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中醫對脾胃的認識

一、 中醫對脾胃的認識

脾胃為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脾胃同居中焦,職司運化,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是氣機升降出入的樞紐。脾與胃納運協調、升降相因、燥溼相濟,以維持人體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輸布的功能活動。反之則消化功能失常,產生各種病變。

談談中醫對脾胃的認識

中醫學認為脾氣主升,胃氣主降,飲食入胃,胃降則糟粕得以下行,脾升則精氣得以輸布,故有“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之說。若胃失和降,則嘔惡、納呆等症生,脾陽不升而中氣下陷,則洩瀉、臟器下垂諸證發,從而成為“脾虛則臟腑、經絡皆無以受氣而俱病” 、只有脾胃升降出入正常,氣機流暢,可使後天之精得以歸藏,廢濁之物得以排洩,以維持臟腑組織氣血、津液的正常生理功能。倘脾胃斡旋無力、升降功能障礙,既影響營養物質的供給; 又妨礙有害物質的排洩,進而損害機體組織,久之臟腑組織失養,功能減退而導致衰老,甚至死亡。可見,在人的生命活動中,脾胃佔有主導地位。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脾胃包括消化系統、能量系統,水液代謝的一切器官,與神經-體液調節,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等有著直接的聯繫。

由於飲食水谷是人出生後維持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營養物質的主要來源,也是生成氣血的物質基礎,而飲食水谷的運化,則由脾胃所主。正如明代著名醫家龔廷賢所謂“人之一身,以脾胃為主”,提出“胃氣弱則百病生,脾陰足則萬邪息,調理脾胃為醫中王道。”正如古人所謂“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惟以脾胃藥為切”。

1.健脾和胃,調理納運

脾氣健運,飲食物入胃方可消化吸收,才能化生氣血、津液、精等,為機體提供足夠的養料,使全身臟腑組織得到充分營養,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脾的運化功能,是以脾的陽氣為主,凡飲食不節,或過服消導克伐之劑,以及情志失和、或過於勞倦,皆可損傷脾氣。脾氣虛衰,則脾失健運,多表現為消化吸收功能減弱。若僅見食少乏力、面色萎白、舌淡脈沉細等則為脾胃氣虛證,可選用由人參、茯苓、白朮、甘草組成的四君子湯進行治療,重在補氣健脾。如果患者有明顯的畏寒肢冷、院腹疼痛、喜溫喜按,腹瀉等則為脾胃陽虛之證,這是脾胃氣虛進一步發展而來,可用理中丸治療。理中丸以乾薑為君藥,配伍補氣藥人參、白朮、甘草,重在溫中散寒。若見有胸脅支滿,心悸、短氣而咳等則是中陽虛衰,溫化水溼機能減退,水溼停聚於內,顯聚生痰成飲,此時可用苓桂術甘湯治療重在健脾利溼。如果因脾陽不足,陰寒內勝而致冷積停滯、阻於腸間,見便秘腹痛手足不溫者,宜用溫脾湯治療,方中以附子、乾薑等溫補脾陽藥與大黃、芒硝等攻下冷積藥合用,可使脾陽得復寒邪積滯得除,故諸證自愈。若飲食不節、暴飲暴食而損傷脾胃,致院痞腹脹、惡食暖腐者,宜選用具有消食和胃作用的保和丸治療。如平素脾胃虛弱,飲食稍有不慎,即致食積內停、食積化熱,見有食少難消、院腹痞悶、便溏、苔膩微黃者,宜用具有健脾消食作用的健脾丸治療。

脾主運化,胃主受納,一納一運,密切配合,則消化功能正常。若胃不能受納腐熟水谷,則食慾減退或不欲飲食;若脾失健運,則出現消化不良、食後飽脹等。由於脾與胃在病理狀態下相互影響,故脾胃納運失調症狀往往同時並見。因此在治療上,通過調理脾胃,旨恢復脾胃納運功能,使之協調平衡。

