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农民起义,为什么朱元璋能够成功,洪秀全却不行?

有趣灵魂伴侣


洪秀全比朱元璋好比乌鸦比凤凰,洪秀全的小农意识是深刻在骨子里的。就好像现在穷人乍富一样,没几年就败光了财产。

朱元璋以一介布衣,十五年内勘定南北枭雄,克成帝业。洪秀全出身贫寒,科场屡屡失意,绝望崩溃。浴火重生,创建拜上帝教,妄图通过革命实现报复,初衷是好的,可惜才干不足,致使江南数省糜烂十数年,最终惨淡收场。

论学识,洪秀全远胜朱元璋。朱元璋少年时没读过一天书,整日为生计奔波,他的见识来源于做和尚时的各省游历,开阔了视野。还有后来在军旅中不间断的加强学习。洪秀全正宗科班出身,文化功底深厚。可见成功与否与文化高低并没必要联系,相反,某些时候可能读书越多反被书误。

天时方面,朱元璋是反元,洪秀全是反清,都是汉族革少数民族的命。所不同者,元廷当时实行种族歧视,天下人分四等,汉人是最下等,且不准参加科举,读书人进身无门久矣。再加上当时天灾不断,饿殍遍野,致使蒙元人心大失,群雄并起。朱元璋越打越顺,东北数省几乎是传玺而定。洪秀全以宗教起家,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满清朝廷。况且当时大清气数未尽,还有一大批汉人的忠臣骨干。洪秀全的宗教思想并没有得道上层汉人的信服,曾李的湘淮军处处与他针锋相对。另外还有来自国外势力的干预,多国联军帮助满清镇压太平军。这是朱元璋那时不曾遇见的新变化。

地利方面二人情况差不多,都是从南往北打,最终都占领了南京。可惜洪秀全军事上一连串的失误,致使西大门安庆失守,从此太平军从主动变为被动,局势一路下滑,,最终城破人亡。

人和方面,朱元璋虽然文化不高,但却能听得进去别人的意见,朱升的九字真言就让他获益匪浅。也会用人,基本能够做到人尽其才。而且还表现出非一般的军事天赋,很多大的战略上,他都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前期确实表现出了一个帝王该有的恢宏气度,至于后期建国后诛杀功臣,原因很复杂,总之是不得已而为之。洪秀全有些刚愎自用,小富即安,而且思想极其愚昧。洪秀全进天京后,以为是进了温柔乡里,江南的繁华捆住了他的手脚。此时他已经没有了进军全国的雄心壮志,起居奢华,出入讲排场。就像当年李自成进北京城一样,分赃不均,内部开始分裂。安庆失守后,陈李给他提了很多正确的军事建议,他一概不予理睬。强迫他们服从他的圣旨。他还担心属下诸王尾大不掉,开始不管不顾,任人唯亲,人心更加涣散。南京城破前一个月,洪秀全病逝,可能是草根树皮吃多了消化不良。死前还说要上天找天兵天将来灭了满清,其愚昧迷信可见一斑。

自古帝王成就霸业者,除了天时、地利、人和外,还需要很多条件,军事上的,政治上的,还有帝王的个人意志,团队意志等等。最主要还有一条,就是心要狠,成大事者不顾家,对别人要狠,对自己更要狠。




恨无常


朱元璋与洪秀全两人都领导了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且两者共同点颇多。然而朱元璋取得了成功,洪秀全却失败了。究其原因,可以从起义的背景、民族政策、军事谋略、选贤任能、个人素质五个方面来分析。

01起义背景

朱元璋灭元朝建明朝发生在十四世纪,当时中国仍处于封建时期。当朱元璋大举义旗时,此时的元朝已日益腐朽,处于内忧外患的战乱之中,这无疑有助于朱元璋趁机揭竿而起。反观洪秀全领导的起义,十九世纪时期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洪秀全不但要面对处于落日余晖中的清政府,还要考虑如何处理与外来列强的关系,所处环境更为复杂。当然,最终太平军被清政府与列强联合绞杀。

