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ual_Infatuation
雖然李淵想讓李建成作為繼承人,但是還是不會讓李建成手中有兵權的,原因有二:其一,太子不應該上陣打仗,不然戰死怎麼辦;其二,李淵害怕太子執掌兵權謀反,已經讓他監管文臣了。其三,制度影響
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的分析一下這三點原因
一、李淵害怕李建成戰死
當時的李淵,深知在外領兵作戰的危險,稍有不慎,就會殞命沙場,這可是李淵不願意見到的。
因為李建成是李淵與竇皇后的長子,當時李氏宗族習武之風培養了李建成的政治、軍事才能,他對於關係身家安危的大事不會無動於衷,因而當時是李淵反隋建唐的重要參與者。
李淵對於自己的大兒子,可是十分喜歡的,當年李建成跟隨李淵征戰沙場,多次拼殺。隋朝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起兵反隋,密召建成與弟元吉至太原。六月,義軍建旗發兵,建成受命率眾攻取西河。九日往返,義軍首戰告捷。李淵建大將軍府,授建成左領軍大都督,統左三軍,封隴西郡公。
後來,他指揮和參與指揮的西河之戰、霍邑之戰、潼關之戰、長安之戰都充分顯示出其長遠的戰略眼光和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所以李淵不讓李建成災出去打仗,是害怕李建成戰死沙場。
二、李淵其實也害怕太子擁兵自重
在李淵的心裡,是打算將兵權和朝政大全放在不同人的手上,於是才有了李建成在朝中處理朝政,李世民在外征戰打江山。雖然李世民手握重兵,但是李淵認為,朝廷的政治和財政大權才是最重要的,武將最終還是在為朝廷賣命,而不是為了李世民。
李淵想法沒有錯,因為後來玄武門事變,李世民也是打的一個時間差,而不是說率領全部將士一起謀反。
李淵已經將監國的權利交給李建成了,他害怕李建成如果手中再有兵權,萬一有一天李建成皇太子當膩了,想篡位,那手中政權、兵權在握的李建成將無人能擋。所以他才允許李世民手握重兵。
那為什麼不讓李元吉去打仗呢?因為李世民更有領兵才能嗎,況且李淵也是萬萬沒想到自己的這個兒子會殺兄篡位啊。
三、制度影響
這也是唐高祖時期用的制度模式了,太子李建成主政,秦王李世民主軍。這個制度模式大約是在三國時期東吳領導者孫權最先試用的制度,而後由晉武帝司馬炎完善正式使用。
當時司馬炎所用的完整版本的制度模式是:太子、一個親王、兩個外戚。四種不同的政治勢力四維一體,共同拱衛中央朝堂的穩定。外圈輔以強大,甚至龐大的宗室諸王捍衛邊境。這樣一來,權利不會集中,任何人想做一些不好的事情之前,都需要考慮其他手握大權的人,相互牽制。
這套佈局的核心部分就是,太子和親王互相牽制,俗稱太子主政、次子主軍,或者太子次子並重。李世民能招攬謀臣武將,得益於這個制度。試想,但凡有本事試圖從軍封侯拜相的將帥之才,必然要進入李世民的隊伍行列裡來。
加入到李建成的隊伍有什麼用呢,還不是會分到李世民手下,於是李世民手下將領越來越多,再加上李世民常年在外打仗,不可能把軍權交到李建成手裡,如果軍權由李建成負責的話,什麼事情都需要請示,再等批覆,那這麼一來什麼戰機都延誤了。
結語
所以說,唐太宗李世民能夠手握重兵,一方面是自己的努力,更重要的就是李淵的意願,李淵本想分權治理,但是做的不夠徹底,讓兵權歸於一人之手,這也是李淵被迫退位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小太陽D
李淵能夠打下江山來,他的兩個兒子立下了赫赫戰功,一個就是太子李建成,另一個就是秦王李世民。
當然了這兩個兒子,也是有所區別的,李建成是長子,所以,在李淵當了皇帝之後,按照立長不立幼的原則,李建成也就成為了太子。
很多人有一個疑問,為何李淵在當了皇帝之後,他明知李世民手裡也有兵,這樣肯定會給太子李建成造成威脅的。
為何他不削減李世民的兵力呢?
