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园林,为啥总是北方“抄袭”南方?

中国古代的江南园林,套用一句俗语,最恰当不过: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事实上,好像的确如此。那么,

江南园林的神奇之处,在哪儿呢?

《红楼梦》中,元妃省亲。因为这位姑奶奶的特殊身份,把简单地打扫庭除作为迎接仪式,显然不够隆重,于是大观园应运而生。掘土为山,洼地为池,引水种树,亭台楼阁,一应俱全。元妃走后,一群少男少女入驻大观园,为这个园子平添了不少生机。

中国古代园林,为啥总是北方“抄袭”南方?

大观园·沁芳亭

大观园是担负着政治使命的,除了元春的脸面好看,更能给贾府的脸上贴金。一座园林的价值,在现实的人眼里,比如贾政之流,大观园就是面子,园林有多好,脸面就有多大。

但是,曹雪芹写文章,喜欢躲躲闪闪,要真是和武则天那块无字碑一样,也就罢了,偏偏打哑谜让人猜,一会儿南京、一会儿北京的,真是应了他那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今天的人们,不管曹公怎么想,直接就把大观园放到了北京城。

中国古代园林,为啥总是北方“抄袭”南方?

潇湘馆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私家园林,更大些的颐和园、圆明园,也是私家园林,特殊之处,还是皇家园林。其实这是按现在的说法,中国古代,所谓“公园”是没有的,更没有售票处。

普通百姓,房前屋后,可以种瓜点豆,也可以种些花花草草,类似“黄四娘家花满蹊”;地方官宦,家庭殷实,就有了后花园,规格大小不等。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对于后花园尤其钟情,后花园成了很多精彩故事的发生地。当然,故事大多依托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背景,无非是小姐在后花园赏花,赶考的举子讨水喝之类。

中国古代园林,为啥总是北方“抄袭”南方?

豫园

后花园成为主人公的活动场景并非偶然,明朝时期,中国的园林艺术达到了巅峰。官方样板,要属紫禁城中的御花园,包括北海在内的西苑,是明代皇城中最大的园林。

明代私人园林中的典型代表嘉靖年间,有上海的豫园和苏州的拙政园。这些经典园林被保护到如今。当时的富商巨贾和士大夫们,在宅院中营造亭台楼阁,掩映在山水之间,远离喧嚣,享受着幽静。

江南园林的美,一直被国人赞誉,从古至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的确不虚此行,收获满满。有些成绩被保存到现在:颐和园中的谐趣园仿照的是无锡寄畅园,苏州的狮子林则被搬入了避暑山庄。

中国古代园林,为啥总是北方“抄袭”南方?

拙政园

乾隆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染,江南的风韵,乾隆喜欢到骨子里,究竟有多喜欢呢?他在位时,把大东北沈阳故宫的一处庭院,生生地改成江南风格。北方数九寒天,滴水成冰,草木皆枯,江南韵味丧失殆尽。但那也要改,就是喜欢,没办法。

紫禁城中的乾隆花园,堪称中国北方园林的精品,乾隆亲自参与设计。园林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就是水。紫禁城的水,引自西山,水的问题解决了,其它的就都好说:不就是钱么?乾隆皇帝足足上了60年班才退休,不差钱。

中国古代园林,为啥总是北方“抄袭”南方?

乾隆花园

一座园林,承载着主人一生的梦。乾隆花园是乾隆皇帝的精神寄托,他完全实现了“大隐隐于朝”的梦想。乾隆花园空间虽小,山、水、树、石、屋、路,花园六要素一应俱全。在曲折幽深的长廊中徜徉,在流水芳亭中闲坐,或在茂林修竹边阅读,都是人生至幸的事。

但中国北方,限于环境、气候原因,并不是谁都能实现乾隆皇帝想要的效果。比如山西的乔家大院,宅院营建中,园林意识就相对淡薄。园林似乎是可有可无的点缀,怎么形容呢?就好像工程完工后,发现还有一小块空地,考虑一下,不如就种些花花草草吧!仅此而已。

中国古代园林,为啥总是北方“抄袭”南方?

乔家大院

​并且,乔家大院,置身其中,如进迷宫。一道道院墙犹如城墙般,挤压着你的身体,令人感到窒息。如果你想张开翅膀飞向天空时,却发现,房檐和墙角中间的那一抹缝隙是如此狭窄,怀疑能否穿越过去。

在如此的环境里,人大概只有两件事可做:吃饭和睡觉。要是宅子的主人,可能会在吃饭和睡觉之余,打打算盘,看看账本,看看谁还有欠账。

中国古代园林,为啥总是北方“抄袭”南方?

乔家大院

上面的描述,好像和江南园林的明媚有些格格不入。但是,时间会告诉你,究竟是谁错了。千年的生存经验,岂可白混?当你发现,把江南园林搬到此地,不多时日后,粉墙黛瓦都变成灰头土脸时,就理解了什么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贾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可见水有多重要。山因水而媚,园林亦如是。一座园林,水就是灵魂,江南园林的精髓,就是“为有源头活水来”。而北方少水,园林大可不必一味模仿江南,否则,形似已属不易,至于神似,就是奢望了。

文\\罗渐升 图\\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果喜欢,请关注、点赞、评论、转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