,英国殖民者们在印度疯狂掠夺黄金、香料和大量的珍贵资源,同时也给印度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工业基础。因此印度1947年独立后,尼赫鲁政府非但不憎恨英国当局,还理所应当认为自己应该继承大英帝国过去在南亚的全部势力范围和霸权。所以近十年来,印度吞并了锡金王国,干涉尼泊尔、不丹内政,并与我国爆发过边境冲突。

第一、这是因为英国殖民者间接性帮助印度统一了全境,在此之前,印度从未真正统一过印度半岛。在印度历史上,最为强大的时代是孔雀王朝统治时期和莫卧尔帝国统治时期。

在英国殖民者征服印度之前,统治印度本土的就是莫卧尔帝国。可不论是孔雀王朝时代还是莫卧尔帝国时代,印度都没有像中国一样完全统一过全国。英国殖民者到来后,用枪炮和殖民主义摧毁了众多的割据土邦和少数民族首领,间接性帮印度人统一了半岛。同时,由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扩张,间接性给印度人带去了更先进的西方文明,推动了印度社会的发展。

第二、印度想继承英国在南亚的势力范围

在印度莫卧尔帝国内乱时,英国人打了进来征服了印度,就如《世界通史》所说:“莫卧尔帝国皇帝的权力被分裂的总督们打倒了,总督们的权力被入侵的马拉塔人打倒了,马拉塔人的权力被入侵的阿富汗人打倒了,而在大家打的不可开交的时候,不列颠人(英国人)闯了进来,把他们全部都征服了。”

英国在征服了印度半岛后,同时占据了周边的缅甸、孟加拉国,建立了“英属印度”殖民地。在英属印度殖民地最大时,范围一度包括了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缅甸(20世纪30年代才变成单独的英属缅甸)、孟加拉国,面积十分辽阔。

因此,印度在1947年独立建国以后,一直渴望能够自己继承大英帝国过去在南亚的各种特权和势力范围,但这显然不现实的,所以印度不断插手周边国家的内政,引发边境摩擦。

不过,虽然有过这一段被殖民统治的不光彩历史,但印度至今仍向往英国殖民时代的势力版图和荣光,因此并不仇视英国,这一点也算是非常奇葩了。


世界人文通史


一个贴近比喻: 中国被蒙古人殖民统治近一百年。蒙人曾侵占中国攻城掠地更屠杀汉男无数。尽占汉妇为广布基因。中国人大都不反感蒙人更认成吉思汗作祖先而引以为傲。

对比英人殖民统治印度人二百年,当中的确曾杀伤过〈几百印度人〉看英国人事实曾教化留给印度人有:英文+英式生活文化+英式民主制度+社会管理+铁路建设+医疗医药+科技+....,印度人对此心怀感激,自然吧!?

对比蒙古人教化了中国人的:

~多家多户共用一套厨刀农具铁器;

~推广蒙式生活大毁农田改牧场好作蒙骑狩猎;

~推广蒙古文化- 汉女初夜权全归蒙人;

~建立蒙古新制度-分4等人-南逃的正宗汉人排尾最劣等;

~全面推广蒙古传统审美,以浓艳的红黄蓝绿七彩再混金色杂汇为美,宋代美学残存无几。

~广布基因以改造中原农耕民族因吃米的苗条小脸体型,以头大脸宽粗腰凸肚短腿为傲。

中国人对蒙古国人並不反感,甚至有人感谢並以之为傲的,题主觉得自然吗?



