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宰相”俾斯麥的溫柔面:首先為工人建立了社會保障福利制度

“當代的重大問題並非通過演說和多數派決議就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這句話是1862年,奧托·馮·俾斯麥成為德國首相時的演講宣言。

“鐵血宰相”奧托·馮·俾斯麥,是一位傳奇式的人物,他通過三次王朝戰爭,結束了德國長達數百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統一德國的重任,因而他又被人稱為“德國的建築師”。

不過,若只是軍事方面的才能,俾斯麥很難達到“德國領航員”的高度。

正如蘇聯歷史學家葉魯薩里姆斯基對俾斯麥做出的評價那樣,俾斯麥除了是統一德意志的功臣,他還是德國由封建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的推動者:“(指俾斯麥)不僅僅是1848年不徹底的革命的掘墓人,同時也是這場革命的遺囑執行人。”

【注:1848年歐洲爆發了一場席捲整個大陸的革命運動,這場運動的主角是平民、工人和資產階級,他們聯合起來要求當時的封建君主們能夠推行民主政治,讓國家由封建專制朝著民主、自由和平等的方向發展。】

我們現在所享受的社保福利,便是俾斯麥社會改革的一大成果:社會保障制度,最早由俾斯麥建立

“鐵血宰相”俾斯麥的溫柔面:首先為工人建立了社會保障福利制度

【“鐵血宰相”也有溫柔的一面】

一、俾斯麥福利制度出臺的時代背景:工業革命時期,工人們艱苦的生活條件,激化了社會矛盾。工人運動的興起,又動搖了歐洲各國的統治基礎,迫使俾斯麥必須做出改革,來緩和工人階級的情緒

19世紀的歐洲,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正處於飛速發展階段。

不過,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最大受益者並不是德國、美國,而是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

1851年英國在倫敦水晶宮舉辦的“萬國工業博覽會”,共展出了13000多件工業產品,舉辦期間,展覽會接待了6039195 名參觀者,此次博覽會奠定了英國“世界工廠”的地位

但正如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在《雙城記》中描述那樣: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工業技術的進步、城市化的發展,在為貴族、資本家帶來財富和權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失業、流民、貧富懸殊等問題,平民和貴族、工人和資產階級的矛盾不斷被激化

以1851年英國的情況舉例,當時有總人口42.9%的人在工廠工作,其中有不少還是工資很低的女工和童工。

他們每天需要工作16到18個小時,每週卻只能領到勉強夠自己一個人口糧的工資:“棉紡廠中......平均工資率可能定在每週10先令”。

10先令是什麼概念呢?

Barker, Edwin Lincoln在《The story of bread》一書中記載,1851年一塊麵包的價格在6.8便士左右,而一先令等於12便士,換言之,一個工人一週無休,每天工作16到18個小時,只夠買約20塊麵包

“鐵血宰相”俾斯麥的溫柔面:首先為工人建立了社會保障福利制度

【英國麵包物價表】

亨利·梅休在《倫敦勞工與倫敦貧民》一書中,也提到,當時英國:一般行業的狀況是三分之一的人充分就業,三分之一部分就業,還有三分之一常年失業

而這,正是歐洲工業革命時期經濟最發達的英國,所面臨的狀況,德國的狀況比這還要糟糕得多。

德國詩人海涅的成名作《西里西亞的紡織工人》,為我們揭示了工業化在德國社會中所引起的社會矛盾:

憂鬱的眼裡沒有眼淚,

他們坐在織機旁,咬牙切齒:

德意志,我們在織你的屍布,

……

飢寒交迫時我們向他求祈;

我們希望和期待都是徒然,

他對我們只是愚弄和欺騙——我們織,我們織!

……

梭子在飛,織機在響,

我們織布,日夜匆忙——老德意志,

我們在織你的屍布,

我們織進去三重的詛咒我們織,我們織!

