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何对江浙平民痛下杀手?

粤广府


开门见山,曾国藩肯定是对江浙平民痛下杀手的。

“我爷爷,我奶奶”究竟说的对不对?



网络上,总有人说,爷爷奶奶辈,吓唬小孩子,一定会说,“长毛来了”!所以,“长毛”是造成江浙人口锐减的凶手。

于是,很多不知情不了解历史的人,人云亦云,跟风攻击诋毁太平天国。

然而,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小时候,小孩夜哭,大人们都会喊,“曾剃头来了”,这样就不敢哭闹了。

于是,在事实面前,有的人又不得不面对历史的“真实”而低下头,惭愧不已,就有人对我说,“自己先前对太平军的认识是错误的。”

因为,谎言重复一千遍,就被一些人当成了真理。

其实,这些被历史假相蒙蔽了眼睛的人,我要说,你们大错特错了。当乌云遮盖了太阳的光芒,让它暗淡无光,但不能证明,太阳是不发光的。

明珠可以投暗,金子可以被装进麻袋里。太平军的英雄事迹可以被尘封,胜利者总是可以用自己的春秋笔法极力掩盖真相,粉饰历史,黑白颠倒,让不知情者信以为真,因为造谣者一定会让谣言听起来无懈可击,才能让你信以为真,但中国历来还有一句古话说得好,谣言止于智者!

你愿意做个智者吗?我们用事实来击碎谎言!

我们以浙江湖州为例。湖州人口锐减九成,今天的湖州人都是移民来的。而正是这些外来移民常常会说,“长毛贼”把这里的人杀光了,你若问他怎么知道的?他会说,“官老爷告诉我爷爷我奶奶的,还写进了县志。”

这样看来,清朝官老爷的话是轻易信不得的,他们编撰的县志的确是用来糊弄人的,是名副其实的杜撰历史的“春秋大刀”。换言之,清军在屠杀当地百姓后,还要把锅扔给已经被他们剿灭的太平军来背!这是何其歹毒的用心呐!

有没有他们造假杜撰的历史依据呢?当然有!必须有啊!真相是可以被掩盖一时的,但“假相”不会永世都能骗人的。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找出江浙一带被屠戮的真凶呢?


已故著名太平天国历史学者罗尔纲说得好,“证伪”,才能探寻真相。“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是他的老师胡适对他的告诫。尤其是,那些清廷御用文人的话不能轻易相信!事实上,清朝官方为了贬低太平天国,开展了大量的官方修史修地方志活动,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关于太平天国的清朝官方记录是不靠谱的,他们作为敌对方,总是想方设法加以篡改,利用手中的笔杆子,话语权,为自己涂脂抹粉。

我们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寻找证据。

正面的,包括江浙地区的历史发现。反面的,包括曾国藩和湘军的相关记载。

其一,来自于太平军占领区的历史发现之一,标语。

这些发现有太平军时期的标语,口号和碑文。如,在常州发现的太平军宣传标语,“长毛杀妖多多杀”。


这个标语很重要,它至少说明,太平军在当政时期,也称自己为“长毛”,这个通俗易懂的名称源自于他们不再留辫子了,而把头发再蓄起来,垂下来。但这不是太平天国官方的正式叫法,很多场合,他们用“圣兵”或者“天兵”来称呼。大概是“天国”,为“天朝上国”,当然要称“天兵”。

一般认为,太平军在治理区内蓄发,把它作为“自由解放”的标志,在当时是进步的。但也有学者指出,他们在解放头发的同时,没有沿袭古人“束发”传统,“披头散发”,想恢复传统,但做的不是很到位。这也是造成被百姓误解其意的做法,并给敌对方清朝留下了把柄。

其二,来自于太平军占领区的重要发现之二,碑文。

苏州,是太平军时期“苏福省”的省会。这里一直因为李秀成的出色管理才能让“百行乐业”而被城里的老百姓广为传颂。

李秀成杰出的才干并没有被埋没,而太平天国多年经营下的苏州“好景”却被清军毁于一旦。

将李秀成的丰功伟绩公之于众的不是太平军自己的文献——很难找到,因为基本都被清军烧毁。而发现的重要证据却是偶然发现的一块“石碑”。



这就是来之不易的那块碑。碑文内容详细记录了李秀成在苏州作出的伟大贡献。结论,这是个人才,很优秀!

