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碎碎念


口“罩”碎碎念


國內疫情終於基本趨穩了,各行業漸次復工。

國外卻又風起雲湧,每天的新增數字更是驚心。

而一個小小的物品,口罩,就這樣被推到了歷史的風口浪尖。

第三十篇,看一下這個“罩”字。

口“罩”碎碎念


“罩”字是個會意字,從“網”從“卓”,上半部分就是一個網字,下半部分是一個“卓”字,“卓”的甲骨文大概寫作這樣:

口“罩”碎碎念


是一個長柄的網在捕鳥。

所以合起來看,“罩”字就是扣蓋、覆蓋之意。

向內守護,對外阻隔,口罩成為疫情期間重要防護。

巧的是西方用於衛生防護的類似口罩的東西也是跟“鳥”有關,是一種鳥嘴面具。

口“罩”碎碎念


這是17世紀黑死病在歐洲肆虐時,治療瘟疫的醫生的裝扮,當時認為病毒是通過惡臭的空氣傳播,所以戴上了鳥嘴面具,裡面塞滿了香料。

19世紀德國一名外科醫生髮現飛沫也可以傳播病菌,開始推廣一種可以遮住口鼻的紗布消毒面罩,被稱為米庫里茲氏口罩,是現代有記載的第一款醫用口罩。後來又有人在此基礎上添加了細鐵絲、掛耳繩等,終於形成了現代口罩的雛形。

而口罩的大眾普及,類似今天的新冠疫情一樣,主要借力大規模的流行疫情,比如中國口罩的普及,就是從1910年的東北鼠疫開始。世界範圍的口罩普及 ,則是由於1918年席捲全球的西班牙大流感,當時全球累計有10億人被感染。為了對抗疫情,人們被強制要求戴口罩,口罩走向全民化。


口“罩”碎碎念


上個世紀50年代倫敦的煙霧事件,被認為是英國史上最嚴重的公害事件,導致了計有四千人的死亡,並有十萬人以上受到呼吸道疾病影響,口罩功能被擴展到了防塵防霾領域。

中國的霧霾,無疑也催生了國內的口罩消費,以及口罩產業的崛起。

當然口罩的功能也不完全是侷限在衛生領域。

比如現在的很多明星出行都會戴口罩,以規避一些不必要的麻煩,無獨有偶,在歐洲早間的醫生戴口罩也主要為了遮掩面目,是因為當時治療病人是巫師的地盤,所以要防備被巫師騷擾和威脅。

古代的拜火教祭司在宗教儀式上,要用布包住臉,因為他們認為俗人的氣息是不乾淨的,容易“衝撞”神靈,這種“口罩”是具備敬神的功能了。

口“罩”碎碎念


《馬可波羅遊記》裡寫道:“在元朝宮殿裡,獻食的人,皆用絹布蒙口鼻,俾其氣息,不觸飲食之物。”而這種絹布,據記載是用蠶絲和金絲製成,應該造價高昂,感覺這種“口罩”更具有展示意義了。

不過在這疫情期間,口罩生產與銷售也趨於瘋狂,已經不亞於蠶絲和金絲的編織了。

幾個口罩的主要產地,如河南、安徽等地,通宵開工,資本聞風而動,各種產業都紛紛轉型上馬生產線,熙熙攘攘。

又一波狂熱的造富神話。

“持罩入深水,金鱗大如手”

感覺新冠這隻黑天鵝,也有不少人是要拜一拜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