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将夜》里,描述了一个非常厉害的半官方机构:书院。书院的师生皆是隐藏高手,夫子高得能登天,与昊天大神展开肉搏,而即使是一个小小的教习,也可能化身魔门宗主,于关键时刻覆雨翻云。
一句话,书院包罗万象,无所不能。
众所周知,《将夜》以唐为架空背景,因此提到的很多元素都与唐相关,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唐代书院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01 书院起源
书院这一名称,首次出现是在唐朝,不过那时候的书院与后世认知中的书院不尽相同,主要功能为文化传承,并非局限于教育机构。
清代袁枚《随园笔记》中提到:“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业之所也。”
由此看来,丽正、集贤书院便是最早使用书院名称的官方机构。
不过,在丽正书院之前,唐初早已存在不少民间书院,虽无直接证据表明,这些民间机构当时是否使用书院名称,但在名人笔记、地方志中对其有过描述,它们的主要功能与官方书院相差无几,用于收藏图书、读书治学。
比如,嘉靖刊《青州府志》、《临朐县志》都记载了
李公书院,是李靖读书处,“云靖从太宗征闾左,于此阅司马兵法”。《保定郡志》则记载了张说书院,据说这位唐代名臣走上仕途之前,曾在花阳山修筑书院,将此作为藏书的地方。
“过满城,筑书院于花阳山,以为藏修之所,后人名其居曰张相公堂。”
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民间、还是官方书院,最初都是作为藏书地修筑的,这也正印证了《将夜》中对书院二层楼的定位:一个大型图书馆,囊括天下藏书,同时吸引有识之士前往研习。
我们可以明确一点,唐代的书院,不是作为考前培训机构存在,它的名字已经昭示其作用:以书为本,以书立院。
出入书院的人,也并非懵懂无知的科场新生,而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
不过,要做到囊括天下藏书并不容易,李靖、张说已经是难得的爱书人,但仍做不到收尽天下图书,能做到这点的,只有官府。
《新唐书》记载:“初,隋嘉则殿书三十七万卷,至武德初,有书八万卷,重复相糅。王世充平,得隋旧书八千余卷,太府卿宋遵贵监运东都,浮舟溯河,西致京师,经砥柱舟覆,尽亡其书……”
唐朝建立后,相继从隋宫及各地收集数十万卷书籍,舟车运送到京师,但这些书籍既有重复杂糅之处,质量也参差不齐,需要重新整理、编撰。
而承担起这一修书职能的,正是书院。
02 官方书院的皇家背景
开元五年,唐玄宗任命马怀素为修图书使,与褚无量等人进行大规模修书行动,整比图书。
《新唐书》记载:“贞观中,魏征、虞世南、颜师古继为秘书监,请购天下书,选五品以上子孙工书者为书手,缮写藏于内库,以宫人掌之。玄宗命左散骑常侍、昭文馆学士马怀素为修图书使,与右散骑常侍、崇文馆学士褚无量整比。会幸东都,乃就乾元殿东序检校。”
从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次修书行动,最初是在东都乾元殿前进行的,马怀素等人,组织大量人手施架排次、大加搜写,并广采天下异本传录。
为此,还设置了乾元院使,下设刊正官、押院中使、知书官等职。
开元六年冬,唐玄宗下旨,将采买的书籍迁往京师长安,安置在东宫丽正殿(即东宫正殿崇教殿之北),并将乾元院更名为丽正修书院,设置院使及检校官,改修书官为丽正殿直学士。
丽正书院作为官方修书机构,正式宣告成立,而这丽正书院的前身,正是东宫丽正殿。
不仅如此,不久之后,唐玄宗在京师长安及东都洛阳,又相继设立两家丽正书院。
《新唐书》记载:“十一年,置丽正院修书学士;光顺门外,亦置书院。十二年,东都明福门外亦置丽正书院。”
京都丽正书院设置在大明宫光顺门外,原本是命妇院旧屋。
东都丽正书院则在明福门外,与武成宫相对,原本为太平公主的旧宅院。
从这三所丽正书院选址来看,都与皇室核心成员息息相关,足见丽正书院深受皇室重视,不仅如此,书院藏书丰富,读书、修书班底也非常雄厚,堪称黄金搭配。
以宰相为首的学士知院事、常侍为副知院事,另有许多耆儒研读经典,又有各种修撰官、校理官、待制官、留院官等,包括了大量五品以上的高官,以及六品以下的准学士。