这应该是民族个性不同的缘故,就像印度全部都说英语,英语更是它们的官方语言。按照我们的标准来看,一个丧失了自己语言的民族就意味着被彻底奴役和同化,但印度人反而觉得这是它们的软件业走向世界的优势所在。

而且,印度官方还曾经表达过对大英帝国建立的教育体系表示感谢!之所以它被视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就是源自于英国殖民时期留下的内部治理制度。印度自身对于西方式的所谓民主方式比较根深蒂固,但其传统的种姓制度又无法更改,真是奇葩。

印度作为英联邦成员国中的人口数量最大的一个国家,也是英联邦的重要一员,哪怕是英国人撤离之前通过“蒙巴顿方案”将完整的印度分裂为两个国家,它们也是欣然接受英女王为其国家的最高元首。这一点与我们完全不同,我们为了反抗西方殖民者及日本法西斯的殖民统治,掀起全民族抗战并直至将列强赶出去,至今提起殖民时代仍咬牙切齿的。

总之,印度、加拿大及澳大利亚等英联邦成员国,不管是人口大国还是经济大国,都是坚定不移地靠近英国。即使是战后以来,各地掀起民族独立及解放运动的高潮,它们依旧是“不离不弃”。不过,印度有时候表现出来的“独立性”有非同一般,比如说美国取消制裁豁免之后,其他都基本取消从伊朗进口石油,而印度不仅派自己的大型油轮直接从伊朗进口,而且还采用本币结算。之前印度声称要在2030年进入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很多人有所质疑,但日本媒体近期预测印度甚至会在2029年就成为第三,这或许会增强印度自身的自信。


东震木


印度让英国统治了二百年,印度人还很感激英国主子,除了这个民族素有的奴性外,也确时有它所认为的理由:

其一,读印度历史,它从来就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一个绝大部分历史中,都是由信仰印度教及伊斯兰教的众邦国组成的地理概念。

只是由于英国二百年的殖民统治,才在形式上统一了印度。虽然二战后在英国的主持下又将其分裂为印巴两个国家,並有意留下了不少后患,但统一的功绩毕竟是主要的。

其二,英人为了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很少在印度发展大工业,只是做为原料基地。但为了掠夺的需要,修建了密集的铁路网,这也是事实。

其三,由于二百余年的殖民统治,给印度人留下了英语这一文化遗产,从而方便了印度人与世界一些国家的文化交流。

其四,印度自独立后全盘继承了英国的政治制度及社会各方面的管理手段,他们自认为其所谓的民主制度是最适合印度的统治秩序。

正是由于这种不加区别的全面的拿来主义,导至印度的社会改革的不彻底,给今天印度的发展留下无穷的隐患,阻滞了它的前进速度。

鉴于以上原因,印度虽然不时地发些牢骚,纠缠些历史旧帐,但大体上还是感激它的英国主子的。


国强8089


没有英国的殖民统治就不会有现代的印度。

在印度的历史上,只有莫卧儿王朝建立了统一的国家。虽说这个莫卧儿王朝从建立到灭亡期间共有三百年左右,但他真正统一印度的时间却只有一百年左右。换句话说,在印度的历史上,只有一百年左右的时间处于统一状态,其他的时间都处于分裂之中,就类似于我国的春秋战国、五代十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那样。也正是由于统一的时间短,印度人并没有形成大统一的意识,他们对政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最多只到邦这一级。正因如此,所以就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对古代印度,与其说他是个国家,不如说他是个地理名词更合适。

那是谁让印度人有了大一统的意识呢?是英国殖民者。正是英国殖民统治印度的两百多年,让印度人有了大一统的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英国殖民统治者才是印度的国父。

另外,英国殖民者在统治印度的时候,不但教给了印度人大一统的意识,还为印度的现代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为了更好的掠夺印度的资源,英国殖民者就在印度修铁路,修公路,修港口,建立配套的工厂、企业。另外,为了便于管理印度,英国殖民者还给印度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手段,建立健全了印度殖民政府组织,制订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今印度还在享受着英国殖民者带来的好处。

另外,英国在殖民印度的时候,培养了一批亲西方的政治精英,并将英语作为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如今印度能在美俄欧之间左右逢迎,到处都吃得开,这与印度国内的亲西方势力是分不开的。