談談中醫對脾胃的認識

2.運脾濡胃,調濟燥溼

脾喜燥惡溼,為“太陰溼土之髒”,能運化水溼,以調節體內水液代謝平衡。脾虛不運,則最易生溼,而溼邪過勝,又最易困脾。溼喜歸脾,以其同氣相感故也”。脾具有惡溼的特性,且對溼邪具有特殊的易感性。外溼侵襲人體,脾即受困,溼邪困脾,氣滯於中.致院腹脹滿、口淡無味、怠惰嗜臥者,宜用平胃散(蒼朮、厚朴、陳皮、甘草)功專燥溼,以達醒運脾土之目的。若因寒溼傷於脾胃而致脘腹脹痛、不思飲食者,宜用具有行氣除滿、燥溼溫中之效的厚朴溫中湯治療。若因脾失健運,溼聚為痰,溼痰犯肺而致溼痰咳嗽,則宜應用二陳湯(丸)治之。對於脾溼生痰,並肝風內動而見眩暈頭重,嘔惡、苔白膩者,選用半夏白朮天麻湯以化痰熄風。 “脾為生痰之源”,痰飲既成,則可造成病理上的複雜性,不僅阻礙脾胃的運化功能,且可產生多種疾病。“為喘為咳,為嘔為洩,為眩暈心悸,為怔忡驚悸……或塞於咽喉,狀若梅核”(程杏軒《醫述》引王隱居)。雖然在其形成之後影響的臟腑很多,而治療關健仍多在脾胃。脾虛不運、水溼泛溢所致小便不利、水腫等,可用五苓散化氣行水;對於脾弱氣虛、水溼停留所致的風水證,宜用防己黃芪湯補氣利水。對於脾虛溼盛、下注帶脈而致帶下色白、清稀無臭、倦怠便塘之帶下證,宜用具有補中健脾、化溼止帶作用的完帶湯治之。

胃為陽土,喜潤惡燥。葉天士指出“胃易燥”、“胃為陽明之土,非陰柔不肯協和”。若過食辛辣溫熱之品,致胃中積熱循經上攻,而見牙痛、牙齦潰爛、唇頰腮腫痛者,則宜用具有清胃涼血之功的清胃散(黃連、生地、丹皮、當歸、升麻)治之。對於胃熱陰虛之牙痛、牙齒鬆動,舌紅苔黃且幹者,建議用玉女煎(石膏、知母、麥冬、熟地、牛膝)以清胃滋陰,本方清補相合,標本兼顧。若腸胃燥熱、津液不足而致大便秘結者,宜用潤腸通便的麻子仁丸治療。對於陽明溫病,津液不足之大便秘結者,可用增液湯(玄參、麥門冬、生地黃)以滋陰清熱、潤操通便,增液湯藥少力專,“妙在寓瀉於補,以補藥之體,作瀉藥之用,既可攻實,又可防虛”。若由陽明熱盛、消灼肺胃,日久耗氣傷津,導致胃燥腎虛之消渴病,則宜用玉液湯以潤胃燥、滋腎、益氣生津。

脾喜燥惡溼,胃喜潤惡燥,燥溼適度,水谷乃化。若溼邪困脾,水溼停滯為患;若脾失健運、水不化津,也易生溼。故脾病多寒多溼,藥宜溫燥;熱邪易於傷津,灼傷胃津而化燥,故胃病多熱多燥,藥宜涼潤。總之,通過運脾濡胃、調濟燥溼,使燥溼協調,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談談中醫對脾胃的認識

3.補脾益胃,調燮升降

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才能正常吸收和輸布,氣血充盛,人體的生機盎然。脾胃升降,相互為用。清氣不升,必致濁氣不降;濁氣不降,必致清氣不升。即“清濁相干而病作”。若脾氣虛弱、清陽下陷而致少氣懶言、便溏體倦,甚或脫肛、子宮脫垂等,宜用補中益氣湯化裁治療,一則補氣健脾,以治氣虛之本,一則升提下陷陽氣,中陽得升,凡下脫、下垂諸證可自復其位,清升濁降、脾胃和調,脾胃氣虛諸證可啟愈。

胃氣貴於通降,以下行為順。飲食不節或治不如法,損傷胃氣、胃氣虛弱,除胃之受納功能減退外,還可出現胃失和降、氣機上逆之暖氣、嘔吐、呢逆等。對胃虛氣逆證.旋復代赫湯、橘皮竹茹湯、丁香柿蒂湯均可治之。旋復代褚湯偏於降逆化痰,用於胃虛痰阻氣逆之證,症見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橘皮竹茹湯偏於清洩胃熱,適用於胃虛有熱、氣逆不降之證,症見乾嘔或呢逆者;丁香柿蒂湯則偏於溫胃散寒,適用於胃氣虛寒、胃失和降之呢逆證。