原因當然有很多了,但是,最為主要的是當時的天下還沒有真正的統一,李淵的皇位還沒有真正的坐穩。
北方的契丹,西北、東北和西南廣大領域還沒有實現真正的統一。他隨時都有打仗發兵的可能,在這種情況下,當然是用自己的兒子最安全了。
還有就是突然削減李世民的兵力,不利於皇家的和諧,他以為自己能夠掌控自己的兒子,只要自己活著,兒子就不敢造反。
事實上當時的太子李建成,他也意識到李世民對自己的威脅了。在推翻秦朝,建立大唐的過程中,李世民本來就比他的功勞大。
李建成之所以能夠當上太子,就是因為他是老大。
眼瞅著李世民的勢力,慢慢的快超越自己的了,李建成很害怕,他就給李淵說,要削減李世民的隊伍。尤其是要削減他帳下的頭腦人物,最為主要的是房玄齡和杜如晦。
畢竟李世民身邊都是武將,有武將不怕,怕的就是這些文臣,他們給李世民出謀劃策,這樣對李建成是不利的。
李淵也聽從了李建成的建議,把房玄齡和杜如晦給調開了。
李世民的人被削減了,這一下就引起了李世民集團的恐慌,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告訴李世民,要動手了。
你若是不動手,早晚李建成會把你殺了。若是你死了,我們這一群人也會遭殃。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的意思就是說,你若是不動手,我們就要離開你了。
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只好發動政變了。
可是,要發動政變必須要有人謀劃呀。就這樣李世民讓尉遲敬德帶著刀把房玄齡和杜如晦又給劫持了過來。
當時李世民告訴尉遲敬德,若是他們兩個不敢來,就把他們給殺了。
所以,房玄齡和杜如晦不得不違抗皇帝的命令,來見李世民。
他們兩個來到李世民身邊,就策劃了玄武門事變,然後李建成和李元吉在政變過程中,全部被殺。
所以最後的皇位只能落到李世民的手裡。說白了李淵根本就沒有想過,李世民會對李建成下手。
可以說正是因為他的沒想到,成就了李世民的帝王霸業。
史學達人
李世民之所以能夠發動玄武門之變,很大的原因是自己有兵權。唐朝雖然是李淵建立的,但有一半的天下都是李世民帶兵征戰打下來的,李世民在消滅一系列諸侯政權同時,也積累了大量士兵,手掌重兵。但對於李淵來說,既然他立李建為太子,為何還要讓李世民手握重兵呢,他自然是不願看到兩個兒子為了皇位自相殘殺的局面。具體來分析其中的原因。
一、正是因為他看中李建成,李淵才沒有讓李建成像李世民那樣去征戰。畢竟戰場的風險極大,上戰場,便可能戰死。
李建成,除了李淵太原起兵之初,李建成跟在李淵屁股後面打了幾場戰,其他時間李建成基本都是在大後方,運籌帷幄,協助李淵處理政事。
李世民就不同了,唐朝建立前,四處征戰,唐朝建立後,還是四處征戰,李唐建立後,名將並不在少數,李靖、尉遲恭、程咬金、薛萬鈞等,哪個不是獨擋一方的人物?而在猛將輩出之時,李淵還讓李世民上戰場,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對李世民生命的不重視。
然而,恰恰是這種不重視,這成就了李世民在軍中崇高的地位,讓大部分武將唯李世民馬首是瞻。
二、李淵起兵之初,李世民負責在老家徵兵,而李建成則負責招募建設國家的文官。從道理上講,李建成的工作更有意義,因為招募普通士兵的工作所有人都能做,而招募官員和高級人才的工作則讓太子去做,這有利於太子未來對國家的掌控。但是這樣卻給了李世民機會,他在下層士兵心中威望打下了堅實的根基。