所以,对于英国殖民者,印度还是挺感激的。


血染战旗红


印度在以前很长的时间里都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因为在南亚这片土地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统一的王朝,长期以来印度地区都是邦国林立,而且时不时的遭受着外来入侵及亡国。

时代环境上,文艺复兴以来英国等西欧国家崛起,开启了近代化历程。在开辟新航路后,西欧国家大肆开辟海外殖民地,其中英国在荷兰、葡萄牙、西班牙之后成为海上霸主。当时的印度基本还处在荒芜贫瘠的状态,面对英国的舰船利炮根本就不可能抵挡。直到英国入侵,印度才迎来文明的大进步。

政治上,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统治印度时,印度尚且是邦国林立等级制度森严的极落后地区。经过一段时间的统治后,印度大部分地区已经臣服于英国,印度变成了英国女王王冠上的一颗宝石。直到二战后,印度总督蒙巴顿回国,蒙巴顿方案实施,印度地区才真正统一为一个国家,但由于英国的手段,整个印度地区根据宗教信仰划分成了两打块地区,给如今的印巴冲突埋下了导火索。

经济上,在贸易全球化的进程中,印度拥有大量棉花、香料等外国市场畅销的商品。英国商人在政府的扶持下,不断的在各个地区开展贸易,英国的东印度公司甚至成为英国在亚洲地区的一个重要据点。在贸易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起初公平的商品交易变成了对原始地区原料、市场、劳动力的掠夺。英国人把恒河的财富都给搬到了泰晤士河畔。印度的经济水平在这几百年间仍然处于极度落后的水平。

文化上,印度地区本身历史文化悠久,诞生了佛教、婆罗教等伟大文化。但大部分印度人受佛教等的影响太深,导致整个国家文明前进的步伐很慢,安于现状和自我超脱的思想使印度地区长期发展缓慢。并且在几千年里印度遭受了许多次大大小小的外来入侵,文明历史早已面目全非,印度人也习惯了逆来顺受。面对英国人的入侵,在他们眼里也只不过是又一次的熟悉经历罢了,所以印度人在思想上的抵触情绪并不高。像甘地等人发动的起义更是佛系至极。

英国人撤离印度后,给了印度主权国家的名分,并且使印度不用通过自身革命而是通过他们英国人之手实现了国家的近代化,建立了资本主义政权,完善了当地法律制度,把印度拉进了西方资本主义俱乐部。

可以说没有英国就没有今天的印度国,当然了可能也没有印巴冲突。


新志途


学过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印度独立之前叫做英属印度,是被英国统治了几百年,按道理来说被殖民会被认为是耻辱。那么为什么印度人对英国不反感,反而感谢英国呢?下面我根据在印度生活以及和印度人的交流为大家讲解下原因。

其实如果没有英国的殖民,现在的印度估计还是四分五裂,根本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在印度存在上百个名族和两千多种语言,除了沟通有障碍外,各个名族的风俗习惯差异很大,甚至相互冲突。英国将印度的语言统一了,现在大部分印度学校都是英语教学,电视台也大部分采用英语,很大程度帮助印度国际化的发展。

英国殖民印度期间,对印度人进行了大量的洗脑教育,让印度接触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大家都管印度人叫阿三,这也是因为印度人开口闭口就是a sir ,慢慢演变而来。英国殖民印度有别于日本殖民菲律宾等国家,他们并没有对印度进行烧杀抢掠之类的行为,而是通过文化宣传和管理统治。从这点上来看,印度人长期在英国的教育和文化宣传熏陶之下,他们完全不觉得自己是被英国殖民。我们之前和印度同事讨论过,他们听到我们讲英国殖民印度的历史非常不高兴,也不认同,他们认为英国是解救他们,把他们带到现代化社会,为他们造福利。

