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龍王廟,河南小故宮!千年的治黃史,盡在此廟中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在我們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的黃河,呈“幾”字形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九個省,是世界第六大長河,中國第二大,僅次於長江。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黃河龍王廟,河南小故宮!千年的治黃史,盡在此廟中

而在歷史上,黃河也多次出現決堤事件,給兩岸人民帶來了沉痛的災難,黃河洪、凌為患,史不絕書。據記載,公元前602~公元1938年共2540年中,下游決溢1500多次,改道26次。歷朝歷代,都把治理黃河作為重要的民生任務,到了清朝,雍正皇帝專門修建了一個廟宮,用來紀念為治黃做出貢獻的功臣,即現在的嘉應觀。

黃河龍王廟,河南小故宮!千年的治黃史,盡在此廟中

嘉應觀位於河南焦作武陟縣城東南12公里處,距焦作市區35公里,總面積9.3平方公里,俗名廟宮,始建於清雍正元年(1723年),是雍正皇帝為祭祀河神、封賞歷代治河功臣而修建的一座集宮、廟、衙三位一體的黃淮諸河龍王廟,所以又稱之為黃河故宮、黃河龍王廟。整體耗資達288萬兩白銀,雍正皇帝封其“四瀆稱宗”,現在遺留下來的古建築有249間。

黃河龍王廟,河南小故宮!千年的治黃史,盡在此廟中

整體的建築風格形似故宮,主要包括山門、御碑亭、治河功臣殿、中大殿、禹王閣等,規模宏大,有“北京小故宮”之美譽。1963年4月,被河南省人民委員會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且榮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稱號,是我國曆史上唯一記述治黃史的廟觀,也是河南省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宏大的清代建築群,文化內涵豐富,是黃河文化的代表之一。

黃河龍王廟,河南小故宮!千年的治黃史,盡在此廟中

嘉應觀山門為單簷歇山頂,頂部則覆蓋著藍色琉璃瓦,頗有皇家建築的氣派。簷下為五踩重昂斗拱,用材甚小,玲瓏別緻。外簷木質上均有彩繪,筆調明朗,色彩鮮豔。門前門牌上書有“敕建嘉應觀”五個大字,為雍正皇帝手書聖旨。

黃河龍王廟,河南小故宮!千年的治黃史,盡在此廟中

嘉應觀建築則排列有序,整體按照方正佈局,中軸線南北依次有山門、御碑亭、前樓、更衣殿、龍王殿、風神殿、雨神殿,東西跨院為河臺、道臺衙署。中大殿,重簷歇山迴廊式建築,殿內藻井彩繪六十五幅龍鳳圖,為純滿風格,堪稱一絕。

黃河龍王廟,河南小故宮!千年的治黃史,盡在此廟中

御碑亭,位於嘉應觀南部,外形似清代皇冠,內立雍正撰文的大銅碑,高4.3米,鐵胎銅面,碑周24條龍纏繞,底座為蛟,造型大方,凝重端莊,充分顯示了皇家建築的特點、風格以及獨有的藝術魅力。在御碑亭的兩旁,建有鍾、鼓二樓。

黃河龍王廟,河南小故宮!千年的治黃史,盡在此廟中

而在歷史上,嘉應觀的作用不單只是祭祀黃河河神的廟宇,同時它還是紀念表彰歷代治河功臣的場所。在禹王閣、中大殿和東西大殿內,安置著大禹、王景 (東漢)、賈讓 (西漢)、謝緒 (南宋)、賈魯 (元朝)和明朝的黃守才、白英、潘季訓、宋禮、劉天和,清朝的朱之錫、慄毓美、齊蘇勒、稽曾筠、林則徐等眾多治理黃河的功臣名士,他們均被雕塑成真人大小的蠟像,分別安置享受御祭、供人們瞻仰。

黃河龍王廟,河南小故宮!千年的治黃史,盡在此廟中

黃河龍王廟,河南小故宮!千年的治黃史,盡在此廟中

整個景區十分安靜,北方的氣候景象充滿著一種粗狂,一種野性,黃昏時分的柔和光線,映射在平靜的建築上,有一種歷史的滄桑之感。皇家建築的大氣與色彩,反而讓人有了一種“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憂傷。

黃河龍王廟,河南小故宮!千年的治黃史,盡在此廟中

我們常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而許多偉大的工程往往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可見幸福生活是多麼的來之不易。幸運地是,我們趕上了一個好時代,強大的祖國作為後盾,讓我們挺直了腰桿的同時,也賦予了我們更艱鉅的使命,努力做好自己,不愧為一箇中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