然而這就造成了一個現象,雖然李建成挖掘出不少人才,但這些人基本都是文人,就算遇到幾位武將,也交給李世民帶領,在戰場上最容易磨練出兄弟情義,畢竟,戰場上戰爭友誼的血濃於水。漸漸的這些人就跟李世民親近,反而跟李建成越來越遠了。
三、在封建社會極端的皇權下,即使皇帝也需要考慮家庭關係,不可能給他所有的權力。畢竟在古代帝王之家,太子為了奪皇位,有時也會殺父親的,所以李淵對李建成是有提防的,他只能把兵權交給李世民和李元吉。因此,李淵在支持李建成的同時,他也有所警惕李建成,這導致李建成職位很高,卻沒有兵權在手。
四、在李淵眼裡,雖然李世民掌握了部分兵馬,李建成則掌握國家官吏和經濟命脈,因此即便自己死之後,太子依然能控制住局面。
在李淵看來,李世民雖然掌握了唐朝大部分兵馬,然而李建成掌握的卻是國家官吏和財政命脈,這些才是決定一個國家的根本。不會對太子構成威脅。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方負責募兵和組織糧草的人,造反則天下易主,他們的權力非常大。歷史上,君王們在轄制在外武將的時候,基本上也都是控制住經濟命脈,就算傭兵百萬,也很難輕易造反。
再退一萬步來說,日後李建成與李世民真的翻臉了,李建成手上也有一些武將,加上他聯合李元吉,是完全可以擊敗李世民的,所以在李淵看來,雖然李世民手握重兵,但並不會對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形成威脅,自己死後皇位還是李建成的。
總結
李淵心裡的繼承人早就有安排,是太子李建成,通過前面的分析,因種種原因讓李世民手握兵權,但是李淵覺得李世民即使有兵權,也構不成對李建成繼承皇位的威脅。後面之所以發生玄武門之變,一是李建成實在太心急,自己地位不穩,便不斷激化與李世民之間的矛盾。二是李世民的做法,沒有選擇與李建成在戰場上正面硬拼,反而採用陰謀詭計,讓李淵始料未及。
叨說歷史
太原起兵後,李建成其實很多時候是留在李淵身邊,協助李淵總理天下事務。除了軍事,其它民政,後勤等內政外交,李建成都要直接參與管理。所以,李建成在大唐帝國建立之初所要經理的事務,要比李世民龐雜得多。相比李建成,李世民基本上就只參與大唐的軍事工作,負責帶領大唐將士衝鋒陷陣,開疆拓土。當然了,這也是其時大唐最主要的任務。但,大軍未動,糧草先行。李世民們能夠在前線攻城拔地,屢建奇勳,與李淵,李建成等在後方運籌帷幄,保障後勤物資兵員源源不斷向前線供應補給密不可分。可能這正是由於李建成在後方的工作太過繁忙,李淵才把帶兵打仗這些事更多地交與李世民去辦,而讓李建成能夠騰出時間來協助自己。其實,李建成也有外出帶兵作戰的時候,可能只是沒有李世民多,所以感覺戰功不及李世民。李建成帶兵,可能戰績也不比李世民遜色。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唐建國後,劉黑闥反叛。李世民帶兵山東平叛。但不久劉黑闥捲土重來。這次李淵派建成出征。建成在魏徵的建議下,採取剿撫並用措施,很快就打垮了劉黑闥的叛軍,並活捉了劉黑闥。山東從此徹底平定。可見,李建成還是頗具軍事指揮能力的。至於李淵為何把帶兵作戰的機會更多地交給李世民,我想,一是李世民確實極具軍事才華,讓他帶兵打仗,正好是人盡其才;二是在李淵心目中,建成是自己的接班人,是大唐未來的天子,他不僅需要具備軍事才幹,而且要有駕馭掌控大唐全局的能力。所有這一些,都需要留在自己身邊,悉心教導,努力錘鍊。
秀才哥
李建成相比於李世民沒有拿得出手的戰績,而他又身為太子。