“鐵血宰相”俾斯麥的溫柔面:首先為工人建立了社會保障福利制度

【柯勒惠支揭示女工悲慘命運的作品】

苦難產生反抗,19世紀的歐洲,發生了三大工人運動,分別是法國里昂絲織工人兩次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

1848年2月,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的《共產主義宣言》的誕生,為工人運動照亮了前進的道路,也為歐洲各國敲響了警鐘。

英國先後頒佈《濟貧法》和《最低工資保障》,俄國進行農奴制改革,法國爆發巴黎公社運動……

德國的形勢同樣嚴峻,俾斯麥上臺後,擺在這位容克資產階級面前的選擇只有兩條:

①武力鎮壓工人運動。成功與否先不論,這多半會動搖剛剛完成統一的德意志的根基;

②改革,提出一種讓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來緩和社會矛盾。

俾斯麥在經過深思熟慮後,選擇了第二種方式。他提出了一種以社會保險為核心,維護工人利益的“社會保障制度”,簡稱——俾斯麥模式。

二、俾斯麥社會福利制度模式:這應該是一項能夠讓“全體德國人”都可以受益的社會保障制度

在俾斯麥當政時,德國內部已經提出要學習英國,發佈一條

僅針對工廠工人“最低工資保障”相關的福利制度。

俾斯麥對於這種想法並不認可,早在他32歲時,他就意識到增加一點工資並不能解決工人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當我想到一個塔勒可以幫助一個貧困家庭捱過一個星期,就覺得自己像窮人家的竊賊。當我能花30馬克去旅行時,我當然可以拿出一些錢施捨給窮人,然後繼續旅行,但是這能改變什麼呢?雙倍或十倍的錢也只能滿足一部分窮人的需要。”

俾斯麥想要推行的福利制度,應該是能囊括社會各個階層,讓包括農民、手工業從事者、公司工作者等等人群在內的“全體德國人”都能夠受益的社會保障制度

在俾斯麥最先的設想中,這套社會保障制度,應該由國家和企業主共同承擔費用。

【注:1870年,德國在普法戰爭中獲得了法國50億法郎的賠款,以及阿爾薩斯和洛林等地區豐富的鐵礦資源,前者讓德國有了足夠的資本推行保障制度,後者讓德國有了足以支撐起國家工業體系發展的礦產資源。】

後來,在進一步完善具體措施的時候,俾斯麥意識到純粹由國家和企業主負擔成本的話,50億平攤到全體國民上,這點錢就顯得有點不夠用了。

於是,俾斯麥便將條件改為費用由僱員、僱主和國家三者承擔,其中僱員和僱主各自支付一半,然後國家每人補貼50馬克

“鐵血宰相”俾斯麥的溫柔面:首先為工人建立了社會保障福利制度

【右邊為俾斯麥】

俾斯麥頒佈了三條關於社會保障制度的法律,構建起了近代世界第一個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

1883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部《疾病保險法》;

1884年通過了《工人賠償法》;

1889年實行了《傷殘和養老保險法》。

俾斯麥出臺的三條保障法,涉及當時德國社會所面臨的五大社會難題:

•當工人因疾病、年老,無法從事工作後,該怎麼辦?

•當工人因工傷喪失勞動能力後,一家人的生計怎麼辦?

•企業主要求勞動者從事繁瑣的工作,所支付的報酬遠遠低於其創造的價值,勞動者該如何維權?

•勞動者的收入無法支付高昂的醫療費用,怎麼辦?

•企業主無故解僱勞工,致使其失業,勞工如何維權?

俾斯麥要求工廠僱傭的童工不得低於13歲,並且還應該讓他們先完成學業任務,在每天工作時間上也不得超過10個小時。

如果工作需要付出很多體力,那麼則禁止婦女和童工參與。

在因工作導致完全傷殘或者死亡的問題上,俾斯麥規定傷殘者每月可以獲得其正常工資的2/3,死者家屬能獲得不超過其生前每月正常工資3/5的金錢。

工人如果得了疾病,且這筆金錢達到一定數額,那他可以在當地保險機構指定的醫院,由保險機構為其支付13周的醫療費用。

“鐵血宰相”俾斯麥的溫柔面:首先為工人建立了社會保障福利制度

【《吃馬鈴薯的人》梵高筆下的貧民】

從俾斯麥的政策來看,他的著眼點,是希望通過建立保障制度解決勞動者的生存、養老,以及工作環境中遭受的健康受損、不平等和壓迫問題。

三、俾斯麥福利制度的社會影響

1、俾斯麥致力於維護勞動者權益,緩和了勞動者和企業主之間的矛盾,維持了社會秩序的穩定

俾斯麥制定的社會保險制度,偉大之處在於:它針對每一個人都關心的醫療、生存、社會補助、社會救濟和養老等問題,都提出了一定的解決方案,且涵蓋人群包含“全體德國人”。

這項制度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德國人民的喜愛,從1883年到1913年為止,參保人數便從300萬人增長到了1450萬人。