著名已故太平天国历史学家简又文充分肯定了其价值,认为该碑文是对太平天国江浙地区“安居乐业”的真实写照。

其中,“军民颂德糜崖,黎庶歌功无尽”描述了人民安居乐业、繁荣景象达到的空前盛况。

李秀成更令人刮目相看的还是他,善待满人百姓。

他甚至发给路费,遣送回家,这在历史上简直是不可思议。这个做法,更表明,他们反抗的是满清权贵,而不是老百姓。但凡有良知的人,你还不服?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雷晓凡研究后认为,李秀成的仁爱在于其幼时爱读三国演义,对动乱中的英雄充满敬仰之情。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他能善待老百姓,甚至于敌方清军俘虏。

碑文,军纪,优待俘虏记载等大量事例充分说明,太平军是当时难得的仁义之师!就连当时苏州杀俘事件而饱受诟病的李鸿章也不得不佩服李秀成是“英雄人物”。



其三,来自于太平天国历史学者的研究报告。

在当代历史学界,有一个人的名字越来越响亮。他的观点,犀利而有说服力,引起学界的注意,一些学者主动和他切磋交流。这个成长于民间,致力于历史真相研究脱颖而出的人,叫孙海宁。

网络上有个大号,杜车别,就是他。

网络上,很多人知道太平天国战争,死了很多人,但谁的责任,一直是一团浆糊。

杜车别下决心搞清楚真相,着手做了大量研究,研究报告有一万多字,要收集证据,不能乱说话,他努力做到,证据确凿。这样,他的研究结果直接把战争责任的第一“责任”人,定位在清军!

清军担了这个重责,只有耻辱。我曾经在之前的问答中,详细论述过。他是结合人口学家的统计报告数字来研究的。

其四,清军《湘军志》、赵烈文《能静居日记》里都有大量的记载。看了这些记录,真的是有种“铁证如山”的感觉。


那么,概括起来,清军为什么能痛下杀手呢?


其一,最重要的是曾国藩,他作为湘军统帅,训练的是对太平军的“仇恨”。

太平军成为俘虏,命运极其悲惨。凌迟,斩首,掏心,点天灯,各种死法,一应俱全。曾国藩带头发泄对太平军的怨愤,比如把死后的洪秀全剁成肉泥用大炮打上天。

因为他有自己的一套独到的理论体系。美国著名历史学者史景迁,认为曾国藩就是要“乱世用重典”,对于被天国洗脑的贫民也必须斩草除根,永绝后患。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他们可以从此睡上安稳觉了。而唯独像剃头一样干净,利落,才能彻底毁灭太平天国。由此可知,清廷和曾国藩对太平天国恐惧到了各种程度。

其二,太平军把江浙地区建成了根据地,是兵员补充、后勤保障的主要地区,清军用“大破坏”、“大屠杀”和“大毁灭”来断绝太平军的根本。

曾国藩在其家书中,透露了他的真实想法。他在给曾国荃的信中说,李续宾九江屠城已经收到了效果,江浙两地安庆可以如法炮制。

究其原因,曾国藩认为,“民可爱而刁民不可爱”,他把江浙两地的百姓视为“刁民”。所以,他在对待这些贫民时没有丝毫怜悯同情之心。

其三,江浙两地在当时均已经建成“兵民一体”的以乡村为单位的“司马民兵”制度,其兵员输送有保证。曾国藩偏执地固执己见,认为必须把已经成为事实的“兵民一体”,连根拔出,彻底毁灭。