02民族政策

民族大义一直是古今中外重大起义或革命的号角,朱元璋也利用了这一点。在夷夏观的影响下,中国自古便认为汉族拥有正统地位,其他少数民族即使建立政权,也是名不正言不顺,汉人应当推翻他们,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政权也不例外。朱元璋树立种族革命的旗帜,号召大量农民参战,在建立政权后却又能适时调整民族政策,用华夷同体的政策,笼络各民族的人心。洪秀全同样以种族革命起义,然而在其整个统治期间,太平天国政权一直秉持着狭隘的种族复仇主义,一味打击所有满人。这一举措,大大激化了民族矛盾,造成了政权的动荡。

“予恐中国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明)宋濂《明实录》

03军事谋略

朱元璋领导的红巾军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实力不相上下,然而,由于两位领导者的军事才能存在差异,起义结果也不同。在两者都定都南京后,有一个继续征战的过程。朱元璋采取“剪除其枝叶,直捣老巢”的策略从而取得了北伐的胜利,继而又确立了先征西边的陈友谅,再战东边的张士诚的正确谋略,最终使政权得以安稳。洪秀全在攻占武昌及下游重镇后,却对其弃而不守,致使清军得以驻扎江南、江北两座大营,继而将太平军团团包围。

04选贤任能

朱元璋非常重视人才,尤其是儒士。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刘伯温、李善长、朱升等人得以重用,尤其是当朱升向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条建议,朱元璋虚心接纳并执行,这一举措对其起义的胜利与统一起到重要作用。尽管洪秀全身边也不无人才,如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在这些人的协助下,洪秀全却过早建立政权,并很快陷入与部下的争权夺利中。对于像在太平天国开创科举中高中鼎甲第一名的女状元傅善祥,洪秀全并不委以重任,只让她担任杨秀清的秘书。不能善用贤能,这极不利于太平天国政权的久盛。

“太祖既下集庆,所至收揽豪隽,征聘名贤,一时韬光温德之士,蟠然就道。”(《明史》卷一二八)

05个人素质

不论是朱元璋还是洪秀全,两人都曾利用宗教来起兵。不同的是,朱元璋很快脱离明教的束缚,开始实干。在建立明朝后,更是勤勤恳恳,不敢有丝毫懈怠。洪秀全则以拜上帝教为外衣,却直到政权面临灭亡危机,他仍旧单纯信奉上帝与天兵的庇佑,将天朝的安危寄托在虚无缥缈的圣父圣子身上。在定都南京后,洪秀全更是沉沦于个人的享受中,兴建后宫,执行严厉的尊卑等级制度,俨然一位“土皇帝”。

“吾自有天下以来,未尝暇逸,于诸事务惟恐毫发失当,以负上天付托之意。戴星而朝,夜分而寐。”(《明史》卷一一五)

结语

同样是农民起义,结果却截然不同。对于红巾军起义与太平军起义的评价,我们应该从历史的角度辩证看待。既不能太过苛刻古人,又在认同时代局限性的同时,应肯定推动朝代更迭的农民起义的进步意义。


亦喃文史


同为农民起义,也都攻占过南京,一个兵败一个建朝开创新时代,洪秀全和朱元璋这两个人有啥不同?

首先,从两者的指导方针来看。太平天国运动的指导方针是拜上帝教义,以西方传教文化嫁接到本土农民起义的土壤上,这在一开始容易吸收教众起义,但时间一长没有结合实际补充就容易出现问题。而朱元璋的指导方针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个方针从战略高度上定位了起义是长期的战争也提醒朱元璋称王的时机远没有到来。

其次,从领导者的个人行事作风来看。定都天京以后,洪秀全的封建等级思想显现,奢靡腐败,为了防止大权旁落大封异性王,这导致了领导干部的内部争斗,从而削弱了自身的战力。而朱元璋广招天下贤良,制定铁律,训练了一支铁军,在制定好的方针指导下缓步推进打胜了关键的几个战役奠定了大局。

最后,从两者的起义地区来看,太平天国起于广西桂平,地处偏僻,资源贫乏本就无后力。朱元璋起于安徽活跃于长三角地区,钱粮充足,更易起义。

所以朱元璋胜利了,洪秀全失败了




爱铲屎的猫


朱元璋和洪秀全最大的区别,一个用祥瑞蒙蔽天下,一个用祥瑞自欺欺人,这也是一个可以拿下天下,一个被天下拿下的主要原因。

在起初,朱元璋与洪秀全有个共同点,就是都均利用宗教,朱元璋借此证明自己是“真命天子”,必拿下天下,使得周围的臣民百姓都支持自己。但重点的是,朱元璋只将此作为手段,以此欺人,并不欺己,天天“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兢兢业业,殚精竭虑战群雄”地打天下,直至成功。