對於脾失升清、胃失和降者,總以恢復脾胃升降為要。總之,脾氣主升與胃氣主降,既對立,又統一,共同完成飲食物之消化、吸收和輸布。另一方面,臟腑之間的升降相因、協調平衡,是維持人體內臟位置相對恆定的重要因素。

三、 飲食調養與脾胃養護

人以水谷為本,故脾胃為康復之本。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脾胃氣旺則身體強壯,得以康復;反之脾胃氣虛,則人體機能衰退,難以康復。為此在臨床中運用調節飲食、藥物調補等方法,通過對脾胃的調理而達到康復的目的。

1.未病先防在於善調飲食。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類維持生命活動的營養源泉。人們攝取飲食物後,經過消化吸收組成人體所需要的物質,以供生長髮育與生命活動的需要。這種消化過程,有賴於脾胃功能活動的正常進行.脾主運化,胃主受納,食物入胃後先得脾氣的運化,才能變成精微滋養全身,不斷推動機體的新陳代謝。

談談中醫對脾胃的認識

若脾胃損傷,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必然衰少,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就會發生各種疾病。正如金元時期著名醫家李東垣所說:“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可見,脾胃功能的強弱對機體盛衰起重妥作用,而飲食合理與否時脾胃功能則有很大影響。早在《難經》中就已經明確指出“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作為調理脾胃之大法。因此,調養脾胃應在無病時就注意用飲食調攝保護脾胃功能。首先,要做到“飲食,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乃不致邪僻”;其次,飲食調攝要注意飲食的質與量的合理調配;第三,在日常生活中不宜常服淡滲利小便之品,如“白粥、綠豆、小豆、校米、鹽豆豉,以免大瀉陽氣;第四,要“忌大咸……及辛味,蒜、韭、五辣、醋、大料物、官桂、乾薑之類”,以免損傷脾胃。總之,飲食調攝要適應人體的自我調節、自我適應能力。因體質強弱、年齡大小、四時氣候及地土方宜之不同,可致個人體質出現明顯差異,所以時不同體質的人應選用不同的食品,才能使其達到人體的供需平衡,有利於保持健康,預防疾病。例如,炎熱的夏天選用性涼的食品,對人體有益處;寒冷的冬天可進性溫食品,能相得益澎,但必須適量,不可過食。正如補土派的代表人物李東垣所謂:“大熱能食而渴喜熱飲,亦當從權而食之,然不可耽嗜,如冬寒喜熱物,亦依時暫食之。”因五味雖可養人,亦可傷人。五味適量則能充養機體,而五味過量便損傷機體。只有“謹和五味”,才能“骨正筋柔,氣血以流,揍理以密,骨氣以精”。在日常生活中,如飲食有節,五味調和,順應脾喜燥惡溼、胃喜潤惡燥的生理特性,不一味貪圖辛辣炙搏之品,則能適應內臟的需要,使氣血流暢、筋骨充實,能抵杭外那的侵襲,預防疾病的發生,否則將釀成病禍。

2.脾胃既病更要善調飲食

脾胃發生疾病後,除運用藥物治療外,亦十分注意飲食調攝。由於“腸胃為市,無物不受,無物不納”,可見,脾胃之病,因寒熱損傷之不同,故飲食調攝的方法也就不同。通過“食補”既可增加營養,還可“助藥力,益升浮之氣,而滋胃氣”,但不宜太過。所以“凡飲食及藥,忌助陰瀉陽,諸淡食及淡味之藥,瀉升發以助收斂也”。雖“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但“若可食之物一切禁之,則胃氣失所養也,也當從權而食之,以滋胃也。”飲食太過不及均可使脾胃發生病變,如能在生活中注意飲食調攝,也很容易使身體康復。可見飲食調攝是調理脾胃的重要環節。總之,在日常的生活中如能嫻熟運用食物療法和飲食調攝來調理脾胃,注重未病先防,有利於自身健康的維護。.

聲明:圖片來源網絡,侵刪。有問題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覺得對您有所幫助,記得看後點擊關注,後續內容更好看,也可以轉發給身邊朋友看一看!
記得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