原来,当时江浙地区村村有“民兵”,家家有太平军战士。按照规定,每家出一人为伍,称为伍卒。以伍卒为单位,建成“司马”制度,50人为民兵小队,负责后勤保障和组织生产,还为太平军队伍输送兵员。

对这种“兵民一体”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搞一刀切,“宁可错杀,不可放过”。老百姓因为一人参加太平军就要付出被全灭的灭顶之灾。

清军入关之初,曾经在四川发生过何其相似的一幕!“民贼相混,玉石难分,俱屠之”,其实是异曲同工。



总之,对江浙地区百姓仁义,对天国的忠义,被封为“万古忠义”的“忠王”,李秀成实至名归。曾国藩把百姓视为草芥,创造了独特的“剃头理论”,“斩草除根”,乱世用重典,毁灭江浙地区,带来血光之灾,才是导致江浙地区人口锐减的根本原因。

谁是导致江浙贫民被杀、人口锐减的“真凶”,答案昭然若揭矣!至此,曾国藩对江浙平民痛下杀手的原因,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了!


卓尔艾米


我曾经研究过江浙地区的方言构成,发现这个方言的变迁中,江浙地区在清末。说吴语方言的地区大量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江北话。

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人口流动,但是也间接的证明了原住民的消失,也就是说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江浙地区人口锐减。

那么这应该归罪于湘军还是太平军呢?从一些文献记载就可以了解到,太平天国在经营江浙方面,不比清朝差。

因为太平天国根基在于江浙地区,所以其建立了一套赋税体系,甚至后来的洪仁轩还在江浙地区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革尝试,这个从《资政新篇》就能看出。

还有就是传教士的记载,都表明太平天国运动前期,江浙地区还是十分稳定和繁荣。

这种繁荣的产生,得益于太平天国运动赶走了清朝的官吏和一些世族地主,这使得生产力有一定程度的解放。

这种环境下,方言的变迁似乎不可能发生。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后期的太平军和湘军混战了。

这场混战导致了江浙地区的人口锐减,从而导致了吴语方言范围的减少,也就间接的证明了湘军确实存在屠杀活动。

虽然曾国藩被清朝政府评价为“千古第一完人”,但是同僚们却给了他背地里一个外号,那就是曾剃头。

时至今日,对于那段历史的记载已经是很模糊,但是一些民间野史依旧是记载了江浙地区对湘军的怨恨。

据记载,湘军三天放假的习惯,也就是攻取一座城池之后,士兵可以三天不回营。

至于这三天这些士兵干什么去了,大家其实都心知肚明,这三天军纪也制约不到谁。

可想而知,一群拥有武器的暴虐士兵,当军纪短暂消失,他们的恶行会有多么严重。

一直以来,我都不喜欢湘军,不喜欢曾国藩。不是因为清朝的原因,而是因为这个人“功利心”太强。

虽说是圣人,但是他却是为了功名利禄,为了封侯而起兵同太平军对抗。

而且清政府从来不给他发军饷,所有的军饷来源都建立在掠夺上,这一条条人命,都成为了曾国藩封侯的阶梯。

更可耻的是曾国藩还屡败屡战,一心就是想着打垮太平军,我相信在此过程中,不知道有多少华夏子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太平天国有错吗?若是天下安定,国富民强,他们也不会造反。只能说这也是一群不得已的亡命之徒。

假如曾国藩真的是圣人胸怀,自然应该仁义对世人,而不是愚忠事满清!

湘军屠杀确有此事,而曾国藩又是始作俑者,当清政府没有军饷发来的时候,曾国藩允许了士兵抢劫,其中考量不过是舍不得这一支军队罢了。

为了个人封侯拜相,曾国藩何时又想过黎民百姓?他和清政府一个德行,他是一个被三纲五常所禁锢的“奴才”!


