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鬧著拒絕入園,究竟是“無理取鬧”還是“分離焦慮”?

01

“媽媽,我不想去幼兒園”

兒子三週歲半時,我就開始帶著考察小區周邊的幼兒園,參加了不少了幼兒園的“家長開放日”活動,最後,尊重兒子的意願給了在現在這個幼兒園報了名。本以為,提前做了這麼多鋪墊工作,兒子能歡天喜地地順利入園。結果,第一天送他入園,就哭天搶地,抱著我的腿,死活不撒手:“媽媽,你不要走,我不要去幼兒園。”

好像一到入學季,這樣的情景就會在幼兒園門口輪番上演。看著哭成淚人的兒子,我心痛的不得了,但是,我還是聽了老師的話,抱了抱他,鄭重地對他承諾:“媽媽一定會第一個來接你。”兒子卻壓根不聽一直無理取鬧。這時,老師過來抱走兒子,一邊安撫他,一邊衝我使了個眼色,示意我快走:“寶寶,跟媽媽說‘再見’。”

從幼兒園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很忐忑,回想著剛剛在幼兒園門口那一幕,我甚至有些後悔。出乎意料的是,我還沒到家,就收到了老師發來的視頻和照片,看到笑容在他稚嫩小臉蛋上洋溢,一顆懸著的心終於放下。

其實,孩子第一次入園,難免會哭鬧,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與家人相處,突然把他自己一個人獨自去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他的心裡不可避免地就會出現焦慮,會無理取鬧,會發脾氣,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嘔吐、胃疼等生理狀況。這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分離焦慮。


孩子哭鬧著拒絕入園,究竟是“無理取鬧”還是“分離焦慮”?

02

解析“分離焦慮”,對症下藥

一個孩子,當他要與家人分離,會經歷怎樣的心理歷程呢?

英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通過觀察兒童行為,將分離焦慮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反抗階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鬧

第二階段:失望階段——仍然哭泣,斷斷續續,動作的吵鬧減少,不理睬他人,表情遲鈍;

第三階段:超脫階段——接受外人的照料,開始正常的活動,如吃東西,玩玩具,但是看見母親時又會出現悲傷的表情。

由此可見,分離焦慮是一個孩子在生產發育過程中正常的心理變化。目前大部分幼兒在3歲左右時被送進幼兒園。這時,孩子尚小,突然被送到一個完全的環境中,沒有熟悉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尚還幼小的他們,內心充滿了恐懼和不安,不是有句老話是這樣說的,三月天,娃娃臉,說變就變。孩子的情緒本就很大,入園時被迫分離,哭鬧在所難免。

除此以外,進入幼兒園後,孩子的生活規律和生活習慣被迫改變。在陌生的環境下,老師會訓練孩子按時睡覺,自己動手喝水、吃飯、上廁所,失去了爸爸媽媽的幫助, 孩子難免會不安。而且,幼兒園也對孩子獨立生活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孩子哭鬧著拒絕入園,究竟是“無理取鬧”還是“分離焦慮”?

03

用心陪伴,早日打破“分離焦慮”

美國兒童發展專家Stanleyl.Greenspanz在長期的研究中發現:

6歲前的孩子,常常需要通過看到身邊有熟悉的人才能獲得心理能量,即安全感。

其實,幾乎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必然要經歷分離焦慮,弄明白了造成分離焦慮的原因以後,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幫助孩子儘快地度過分離焦慮期呢?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式:

第一、擺正心態,科學認識“分離焦慮”

孩子因為對未知的恐懼、對親人的不捨而哭鬧,作為家長的我們必然焦急、心疼。很多時候,不只孩子會有分離焦慮,大人也會有。《二胎時代》裡金燦燦第一次送女兒去幼兒園,在幼兒園門口因為捨不得孩子,拉著孩子的手,依依不捨,幾度落淚,反被女兒嘲笑。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

世間所有的愛都為了相聚,但唯獨父母的愛指向別離。”每個孩子自呱呱墜地起就開始了他的人生旅程,漫漫人生之路,他總要學著自己長大,我們總要學著放手。

當我們面對孩子的哭鬧不捨時,一定不要動搖、心軟,應該聽從老師的安排,迅速離開。這個時候,如果媽媽們不夠理智冷靜,答應了孩子的要求,只會讓孩子更難正確地面對分離。

第二,愛和理解,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心理學博士艾麗卡.雷斯切爾在《優質父母教養指南》一書中提到:

當你面臨任何教育挑戰時,從同理心開始,聚焦於對孩子的理解上。這種做法非常管用。

也許剛入園的一週甚至一個月,孩子都會反覆哭鬧,這時候,媽媽們一定要柔聲安慰,切記對孩子大聲吼叫“你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這種話,只會增加孩子的不安和恐懼。我們應該做的是擁抱安撫,接納並理解孩子的情緒;正式告別;向孩子承諾第一個來接他並做到。讓孩子明白,上幼兒園並不意味著被拋棄,只是生活環境從家換到了校園,短暫分離之後,媽媽還是會接自己回家的。

孩子之所以會分離焦慮,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內心安全感的缺失。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放下手機,用心陪伴。時間久了,孩子就會明白,不管任何情況下,爸爸媽媽都是愛他。當他們內心安全感充足時,自然能更好地面對分離焦慮。

第三, 提前鋪墊,快速入園

有人把孩子入園分離比喻成“心理斷乳期”,可見,對幼兒而言,入園分離和斷奶一樣,不僅是心理需求,更是生理需求。

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理論稱:

生理的需求是我們最基本的需求,是需要被第一滿足的。

從家到幼兒園,是每個孩子都必經的一步。那麼入園前,我們是可以進行鋪墊的:

1、 提前帶孩子一起閱讀相關的繪本讀物,讓孩子對幼兒園有更多的瞭解和期待;

2、 多多參與幼兒園舉辦的家長開放日,讓孩子提前熟悉幼兒園環境,減少陌生感;

3、 有意識讓寶寶練習短暫分離,培養寶寶的恆存意識,比如說,媽媽去廁所前,提前告知孩子“媽媽只是離開一下還會回來”,讓孩子明白,不會因為自己去了幼兒園,媽媽就會消失不見;

4、 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家人輪流照顧孩子,減少孩子對某一個的依賴感。

孩子哭鬧著拒絕入園,究竟是“無理取鬧”還是“分離焦慮”?

04

寫在最後

今天,我們聊了關於孩子“入園分離”的問題,知道了造成孩子分離焦慮的原因,也一起總結了以下三種方法來幫助孩子快速度過分離焦慮期:

第一, 擺正心態,科學認識“分離焦慮”

第二, 愛和理解,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第三, 提前鋪墊,快速入園

從家到幼兒園,這是每個孩子在成長道路上必須要邁過去的坎,是他必不可少的人生歷程。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擺正心態,用愛和陪伴消除孩子的分離焦慮,幫助孩子快速成長。

寶媽們如果還有其他相關問題可以關注留言,期待我們可以一起分享科學育兒知識,共同成長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