太子一般並不會出征,因為“太子是國本”,就像題主所說的一樣,其實李淵心中的繼承人一直是李建成。
自唐朝建立後,從封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唐王就可見一斑。
(李世民)
那為什麼李世民會手握重兵呢?我覺得就憑整個大唐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這一點就夠了。
我先來列一下李世民的戰績:
公元618年,李世民大破薛舉,淺水原之戰平定隴西薛仁杲,相對於唐朝來說剷除了來自西方的威脅。
公元620年,李世民擊敗宋金剛、劉周武等人,收復了並、汾失地,鞏固了北方。
公元620年,李世民在虎牢關一戰中,一舉消滅了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集團,使唐朝獲得了北部的統治權。
就這幾場仗下來,秦王李世民的威望可以說在唐朝已經無人可比了,李世民的官爵也已經封到了極點,如果再往上封就是太子了。
(李世民影視劇照)
封李世民為太子當然是不現實的,因為李淵根本就不想讓他當太子,如果你要問我為什麼?我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可能是因為嫡長子繼承製或者長孫皇后更偏愛長子李建成的緣故吧,所以李淵只能想了個所謂“天策上將”和“陝東道大形臺”的職位給李世民,位在諸王公之上。
這個所謂的“天策上將”,可以說是一個微型的軍事指揮基地,他可以開府置官署。
而陝東道大形臺這一職位光聽名字可能感覺沒啥用,但是它可以讓李世民的命令在陝東地區通行無阻,中央機關都無法制約。
所以,如此作為的李世民更不可能會被李淵卸掉兵權了,怕寒了天下人的心!
【歡迎關注公子魚,每日為你解讀不一樣的歷史】
(李世民)
千古君
李淵,唐朝的開國皇帝,是封建史上稱帝最快,統一王朝最快的皇帝。李世民,李淵的次子,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在玄武門發動政變後,登上了帝位,並勵精圖治的開創了“貞觀之治”。其實,相比較於李世民,李淵對於皇位的繼承人選上,一直支持著長子李建成。可惜的是,李淵的一切謀劃在玄武門政變之後,都付之東流。
皇帝愛長子,百姓愛幼兒
所謂的長子,就是嫡長子。在西周時期,宗法制中的嫡長子繼承製被提出來,並徹底的實施。經過了長期的發展,嫡長子繼承製已經成為封建王朝,在關於皇位繼承人選上的約定成俗的規定。嫡長子繼承製的實施,保證了政權的平穩過渡,使人心穩定,政權穩固,符合封建社會實際的行之有效的繼承製。譬如,歐洲封建社會的長子繼承製,長子繼承財產。封建貴族的爵位和土地傳給長子,其餘的兒子因缺乏財產為謀生而淪為騎士。
作為血脈的延續,國祚的繼承人,皇長子身上承擔的責任遠遠大於普通百姓人家的長子,所以皇帝自然要多加培養,期望他能有所作為,一來光大門楣,二來帝業千秋萬世,上不愧天地,下不愧祖宗。以朱元璋為例,十分疼愛長子朱標,朱標早死,朱元璋傷心之餘,竟然把皇位傳給了長孫朱允炆,對長子繼承的重視程度近乎痴迷。
因此,李淵自自起兵之後,便一直有意識的培養長子李建成。同時,為了避免李建成在戰場上面臨危險,李淵一直讓李建成處理政治上的工作。所以,李世民能得到兵權,成為士兵們的擁戴對象,很大程度上是李淵的偏愛關係。
李淵想當武皇帝,讓李建成為文皇帝
在歷史的長河,封建王朝的皇帝性質上,有著武皇帝和文皇帝之分。所謂的武皇帝,他們一般都是開國之君,他們起於亂世,在紛亂的戰場上不斷的廝殺,硬生生的打下一片江山。換句話來說,武皇帝就是馬上皇帝,是比起坐在朝堂上批閱奏摺,更傾向於戰場作戰。