小司马迁论史


不否认湘军杀了不少人,但远没有题目说的“对江浙平民痛下杀手”的程度。

有人认为,湘军中许多人从军的目的就是“以命挣钱”,在朝廷拖欠军饷的情况下,对江浙地区老百姓痛下杀手,目的就是“抢钱,抢女人”。

(湘军)

湘军是一支独特的部队,是一支以宗族关系为基础,以曾国藩的巨大号召力建立起来的一支武装,有私人军队的性质。曾国藩就是湘军的灵魂。

湘军内部是一种家长式的管理制度。在创建之初,曾国藩是以“不要钱、不怕死”的六字标准来组建的。曾国藩本人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他一直坚持用道德完善人,一生历尽艰难而不改初衷。梁启超评价他:“惟以天性之极纯厚也,故虽行破坏焉可也;惟以修行之极谨严也,故其用权变焉可也”,正是曾国藩一生道德写照。

曾国藩对湘军将领说过:“带兵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名利”,这是湘军为什么成为当时战斗力数一数二的部队的原因。

(战斗中的湘军)

相比这下,湘军的纪律是比较好的。每个湘军士兵都被灌输了“忠君救民”的思想,士兵们被要求“慎语言,敬尊长”,曾国藩想通过“仁”来影响湘军。在湘军成立之初,他每逢三号和八号,都要集合部队,“反复开说至千百语”,告诫手下将领“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建立一支以“忠义之气为主”的部队。

曾国藩墓旁的神道碑上,刻着曾国藩治军心得:“谋定而后动,折而不挠,重如山岳。诸将化之,虽离公远去,皆遵守约束不变”,可见湘军一直是讲究纪律的部队。

曾国藩在晚清手握重兵,但他并不是军阀,他是个有理想的读书人。他的湘军,是绝对服从命令的,包括服从需要清政府的命令。虽然曾国藩是“湘军之父”,但他并没有把这支部队当做自己的政治筹码。

(曾国藩)

有观点认为,清政府大量拖欠湘军军饷,引起湘军的不满,所以大肆抢掠,杀人如麻。其实湘军有着自己的筹饷的办法。除了老百姓自愿的劝捐和一些省份的协饷之外,收取的商人的“厘金”是湘军最重要的军饷来源。咸丰十年,曾国藩在长沙兴办“东征筹饷局”,后来又加入了江西的牙厘和广东的粤厘,承担了湘军大部分的军费。

虽然湘军属于地方武装,不能由中央直接拨付地丁税赋,但从1861年曾国藩切制东南时起,地丁赋就成了协饷的一部分,援助湘军的军费。我们不能否认,这些措施没有完全解决湘军的军饷,但是并不像某些资料上说的那样严重。胡林翼拖欠湘军军饷半年多,总数十几万两,这是事实,但胡林翼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的太平军)

为了避免误会,我再次重申,湘军在南京是杀了很多平民,但说他们对江浙一带老百姓痛下杀手,则言过其实。

南京城破之时,总人口不过三万,其中还有一万多太平军。这些太平军不愿意投降,抵抗到底,湘军是肯定要予以剿灭的,这是他们的任务,并不算杀戮。而太平军与平民相杂在一起,有不少平民也拿起武器,这时他们的平民身份就变了,不再是平民了,而是战士。所以,剿灭这些拿着武器的平民,不算是杀戮。这是战争的规则,也是人们公认的道理。

即使这样,南京城破后,平民并没有杀光。当湘军带着战利品装船时,还有很多南京居民围观,甚至出现偷窃的市民。这充分说明,就是太平军的老巢南京,也没有大规模屠城,至少没有有些人说的那样,见人就杀,南京的人老百姓都杀光了。

(天京失陷)

南京如此,江浙其他地方就更不用说了。太平军经营江浙多年,有不少追随者,湘军也好,淮军也罢,对这些人肯定是要镇压的。

湘军在南京是抢了不少东西,就连曾国藩都怀疑弟弟曾国荃发了大财。连湘军的文官、幕僚都参加了抢劫,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祸害南京和江浙地区老百姓的罪魁祸首不是湘军,而是太平军。这是史学界的公论。太平军杀人如麻,是无法洗白的历史事实。