《新唐书》记载:“十三年,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五品以上为学士,六品以下为直学士,宰相一人为学士知院事,常侍一人为副知院事,又置判院一人、押院中使一人。玄宗尝选耆儒,日一人侍读,以质史籍疑义,至是,置集贤院侍讲学士、侍读直学士。其后,又增修撰官、校理官、待制官、留院官、知检讨官、文学直之员;募能书者为书直及写御书人,其后亦以前资、常选、三卫、散官五品以上子孙为之;又置画直……”
史料中提到的集贤书院,与丽正书院是前世今生的关系,实为一体。
开元十三年,唐玄宗在集仙殿宴请大臣,贤士汇集,他由集仙联想到集贤,遂将丽正书院更名为集贤书院。
既然是集贤,出入其中的,不是高官学士,便是名士隐逸,甚至连传说中的神仙张果老,都曾应召进入集贤书院,果真应了那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新唐书》记载:“帝更遣中书舍人徐峤赍玺书邀礼,乃至东都,舍集贤院,肩舆入宫。”
正因为集贤书院里大佬出没,因此各种供应都很充足,笔墨纸砚等文房用品支出相当可观,而学术成果更是惊人。后人常说的四库全书,正是源于此。
《新唐书》记载:“其后大明宫光顺门外、东都明福门外,皆创集贤书院,学士通籍出入。既而太府月给蜀郡麻纸五千番,季给上谷墨三百三十六丸,岁给河间、景城、清河、博平四郡兔千五百皮为笔材。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其本有正有副,轴带帙签皆异色以别之。”
03 书院的多元化功能
从唐代书院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书院最初的功能只是修书,但随着书院整合的书籍、人力资源越来越丰富,其多元化功能也不断被发掘,由纯粹的修书场所,演变为集贤纳士、讲学论道、资政垂询的政治文化沙龙。
出入集贤书院的文士,除了吟诗作赋,更重要的是充当着皇帝的私人顾问角色,甚至还能满足他修仙问道的需求。
《旧唐书》中记载了中书舍人陆坚与张说的一段对话,陆坚认为集贤学士人多、福利多,应该废止,“此辈于国家何益?如此虚费,将建议罢之”;张说反驳道,“今上崇儒重道,亲自讲论,刊正图书,详延学者。今丽正书院天子礼乐之司,永代规模不易之道也。所费者细,所益者大”。
由此可知,唐玄宗经常在书院与学士们谈经论道,搞学术研究,不时有成果斩获。比如,结合当时的法律制度,为《礼记》作注,修撰新的礼仪规范等。
《新唐书》记载:“《开元礼》一百五十卷开元中,通事舍人王岩请改《礼记》,附唐制度,张说引岩就集贤书院详议。说奏:「《礼记》,汉代旧文,不可更,请修贞观、永徽五礼为《开元礼》。命贾登、张烜、施敬本、李锐、王仲丘、陆善经、洪孝昌撰缉,萧嵩总之。”
除了唐玄宗,他的曾孙德宗也喜欢向集贤书院垂政。
一次,唐德宗突然问起禁卫部队神策军的由来,众人不知缘由,便召集贤书院学士蒋乂应对。
蒋乂旁征博引,如数家珍地介绍了来龙去脉。
原来,玄宗天宝十三年始设神策军,次年安史之乱爆发,神策军镇守陕西。广德元年,代宗避难入陕,宦臣鱼朝恩率在陕之兵马与神策军一同护驾,由此神策军入屯禁中。代宗永泰元年,神策军势力坐大,分左右厢,成为天子禁军。大历年间,又领京兆、凤翔两府诸军,势力扩张,到德宗贞元初年形成宦官执掌之制,其权凌驾于诸禁军之上。
宰相郑珣瑜极称“集贤有人矣”。
蒋乂为官二十余年,这样的应对,多不胜数,足可印证,集贤书院正是充当着皇帝顾问的角色,帮助皇帝决策。
《新唐书》记载:“(蒋)乂在朝廷久,居史职二十年。每有大政事议论,宰相未能决,必咨访之,乂据经义或旧章以参时事,其对允切该详。初以是被遇,终亦忤贵近,介介不至显官。然资质朴直,遇权臣秉政,辄数岁不迁。”
小结:
唐代的书院,主要以藏书、修书、研习、咨询为主,具备了图书馆和研究院的功能,至于说开馆授徒、专攻科举考试的后世典型性书院,在此时虽也有出现,但毕竟只是萌芽,并非社会主流。
如《福建通志》中记载着,“唐陈珦与士民讲学处”的松洲书院,虽然有讲学行为,但主要目的也不是科举考试,而是“于士民论说典礼……珦开引古义,于风教多所裨益。”
简言之,就是移风易俗,教化为主。
直到两宋时期,才出现大量的明确以科举考试为目的民间书院,比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至此源远流长,成为民间求学的重要力量。
不过,在历史的另一端回头看,为治世而学,与为考试而学,孰优孰劣?
盛唐在世界各国心目中地位特殊,不是没有原因的,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同样适用于书院。
閱讀更多 元二使安西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