而區別於武皇帝,文皇帝更多的是皇朝的第二位皇帝。因為國家的第一任皇帝打下了江山,創建了屬於自己的國號。而第二任皇帝,只需要在第一人皇帝的基礎上,鞏固和發展好這個國家就好。
所以說,文皇帝比起戰場上的武皇帝,他們更多的是坐落於朝堂上,發展民生,勵精圖治。因此,李淵作為唐朝的開國皇帝,他就是一位武皇帝,總是統軍出現在戰場之上。李淵本是個出名的神射手,在“雀屏中選”的典故,就是源自他一箭射中屏風上孔雀繪圖的眼睛,才贏得了竇氏親睞,與她生下李建成、李世民、李三娘這幾個出類拔萃的兒女。
在李淵的一生戎馬中,他曾率十餘騎從人和數千盜匪不期而遇,李淵臨危不懼,連射七十餘箭竟箭無虛發,中箭之敵皆應弦而倒,盜匪們心驚膽裂,大潰而逃。
而李建成不同,因為李淵一直早早的暗中決定他成為皇位繼承人,所以李淵從不會讓他上戰場,只是讓他負責招聘和管理官員。譬如,派李建成去河東招攬薛萬仞、魏徵等人。在唐王朝建立之後,李建成主要負責穩定後方,做一些抵禦少數民族、保護大唐根基的工作,很明顯這是太子應該做的,而李世民則負責到前線打仗。
但是,之所以讓李世民帶兵,還有另一層原因。那就是李淵雖然想李建成為繼承人,但又害怕李建成為了皇位而上演一場弒君的砝碼。
畢竟,在封建王朝的歷史上,皇位之爭是十分殘酷的。況且,在上一個朝代的隋朝中,李淵作為隋朝的唐國公,肯定會經歷過一些黑暗,也看到了隋煬帝等人為了帝位而產生的一系列爭鬥。所以,為了避免這種狀況的再次發生,只能把兵權交給李世民和李元吉,這就導致太子李建成雖然職位很高,但卻沒有兵權。
總而言之,在李淵看來,李世民雖然掌握了唐朝大部分兵馬,然而李建成掌握的卻是國家官吏和財政命脈,這些才是決定一個國家的根本,自己百年之後,李建成作為太子,仍舊可以輕鬆操控一切,李世民雖然有兵馬,但只是個武將,不會對太子形成威脅。但可惜的是,李淵的這種政治上平衡和期望,卻隨著玄武門之變後付之東流。而這一切,都是李淵低估了李世民的野心,以及偏離了政權的穩固出於兵權的路線。
韶華傾夢
李建成本身能力也是很強的,在李淵化家為國的階段,李建成與李世民分別掌軍,展現了卓越的才能,應當說李淵立李建成為太子是沒有任何問題的,關鍵是李唐立國太快,李淵稱帝后立李建成為太子,太子就有責任輔佐皇帝治國,也是熟悉政務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李建成也積聚了相當的實力,包括軍事力量,太子府中的侍衛力量就有上千人,這是合法的。
而李世民雖然常年領兵在外,但實際上每次勝利之後,兵權也就上交朝廷,李世民真正的實力是在洛陽,在長安城實際上李世民掌握的軍事實力也就是秦王府這麼幾百人而已,李世民能勝利在於先發制人,把李建成李元吉殺了,否則太子府中軍隊反攻起來,李世民的部隊根本檔不住,可以看到,李世民控制了玄武門,但是太子府的人反攻,李世民差點支持不住,還是尉遲恭拿了李建成的人頭給太子府士兵看,大家一看,主子都死了,還打個屁啊,也就一鬨而散了。後來的事情也就順理成章了。
青青菜藍
李淵父子自起兵之日起,就一直是由李世民在作為軍隊的主要統帥,為李唐王朝征戰四方。在很早的時候,作為太原公子的李世民就展現出了自己出色的軍事才能。並且直接協助父親李淵在太原起兵。而李建成作為長子,也作為未來王朝的繼承人,顯然不適合經常去戰場上衝鋒陷陣。
- 這樣做的風險實在太大了,因此作為太子的李建成在一開始就沒有能夠在開拓土地的戰場上展示自己的軍事才能,也沒有能夠使自己得到應有的鍛鍊。在平定天下後也自然沒有機會統領軍隊。