最后,为了避免被口水淹死,我再次重申:湘军是杀了不少人,有太平军也有老百姓,但数量绝对没有达到“对江浙平民痛下杀手”的良莠不分的地步。

参考文献:《湘军史稿》《湘军兵志》

校书郎工作室出品,徽小安👍


历史漫谈君


文瘩流氓整天拿曾国籓这个畜牲大汉奸作宣传,传递负能量!想让中华民族的人做曾国籓一样的畜牲,对洋人摇头摆尾,对旗人百般讨好,对汉人狠杀不尽,对自己胆小怕事,贪得无厌,搜刮天下民脂民膏送往老家,表面一套背址一套,说什么散尽家财,看看它哪一点家财不凝聚着汉人的血和泪!


喜哥68524456


咸丰三年,曾国藩于湖南地区组建湘军,目的是为了剿灭日益壮大的太平天国。

到了同治三年,太平天国的都城南京被攻占,曾国藩的湘军入驻南京后,开始对江浙平民痛下杀手,大批的无辜百姓惨遭杀害,那么曾国藩为何要这样做?

乱世用重典,曾国藩喜欢以暴制暴

曾国藩不是一个仁慈之辈,他在主政湖南期间,就因为杀伐过重,而被当地百姓骂为“曾剃头”。

对于民间百姓起义,曾国藩只会采取暴力镇压,他不管百姓有何冤情,即使被他杀害的平民之中很多都是无辜之人,他也毫不怜惜。

曾国藩甚至还发过这样的一个告示:

凡被捕人到局,立刻杀死,禁止尸亲呼冤,禁止向团绅讲理。

只要是被曾国藩认定有罪的平民,直接不用审理,抓到之后可以直接就地正法,而且他还禁止百姓为其亲人申冤,所谓的法律手段在他眼中只是一纸空文。

曾国藩依靠这种暴力手段很快稳定了江浙地区的局势,而曾国藩也平步青云,在清朝的地位仅次于皇帝。


封建统治的腐朽性质

在封建社会,百姓只是被统治的工具,官员不会把普通平民放在眼里。曾国藩对江浙地区的平民痛下杀手,这在当时的统治者眼中并没有什么大错。

曾国藩率领的湘军虽然击败了太平天国,但也给当时的百姓制造了无数场灾难。湘军的军纪涣散,一旦攻陷太平天国治下的城池,经常会大肆烧杀劫掠。

尤其是清朝此时国库空虚,无法给予湘军军饷,而曾国藩还要统帅湘军继续作战,因此军饷只能从当地百姓身上获取。

曾国藩也依靠战争大肆收敛钱财,在南京被攻陷后,曾国藩为了掩盖自己将南京搜刮一空的真相,曾放火焚烧洪秀全的宫殿,之后他还上报朝廷说南京地区没有财物。

乃十六日克复以后捕杀三日,不遑他顾,伪宫贼宫一炬成灰。逮二十日查询,则并无所谓贼库者……克复老巢,而全无货财,实出微臣意料之外,亦为从来罕闻之事。

洪秀全积攒的钱财全部都被湘军抢走,这些钱财一部分分给了湘军将士,还有很大一部分进了曾国藩自己的腰包,为了掩盖劫掠的真相,他才选择纵火焚城。

在封建统治下的官员,心中所思所想几乎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虽然说曾国藩是一位能臣,但他却不是一个好官,他对江浙地区的百姓痛下杀手,只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


东方大史


趣谈史间奇事,晓悟历朝真理!