但洪秀全就不同了,他创立拜上帝教,自己作为真神一一皇上帝。起初,这个方法是有效的,煽动了广大百姓信仰和跟随,但到了后来,即他拿下南京后,他越来越迷信自己就是教神合一的领袖,自欺欺人认为“朕即上天堂,向天父领到天兵,保固天京”,甚至在战略上导致重大失误,拒绝了“让城别走”的唯一生机,坐守待毙,这等于是自掘坟墓,最终惨败。



孤本集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只能大略回答一下。

太平天国不如朱元璋是多因素导致的,主要分内因和外因。

内因

1.洪秀全水平不行,而朱元璋很行。

从起义开始到南京,洪秀全除了装神弄鬼有过什么战略贡献么?主要还是靠杨秀清。到了南京之后变本加厉,洪秀全每天玩女人不理政务,能行才怪。而朱元璋就不同了,虽然都是农民出身,但是二者水平犹如萤火之比皓月,天差地别。

2.太平天国内斗分裂,朱元璋政权没有。

天京事变极大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势力,最能打的石达开还带兵出走。原本实力就不如清朝,还分裂,这怎么打。朱元璋就不一样,同志们紧密地团结在朱元璋同志身边,听其指挥,能打胜仗。

3.太平天国没有合适的战略,或者说压根没有,而朱元璋有。

太平天国从头到尾似乎都没有一个全局规划,时而派出一支孤军北伐,时而打上海,时而打武汉,没有规划似的胡来。朱元璋相反,先是低调发展江南扫平群雄,然后旋其两翼拿下河南和山东,最后大都,战略极其合理。ps 我觉得常遇春的直取大都的规划也是可行的,不过没必要冒险。

外因

1.元朝分裂,清朝团结。

元朝当时几支主要武装力量如王保保李思齐听调不听宣,自己人之间狗脑子都打出来了,导致明君北伐过程中除了山西打王保保算是硬仗以外其他基本都是望风披靡。而清朝那时虽然腐朽,但是还基本听从指挥。

2.太平天国遭遇士绅阶级的抵抗,朱元璋没有。

由于太平天国一神教的特性,导致其不拜祖宗甚至烧毁孔教书籍,结果导致士绅阶级极大对抗,曾国藩啥的就是此类。而朱元璋口号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是受到士绅阶级欢迎的,那就不同了。

3.太平天国遭遇国外势力镇压,老朱没有。

由于种种原因太平天国没能和洋人结盟,而清朝得到了洋人的很大帮助,例如华尔的洋枪队,还有粮食。老朱当年就没有这种复杂情况。

水平有限,欢迎批评。


高高在下哟


朱元璋当了皇帝,一统天下了,还能不忘初心,能体查底层民间疾苦。

洪秀全占据不到半壁江山,就开始腐化。

两者高下立判 。

朱元璋能够成功取决于他个人的能力以及部下的才华和当时的大局环境,而洪秀全所发动的太平天国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领导者的能力和思想的不足。

朱元璋能够从社会底层到最后成为统一天下的皇帝,他的个人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成功的最大的原因还是对于贤人能士的统领以及局势的精准把握。在朱元璋的势力刚刚起头的时候,他便已经依靠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笼络了许多的有才华的人并且让这些人都对他忠心耿耿。而且对于当前的局势,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能够做出精准的判断。所以说他发动的起义虽然略有波澜,但到最后还是成功了。

而洪秀全发动的太平天国起义刚开始是大获全胜的,他也如愿的占领了当时的南京城。但是之后由于洪秀全思想的腐败以及耽于享乐的做法让太平天国最终走向了灭亡。首先,冯秀全的太平天国主要就是想要推翻当时清朝的封建统治,但是洪秀全本人的思想仍然停留在封建的阶段,从他取得一点成功之后便决定自己自立为王就可以看出他的内心中仍然是充满着腐朽思想的。