印度人还在孟买海边修建了印度门,纪念英国女皇从该处登陆进入印度,由此可见印度非常崇拜英国。所以总的来说,印度完全被英国的殖民统治奴化,不论是教育还是文化,他们不反感英国人,甚至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英国统治者。


小明观世界


到现在为止印度仍然是由英国和已经独立的前英国殖民地或附属国组成的联合体——英联邦(The Commonwealth)的成员之一,其总统是名义上的且没有实权的国家元首,而掌握实权并具体管理国家的则是印度的总理。印度从1757年开始逐渐的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一直持续到到1947年印度独立时;在长达两百年的对印度的殖民奴役过程中,以东印度公司为代表的英国殖民者从印度掠夺了大量的财富,造成了印度人民生活的贫困和国家的衰弱;不仅如此,英国对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治方案还导致了后来的印巴战争和现在紧张的克什米尔问题;但奇怪的是印度人不仅不仇恨英国,反而还非常感激英国,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信印度教的印度人是我们无法理解的外星文明思维?!这与我们中国人民所创造的中国文化和历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了挖掘历史深处的真相,我们需要对印度进行深入的探究与分析。被奴役的印度感激奴役他们的英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东印度公司为代表的英国的殖民奴役让印度实现了国家统一,完成了印度人几千年没有干成的事情。

世代居住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人早于中国建立了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为代表的文明,但可惜的是印度文明创立者的武力值比较低,其所创立的文明一再被破坏和毁灭。从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并建立起了束缚人民思想的种姓制度以后,南亚次大陆上先后出现了孔雀王朝、笈多王朝和莫卧儿帝国等统治者;但这更多的统治者并没有完全实现印度的统一,印度一直处于混战分裂状态。正在进行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的日不落帝国——英国为了获得更加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而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印度;东印度公司为代表的英国资本家为了从印度获得大量的棉花等原料以及为了扩展市场就需要把分裂的印度各邦统一于一个政权的控制之下,或者说正是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的需要英国殖民者于是采用了军事进攻及胁迫等多种方式完成了印度形式上的统一。无论原因如何,最终的结果是英国帮助印度完成了国家统一,做成了印度人几千年没有做成的事情;所以,印度虽然让英国殖民奴役了两百年,但依然感激英国。

英国在殖民时期的建设推动了印度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以后印度的独立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奠定了经济基础。

在英国进入印度之前,印度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其小农经济的发展程度远不如中国;但从1757年以后情况就有所改变,英国为了便于侵略印度且快速的掠夺印度的财富,就在印度进行了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甚至还建立了一些初级的工厂。对于印度来说,这就是他们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和工业发展的基础雏形;甚至在1949年刚刚成立了新中国的工业竟然落后于印度的工业。英国处于殖民主义需要而引入印度的工厂制度,不仅推动了印度民族工业的发展,还是印度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而中国是在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以后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拥有初步工业体系的印度最终在甘地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下实现了民族独立,并在二战后领导了不结盟运动,成为独立于美国和苏联之外的第三股力量的领导者。也就是说,印度之所以能够独立和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都是因为殖民时期的英国对印度进行了大量投资和近代化工业建设。所以,出于经济近代化的考虑,被奴役的印度仍然感激英国殖民者。