- 在整個李唐王朝建立興起的過程中,秦王李世明負責統帥軍隊對外征戰。而作為長子的李建成,則負責內部的經濟建設,在河東地區招募新兵,收攬人才,這時候後期唐朝的名相魏徵以及馬三寶、薛萬仞等人才都聚集在太子李建成的手下。為唐朝的基礎發展奠定了非常紮實的基礎否則秦王李世民再能征善戰也無法最終統一天下。
-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在太子李建成已經掌管國家經濟命脈的情況下,並不適合同時再掌管大量的軍隊。帝王之家的親情相較平常人家是比較淡薄的。李淵在培養李建成的同時也要防範李建成在皇位的誘惑下,萌生提前登基的罪惡想法。
- 因此由李建成掌握國家的內部經濟和政治權力,李世民掌管主要軍隊,同時三子李元吉也掌握部分軍隊。既保證了全部重要資源和權力掌握在自己父子手中,又可以在客觀上使太子和秦王能夠實現相互制衡,保持國家整體的可控和平穩。就算將來李建成登基後也不必太過擔心秦王的反對,因為假如皇帝掌握主要的經濟政治資源,對付僅僅是手握重兵的將領,皇帝有很多的手段可以掌控局面。
李淵自以為萬無一失的權力分配方案,唯一忽略的就是被自己忽冷忽熱對待的李世民的野心和他手下將領的行動力,秦王李世民終於有一天抓住戰機,主動發起政變親手斬殺了太子李建成,李淵也被迫提前退位。大唐帝國也有幸迎來了貞觀之治的時代!
以史正衣冠
李淵一直都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徘徊,始終沒有下定決定 支持某一方,最終導致了兄弟相殘的悲劇發生。從李淵起兵時候的表現不難看出,李淵是一個非常優柔寡斷的人。在太原起兵之前,李淵做了非常充足的準備,已經具備奪取長安的實力。然而在即將起兵的時候,李淵卻打起了退堂鼓,始終不願意下決心起兵。
為了讓李淵能夠起兵,李世民給李淵安排了兩個美女,這兩個美女都是隋煬帝的妃子,李淵擔心事情敗露禍及全家,只能被迫同意起兵。李淵起兵的時候李世民出的主意非常多,於是李淵許諾把太子的位置給李世民,結果李淵不忍心廢長立幼,還是封李建成做了太子。
按理說李建成做了太子,李世民就應該交出來兵權。可是李淵不願意虧待這個戰功赫赫的兒子,不僅沒有削弱李世民的兵權,反而不斷給李世民加官進爵。李世民是一把打仗的好手,他幫助李淵消滅了大部分的敵人,成為了唐朝最大的功臣。
李元吉和李建成也都不是草包,兩個人都立下了不少戰功,只是不如李世民的戰功更多。這樣唐朝初年形成了以李世民為首的秦王府集團和以李建成為首領的太子府集團。這兩大集團的勢力不相上下,李世民在軍隊裡面威望極大,實力絲毫不亞於太子。
李世民征討王世充和竇建德之後,李淵加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天策上將的地位在諸王之上,僅次於李淵和李建成。李淵特許李世民發佈的號令和聖旨一樣有效,而且李世民兼任了尚書令和中書令,手下擁有一大幫優秀的文臣和武將,天策府悍然成為了一個小朝廷。
面對著這樣一個兒子,李淵的內心也逐漸擔憂起來,為了避免李世民威脅到自己的統治地位,李淵開始著手打擊李世民的勢力。為了反擊李淵的打擊,李世民藉著楊文幹謀反一案大做文章,由於楊文乾和李建成關係密切,李淵開始懷疑李建成心懷不軌。
為了平定楊文乾的叛亂,李淵只能求助於能征善戰的李世民,並且許諾平叛後讓李世民做太子。李世民馬到成功滅了楊文幹,卻發現李建成和李淵已經和好,自己又被李淵欺騙了。之後李淵越來越支持李建成,多次打擊李世民的勢力,李世民為了能夠保全地位,逐漸萌生了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想法。