曾国藩并没有对江浙平民痛下杀手,只不过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战役,使得曾国藩被迫地卷入其中,并且在这场战役当中有1/10~1/5的人口死于此次战役。

事件回顾

其实无论是江浙平民的人口锐减,还是曾国藩的军威突然增加,都得益于一场战争,那场战争我们称之为:太平天国对抗清王朝战役。

真正的历史很简单,一股突如其来的旋风刮向了清王朝东南沿海地区以及广东、广西地区,并且在这些地方涌现出来了许多小部队,而在不久之后,这些小部队将会牢牢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一支奇特的军队,并且拥有了自己的国家,我们称之为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的发展之迅猛超越了所有人的想象,甚至满清都为之震动,太平天国最兴盛的时候已经跨越了长江,直达北方,如果不出所料的话,按照这样的情形发展,或许三五个月之后太平天国将会完全攻进北京城,并且将清王朝一脚踢出去,再也不能回来了。

在这个危机时刻,曾国藩临危受命,执掌大权,并且构建湘军,对抗太平天国军团。

好了,问题的关键就来了,湘军与太平天国军团在对阵的过程中究竟有多少人死亡,究竟损失了多少人口我们不知道,可有一个总体数据我们可以看一下。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第1年,也就是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的时候,清王朝的总人口达到了4.3个亿。

而在公元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处理结束,整个华夏地区再次回归平静时,全国总人口只有2.6个亿,也就是说在此次运动的过程中无形损失了1.6亿人口,这1.6亿人口究竟是在哪损失的,我们不知道,但却能猜出个大概,其中绝大部分是在江浙。

为什么江浙会损失如此多的人口呢?因为江浙自古以来就是华夏统治地区的纳税中心,整个封建王朝能够延续下去,就必须牢牢的把控江浙地区,因为江浙地区的税负几乎占到了全国一半甚至往上。太平天国与曾国藩在江浙地区展开了一场血腥的拼搏只有最终的胜利者才能够牢牢的掌控政权,历史告诉我们太平天国失败了,而且失败的很惨,自然而然的,胜利的一方是属于曾国藩和满清统治者的。

没错,这就是事实

既然是战役就必然会有人员的杀戮,既然是战役就必然会有人员的损失,为什么将平民的痛下杀手这口锅背在了曾国藩的身上呢?是因为一个条令。

根据文献记载,湘军作战的时候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放假三天,这个所谓的放假三天并不是说湘军可以无节制的放假,只有一种情况是可以放假三天的,那就是攻城略地。

一旦攻占大型的城池或者攻占大片的土地,湘军就可以放假三天,这三天里面他们可以胡作非为,可以为非作歹,可以去做任何事情,而此时的清王朝法律法规是无法阻止的。这也算得上是清王朝对曾国藩用兵的一种妥协,为了维护大强稳定和统一性对于湘军的一种妥协。

至于这三天里面那些带着武器的湘军是满足个人需求去了,还是做一些烧杀抢掠或者去玩一些比较刺激的事情,咱们不知道,却能够猜出大概来。江浙平民的死亡有一部分是湘军主观或者客观做到的,既然如此,这口锅让曾国藩来背似乎也不太过分。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小生在此谢过!】


趣谈唐宋元明清


曾国藩为何对江浙平民痛下杀手?

“为官须看《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我想这句话是对曾国藩的最高评价,可就是这么一个“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完人”,也有血腥残暴的一面。

(曾国藩画像)

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奉命督办湘军。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经过十年的浴血奋战直至1864年,湘军在其弟曾国荃的率领下攻下天京,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功臣。在曾国藩眼里,太平军是叛军,那么江浙地区的百姓呢?他们也只是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平民,却也惨遭杀害,为什么曾国藩会对江浙平民下如此毒手呢?



1. 湘军的物资和军饷很大部分来源于平民百姓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后来成为清政府与太平天国起义军作战的主要军事力量。曾国藩当初也是奉咸丰皇帝的圣旨,起初也是答应提供军饷的,但到后来去却成了一纸空文。而且湘军士兵的待遇又是最优厚的,他们的饷银是八旗的三倍,那么这么多的银子又是从哪弄来的呢?