對於勞動者而言,自己只要交一點錢,以後便不用擔心意外導致的工傷、疾病等原因,讓家庭失去經濟來源。

他們工作到一定年齡後,還可以領取養老金。這便等同於為那些因為年老體衰無法工作,還想過上穩定的生活的勞動者,提供了經濟保障。

俾斯麥通過社會保障制度來維護勞動者的權益,這種方式對於解決勞動者和企業主之間的矛盾,有著相當積極的意義。

一方面勞動者的權益有了法律的保護,企業主給勞動者的基礎待遇便會大幅改善,另一方面勞動者的需求得到滿足,他們便不必為了爭取權益和企業主發生衝突

社會保障制度,讓雙方達成了一種雙贏的局面。

“鐵血宰相”俾斯麥的溫柔面:首先為工人建立了社會保障福利制度

【俾斯麥】

2、俾斯麥福利制度改善了勞動者的工作環境,有利於調動勞動者工作積極性,為德國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德國的建築師”俾斯麥,他不光完成了德國的統一,還親手將德國建設成為工業總產值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的輝煌地位。

德國能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引領者,便與俾斯麥社會福利制度創造的工作環境脫不開關係。

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於19世紀60年代,當時德國正在進行三次王朝統一戰爭,很難想象這樣一個剛兼併了不少邦國,內部還不穩定的政權,還要一邊應對工人階級起義,一邊佔領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先機,這已經涉及到了三項任務:攘外、安內、強國

德意志帝國作為一個君主立憲制的聯邦國家,它的權力核心便是君王和宰相。“鐵血宰相”俾斯麥需要做到的事情,就是如何維護住容克地主利益的前提下,還要讓新加入的邦國和底層勞動者能夠認可正在轉型中的德國。

這個問題的破局關鍵便在於:如何讓大家都獲利

勞動者需要的是改善工作環境,新加入的邦國人民則需要德國對他們的認同感,至於容克地主們他們則需要在時代的變革中攝取更多的利益。

俾斯麥想得很透徹,只要他能說服大部分容克地主和新興資產階級參與進自己的全民福利計劃,他便能用這些福利打動勞動者和新加入邦國人民的心。

至於容克地主和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只要國家穩定下來,市場遲早屬於他們,這是一本萬利的生意。

因為,當時的貴族和資產階級已經意識到,不能協調好與勞動者的矛盾,他們很難有一個穩定的發展環境。

直流發電機的發明人、西門子公司的創始人維爾納·馮·西門子,他在俾斯麥弄出社會保障制度前,便已經花費大成本解決“企業社會保險”問題。

只是這種私人做的社會保險,不光針對範圍狹小,其運營成本和公信力問題,都是足以讓西門子這位天才發明家頭疼不已的難題。

所以,當俾斯麥決心藉助社會保險制度,來達成讓三者都獲利的目標時,他獲得了包括政黨領導、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共同支持。

“鐵血宰相”俾斯麥的溫柔面:首先為工人建立了社會保障福利制度

【西門子】

正是在俾斯麥的努力下,德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遲到後,成功把握住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遇,工業生產力一躍超過英國,成為了歐洲首屈一指的工業強國。

3、俾斯麥模式的成功,為各國解決社會矛盾,提供了參考經驗,他推動了近代社會福利制度的建立和發展

俾斯麥福利制度是俾斯麥解決德國社會矛盾的一次積極嘗試,他開創的近代社會保障體系,為各國制定社會福利提供了經驗參考。

德國不是最先開始工業化的國家,它卻在英國這位老大哥都拿工人運動束手無策的時候,交出了一份耀眼的答卷。

俾斯麥破局的方式,啟迪了英法美等國,“社會福利制度”為他們解決社會矛盾問題提供了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

時至今日,俾斯麥建立的社會福利制度,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普遍推行的政策。

總結

俾斯麥社會福利制度,是一種造福大眾,功在千秋的政策,它藉助大眾的力量分擔了勞動者“養老”“看病”的難題,提高了社會公民抵禦風險的能力。

無形間,社會保障制度加強了人與社會的羈絆,塑造了一個安定、和諧的社會大家庭。

【1】埃米爾·路德維希《俾斯麥傳》

【2】俾斯麥《思考與回憶——俾斯麥回憶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