在玄武門之變爆發前,李淵已經多次打擊李世民的勢力,但是李淵的內心卻始終沒有對李世民下殺心。於是在玄武門之變爆發的前一天,李世民向李淵哭訴自己受到威脅,即將要被李元吉和李建成謀殺。在這種關鍵時刻,李淵的立場竟然出現了動搖,甚至想要讓李建成和李元吉入宮接受訓誡。結果李世民抓住了這個機會,將李建成和李元吉殺死,李淵只能匆匆退位,成為了歷史上存在感最低的皇帝。
史海泛舟擺渡人
其實,我們都是以事後諸葛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如果,再讓李淵來做一次選擇,他還會這樣選擇。沒辦法,這是由當時的社會制度,實際情況,個人的知識素養都決定的。
一,必須注意的前車之鑑。
隋朝就是在李淵面前滅亡的,雖然,其中的原因很複雜,是多種原因的雜揉。但是,其中一個原因,李淵卻不會不記的。
當隋未的峰煙四起,各路造反的隊伍開始衝擊大隋的政權時,在拯救大隋的隊伍中,沒有楊家自已人的身影。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楊廣己把他們清除的差不多了。楊廣榮登大位後,為了使自己的皇位更牢固,首先,把自己的弟兄們整的七零八落。大哥楊勇被處理掉了,其它弟兄也是死傷殆盡。宗親中能撐握兵權的也無一人。
作為隋朝政府的其中一員,箇中的原因,李淵是心知肚明,所以,精明的李淵不會重倒覆轍。
二,開國之初,李淵的佈局,就是要把政權掌握在自已人手中。
公元618年五月,李淵在長安稱帝,建國號唐。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三子李元吉為齊王。接下來,李氏宗親中能封王的都被封了王。
李淵的這種做法,在當時看來非常正確中規中距,沒有不妥的地方。
首先,立李建成為太子,就深合皇室的立嫡立長制度。早早明確太子,也杜絕了其它人的覬覦之心,是國之根本。其次,其它人封王,是立國的基本套路,使他們各守名份,也不致於生怨心。其三,就是,把政權掌握在自已人手中。
三,李世民成尾大不掉之勢,有點出乎李淵意料之外。
按照李淵的意圖,李建成兄弟等人名份已定,接下來就應該是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為大唐的建立,各司其職,建功立業了。
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李建成做為太子兢兢業業地輔助他讓國家機器正常運轉,李世民,李元吉夥同李氏宗親在前方衝鋒陷陣,攻城掠地。
李淵沒有料到的是,這個過程中,李世民的軍事才能發展成一枝獨秀的局面。大唐的敵人,薛父子,瓦崗寨,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蕭銑,杜伏威一個一個都倒了。李世民卻站的越來越高了。
沒辦法,李淵只能靠賞賜和加官來犒賞這個己經沒辦法再賞賜的次子。直至,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才嗄然而止。
也就是說,李淵遇到李世民是不幸也是大幸。大幸的是,有了李世民大唐的天下才能快速平定下來。不幸的是,李世民不僅定了天下,也把他逼成了太上皇,兩個兒子也成了刀下亡魂。
也就是說,李淵的路數不錯,但所遇到人卻沒有按路數出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