(曾国藩的湘军)

其中一大部分都是从平民百姓那掠夺的,他们杀人不是为了占领城池,而是为了抢劫财物、奸淫妇女。当时许多文人记载为:民不恨贼而恨兵,贼如梳,兵如蓖。由此也可以看出,湘军残忍至极。平民百姓不过就是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2. 曾国藩以道德文章传扬天下,又以杀伐而得到“曾剃头”的称号。

他之所以嗜杀,是他相信在乱世,就要以杀立威,如同他在给咸丰皇帝上书所说:“治乱世用重典,以除强暴。”因此对于太平军、刁民、暴民态度强硬。在那个时代,人命是不值钱的,在曾国藩眼里,太平天国所统治的地方都是暴徒。所以湘军在这样的领导下又怎会爱惜那些无辜的百姓呢?



3. 俗话说斩草要除根,曾国藩这种无差别的屠城也是为了要彻底摧毁太平天国的群众基础。

湘军是一个稳固的团体,他们不需要那些百姓做军人,所以在他们看来,那些平民百姓留着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再加上长时间作战,每天面对无数人的死亡,血流成河。这些士兵的心理也都扭曲,产生报复心理。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百姓无疑是最好的“出气筒”。


历史上的战争从来都是残酷的,那些冰冷的刀剑是没有感情的。尽管历史长河不可逆流,但这场杀戮至今看来也是十分残酷的。


小姐姐讲史


既有爱恨情仇,又有政治需求。曾国藩破天京后,对其江浙平民进行屠杀,有几点原因:

出于对太平天国的憎恨

太平天国运动给清王朝带来的震撼和打击是非常沉重的,可以说直接动摇了清王朝的国本。短短几年时间,从广西的金田村发展壮大,不但可以定都南京,甚至组织了军队进行北伐,直奔清朝的心脏北京。

此时的清朝压力非常大,北方有捻军,南方有太平天国,让本就摇摇欲坠的清朝更是雪上加霜。清朝无奈启用曾国藩组建汉营,私募湘军进行平叛。

曾国藩在清朝的主要成就除了修身,论儒,写家书外,最重大的功劳就是平息了太平天国运动。但是曾国藩在这个过程中却是异常的艰辛,前期几次对战太平天国,基本都被打得灰头土脸,甚至自己都要跳江自杀,自己的兄弟曾国华甚至都在战争中死无葬身之处。

所以,曾国藩对太平天国的仇恨是深入骨子里的,“恨”乌及屋,当曾国藩攻破天京,进入江浙一带后,对民众进行了洗劫式的屠杀,主要是因为该地区的人深受太平天国的影响,从某种意义来讲,他们已经是太平天国的顺民,那就是大清的敌人,曾国藩对待太平天平一向是不手软的。

对财物的洗劫

太平天国占领的江浙一带是当时清朝最为富庶的地区,曾国藩的湘军进入该地区后,对该地区的财物不但进行洗劫,更是对百姓进行了屠杀,这样的目的很有深意。

首先,曾国藩的湘军算是曾氏兄弟的私募武装,这样的武装在战时是朝廷的利器,但是一旦战事结束,肯定会被解散,朝廷和湘军都非常的清楚。

湘军在平乱太平天国期间立了很大的功劳,但是清廷给与的奖赏却不多,甚至是拖欠军饷,湘军要打仗,打仗就要钱,只有抢,可以说,湘军和太平天国打了多久的仗,他们就抢了多少年,现在太平天国要灭了,谁都知道这样的机会不多了,所以从上至下都默许了这种边抢边杀的行为。

屠杀百姓是为了抢劫财物,焚烧城市房屋就是为了消灭证据了,湘军做得非常的完美,一杀一抢一烧,然后上书朝廷,全是太平天国干的。

虽然太平天国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是在曾国藩作为国家重臣,世间大儒,干出如此这般的禽兽之事,还是让人觉得很愤慨。


沉墨I方之城


哪里的资料说曾国藩对江浙平民痛下杀手了?天京围了三年,湘军士兵们在那么艰苦条件下面对里外夹攻,坚守了三年,士兵们甚至连酒都没得喝,最后都在酒里加砒霜来喝,已经都快逼疯了。