殖民印度的英国摧毁了印度落后的封建政权,建立了类似于英国的近代资本主义制度,为印度以后与西方文明世界的接轨创造了政治前提。

英国进入南亚次大陆之前,印度是被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所控制的;就算是在莫卧尔帝国统治的19世纪也没有完成中国在公元前三世纪就已经完成的大一统。在这种没有完全统一的状态下,印度人和外来侵略者建立的是掺杂着奴隶制残余因素的封建政权;这种落后的风险政权是不能适应19世纪世界发展的需要的。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上,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建立起了以君主立宪制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制度并席卷世界,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已经成为当时世界的潮流。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的前提就是看是否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英国和德国因为君主立宪制而强大,法国和美国因为民主共和制而繁荣。最终的结果是,印度落后的封建主义先进的资本主义完全碾压,庞大而拥有悠久历史的印度被本土面积仅为37万平方公里的英国所完全占领,彻底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对印度进行了英国式改造,不仅实行文官制度,还组建了政党并建立议会;实际上英国对印度的西化改造是极其成功的,在印度的上层培养出了一个为英国的帝国利益服务的精英团体。英国的这种强行把英国的政治文明嫁接于印度文明之上的做法使独立后的印度更加容易与西方国家进行交流与融合,改善了印度的发展道路。所以,印度的政治近代化使印度对英国有天然的亲近感,这种亲近感表现为印度对英国的感激。

作为文化输出国的英国以西方的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冲击了印度的感性主义宗教思想和种姓制度,使印度从神本主义世界逐渐过渡到世俗主义世界,基本统一了印度的思想。

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是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但在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下创造出来的印度文明却总是处于一种非理性的感性主义状态。印度人总是以宗教信仰来作为人类日常活动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从婆罗门教到佛教,从基督教到伊斯兰教,从锡克教到耆那教,都是印度人所信仰的宗教。在印度人看来,没有宗教信仰的生活是无法想象的。不同的教义制造出了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宗教制造出了不同的信仰,不同的信仰则是冲突的根源;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冲突必然会导致国家处于实质上的分裂状态。信仰基督教且崇尚一元化的英国是无法忍受这种多神信仰的,具有殖民进取精神的西方文明对处于自我满足精神状态的印度进行了改造;英国建立了学校,对印度人进行近代化教育,把西方的理性、自由和现世观念强行融入了印度人的宗教信仰中。虽然现在的印度仍然有很多非理性的宗教信仰和种姓制度,但毕竟印度精英阶层和大多数人都是认可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和宪政统一精神的,这就使印度从形式上免于分裂。所以,英国的改造使印度从一个神本主义国家变成了世俗主义国家,从思想上统一于西方文明的印度对西方文明是认可的,文明的认可是印度感激英国的思想基础。

印度与周边大国竞争的现实的政治需要和印度的地区霸权主义思想及力量的不足导致了印度对英国的亲近和感激。

随着印度民族独立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随着英国对印度侵略的加剧,印度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在这种情况下,圣雄甘地和尼赫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领导了不结盟运动,迫使英国出台了《蒙巴顿方案》;根据这个方案,英国统治的印度分为了信仰印度教的印度和信仰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就是印巴分治——导致了后来的印巴战争和现在的克什米尔问题。一般来说,刚独立的国家最迫切的任务是发展本民族的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当时的被完全西方化的印度却选择了对外侵略。印度视自己为大英帝国的继承者,竟然承认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的麦克马洪线;并派军队侵占了中国西藏的领土。当时正在进行一五计划的中国为了集中精力发展经济,采取了和平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周恩来总理向印度总理尼赫鲁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竟然被印度认为是软弱可欺。

为了争取进行经济建设的稳定的外部环境,中国发动的对印自卫反击战打击了推行地区霸权主义的印度,但印度竟然仍不知悔改的侵犯中国的利益,且有侵略行为的印度竟然还觉得委屈。真是奇哉怪也!印度虽然在独立后得到了极大发展,但其力量始终无法与真正的大国相媲美;有了一定力量的印度欺侮小国而惧怕大国。为了加强自身的力量和非法的权益,印度投向了曾经殖民印度两百年的英国的怀抱。所以,印度感激过去的宗主国英国是为了自身现实的政治利益的需要。

严格的说,印度感激曾经的殖民国英国实际上意味着印度的国家政治生活中仍然缺乏理性,是没有长远战略表现的一种政治投机,是英国嫁接于印度的殖民主义思想仍然没有会完全清除的表现。在现今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和经济全球化格局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和平的协商还是国家之间交流的正常形态。殖民掠夺的时代已经过去,印度应该清醒的认知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