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夏承碑》

《夏承碑》全称《汉北海淳于长夏承碑》,又名《夏仲兖碑》。东汉建宁三年(17O)立。碑主夏承,字仲兖,其祖、父及兄皆居显位,所谓“宠禄传于历世,策勋著于王室”。承有文德,累任县主簿、督邮、五官掾功曹,冀州从事等职,官至淳于长(淳于县故治在今山东安丘县东北三十里)。建宁三年(170)六月卒。

原十四行,行二十七字。重刻碑高2.59米,宽1.24米,文十三行,行三十五字。有额,碑末有“建宁三年蔡伯喈书”一行八字及唐曜重刻题记,皆正书。存世拓本多系重刻本。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君讳承字 仲兖东莱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府君之孙 大尉掾之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中子右中 郎将弟也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累叶牧守 印绂典据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十有馀人 皆德任其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位名丰其 爵是故宠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禄传于历 世策薰著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于王室君 锺其美受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性渊懿含 和履仁治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诗尚书兼 览群艺靡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不寻畅州 郡更请屈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正席流恩 褒善纠奸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示恶旬月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六建 宁三年六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月癸巳淹 疾卒官呜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呼痛哉臣 隶辟踊悲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动左右百 姓号 若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丧考妣咳 孤愤泣忉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怛伤摧勒 铭金石唯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以告哀其 辞曰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于穆皇祖 天挺应期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佐时理物 绍纵先轨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积德勤约 燕于孙子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君之群戚 并时繁祉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明明君德 令问不已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高山景行 慕前贤列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庶同如兰 志愿未止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中遭冤夭 不终其纪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夙世殒祚 早丧懿宝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抱器幽潜 永归蒿里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痛矣如之 行路感动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党魂有灵 垂后不朽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汉碑经典 | 东汉隶书《夏承碑》,骨气洞达,神采飞扬

《夏承碑》为著名汉碑之一。以其结字奇特,隶篆夹杂,且多存篆籀笔意,骨气洞达,神采飞扬,自元王恽始定为蔡邕书,此后诸家多沿其说,然实无确据,故间有提出怀疑者(如清顾南原等)。

明王世贞谓:“其隶法时时有篆籀笔,与钟(繇)、梁(鹄)诸公小异,而骨气洞达,精彩飞动,疑非中郎不能也。然蔡集不载,而他书亦不可考,姑阙之以俟知者。”(《弇州山人四部稿》)

清王澍谓:“此碑字特奇丽,有妙必臻,无法不具。汉碑之存于今者,唯此绝异。然汉人浑朴沉劲之气,于斯雕刻已尽,学之不已,便不免堕入恶道。学者观此,当知古人有此奇境,却不可用此奇法。”(《虚舟题跋》)

翁方纲评云:“是碑体参篆籀,而兼下开正楷法,乃古今书道一大关捩。”(《两汉金石记》)

康有为谓:“王恽以《夏承》飞动,有芝英龙风之势,盖以为中郎书也。吾谓《夏承》自是别体,若近今冬心、板桥之类,以论语核之,必非中郎也。”

据赵明诚《金石录》称此碑“刻划完好如新,余家所藏汉碑二百余卷,此碑最完。”可见原石在南宋初年尚称完壁,惜久已不在人间。据称存世唯一比较可信的原石拓本,为明无锡华夏(字东沙)真赏斋本,缺三十字。有翁方纲长跋,世称孤本。

转自:中国书法网,致谢!

我们尊重原创,《艺术929》所推内容和图片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若涉及版权问题, 敬请原作者告知,联系小编删除!致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