曾国藩也一直写信给在军营里曾国权,让他不要动气,注意身体。大帅都是如此,何况小兵,后来李秀城被抓,曾国权当场失控,忍不住拿茅刺他,连李秀成都觉得过了,呼曰:九帅,大家各为其主而已,何至于此。

主帅尚且如此,可知军中将士们在那三年中,心理上憋到何种程度,城破之后,曾国藩在现场也不可能管得住,何况他不在。

战争本身就是残酷的,老百姓卷入其中,贼来从贼,官来从官,来回的被杀,真的是惨,但是这真怪不得曾国藩,他只是做他的事,人毕竟不是神,管不了所有的事!


天边的雁鸣


在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曾国藩的湘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湘军清朝就无法击败太平军。湘军在江浙一带杀戮百姓,掳掠平民,杀伐不可谓不烈,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湘军是雇佣军,需要靠掳掠平民得战利品;其二、为了摧毁太平天国的群众基础,湘军无差别的屠城戮民。太平天国运动死伤三千万至五千万人,这其中大部分都是清军造成,不能全说成是太平军所为。

1852年太平军出广西,进湘鄂,所向披靡,清廷深感绿营和八旗兵已不足用,便饬令各省举办团练,以助"攻剿"。1853年曾国藩奉命帮助湖南巡抚张亮基督办湖南团练,后来曾国藩认为团练不足恃,决定组建一种新的军队,这就是湘军。湘军大体上仿照明朝戚继光的营制,以营为基本单位,直接受"大帅"统辖。每营编营官一名、哨官四名、勇丁五百人,另配长夫(辎重兵)一百八十人,合计每营六百八十五人。

湘军属于雇佣兵,士兵自选,将领自任,武器粮响自筹,训练自行安排,这种制度形成了兵为将有的局面,将帅要负责所有将士的军响与善后工作。湘军的军响主要靠从地方征税而来,二是通过卖官募捐而来,湘军士兵的军响比绿营兵高二至三倍。湘军士兵的月薪6两银子,绿营兵只有2两银子。为了提高士兵们的收入,湘军入城后一般都会劫掠百姓,杀人放火是常态。

湘军与太平军在江渐地带鏖战多年,江南地区百里无人烟,千里有尸骨。对战乱区的百姓而言,他们都是鱼肉,太平军跟湘军都是刀俎:太平军来了,抓壮丁入伍,不从者以清妖罪名处斩;湘军来了,劫掠百姓,不从者以长毛叛逆罪处斩。百姓无所适从,在战乱中颠沛流离,死伤者不计其数。

相对而言,太平军的军纪甚好,他们不奸淫妇女,不劫掠百姓,不焚烧民房,只是拉丁入伍。湘军则是攻一城屠一城,伐一地灭一地,完事后全部说成是太平军所为。当时许多文人记载为:民不恨贼而恨兵,贼如梳,兵如蓖。这里的贼指太平军,兵指湘军;”贼如梳“是指太平军洗劫富户,”兵如蓖“是指湘军无差别掠民。

曾国藩本人在同治二年《沿途察看军情贼势片》里也承认:太平军禁止奸淫、听民耕种、民间耕菠与贼各分其半、傍江人民亦且安之若素。湘军攻下安庆城后,将安庆城内的老百姓几乎屠尽,至今安庆农村有民谣:鲜血满城流,死尸满街头,谁是杀人凶,湖南曾老九。当然曾国藩本人也写过一篇《爱民篇》要求湘军要爱护百姓,但是也仅仅是写在纸上。

南京城破后,湘军制造了大屠杀,这场大屠杀一直持续了十余日。他们杀人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占领城池,而是为了抢劫财物和奸淫妇女。曾国藩上报天京战役时说:曾国荃率所部在南京城内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清人记载:金陵之役,伏尸百万,秦淮尽赤;号哭之声,震动四野。尽管湘军战斗力强,但是屠城杀人,确实过于残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