最重要的是洪秀全在攻破了南京之后过起了奢靡的生活,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初衷。在他得到南京之后,便认为可以后顾无忧而在南京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太平天国。当时的洪秀全完全被面前的蝇头小利所诱惑,不仅仅花费大价钱建立宫殿,还过起了古代皇帝那样奢华的生活。所以说由于他的思想错误以及短浅的目光,导致太平天国最后走向覆灭。

朱元璋和洪秀全同样是农民起义但是却得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其实我们从中就可以看到优秀的领导者至关重要的。


两湖风轻云淡


元朝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使政局不稳,皇帝大多不理国政,贪图享受,腐化至极,经臣勾心斗角,欺上瞒下,朝廷横征暴敛,经济越来越衰,激起广大人民的反抗。各地农民起义,指向元朝。元朝在历史潮流面前衰亡。朱元璋反元是大势,有实力基础。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雄才大略的人物,他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在抗元战争中表现无遗,而洪秀全在这一方面相差不是一星半点;再有,朱元璋目光长远,不为眼前的荣华富贵以及政治特权所迷惑,最直接的证明便是“高筑城,广积粮,缓称王”战略的坚持延续。所以朱元璋能够成功。

而洪秀全正好相反,在太平军攻占永安以后,洪秀全开始大肆封王,攻占南京之后,更是耽于享乐,毫无进取之心,如此人物,怎能成就大业,而且洪秀全集团内部利益纷争,诸王之间相互猜疑,也极大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实力。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本质上就是为了抵制清朝腐败的统治者。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生活很是艰苦,因此才有大批的百姓来支持洪秀全的起义。

但洪秀全一开始就埋下了祸源,东王占有绝对的军政大权,野心不断地扩大。领导者彼此明争暗斗,彼此的不信任也是失败的原因之一;《天朝田亩制度》的共产化,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原则,只是适用于下层的民众,对于上层的领导人,每天用几个人的钱,吃几个人吃的东西,穿几个人穿的衣服,住的房子也是比普通百姓要好的,体制的不均匀导致了太平天国的失败;统治者骄奢淫逸,脱离民众,为了扩建天王府,拆毁了大量的民房、商户,因此动用了成千上万的劳工。此外,天王还不断地选取民间的秀女入宫。这一系列的情况表明,太平天国的领袖们 在生活上是极其腐化的。最后太平天国死于内外势力的联合绞杀,太平天国成为了历史。


笑话精选


朱元璋起义成功取决于他的个人能力以及贤能的下属共同努力。朱元璋能够从社会底层成为统一天下的皇帝,在朱元璋的势力刚刚起头的时候,便依靠三寸不烂之舌和人格魅力笼络了一大批对他忠心耿耿和有着共同理想的人。洪秀全起义失败主要是起义前期成功后领导者的思想发生转变,贪图享乐,置农民死活不顾,起义的初衷发生了改变,后期封王太多,内部混乱,最终起义失败。领导没有一定的魄力和见识,想成功,太难。


中国大案纪事


朱元璋和洪秀全,是元末和清末的起义领导者。两个人都是在腐朽的王朝崩坏时,领导义军起义,但是两个人的结果确实千差万别。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立了大明,而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最终被镇压,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什么朱元璋成功洪秀全失败呢?

一、起义的性质不同

从表面上来看,无论是朱元璋亦或是洪秀全,所领导的起义,似乎都是为推翻原有腐败的饿统治,建立新的王朝,从而为黎民百姓带来新的时代这个目的。但是在本质上却有千差万别。

朱元璋所处的时代,是元朝末年天下苍生已经民不聊生的阶段。无论是从在朝为官的士族,亦或是普通的老百姓,对于残暴的元朝,已经恨之入骨。再加上元朝对于中原百姓的等级划分,更是让广大苍生为之不满。元朝后期,统治者已经不再对朝政上心,而是将重心放在如何享乐,如何搜刮民膏上下功夫。又适逢天灾人祸和苛捐杂税,老百姓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只得反了。

另外,朱元璋所领导的起义军,在起义之初,就打出了“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民族大义口号,这对于深受元朝这个异族压迫的中原百姓来说,无异于是一针强心剂。无论是复我中华或是不受压迫,都是参加起义的理由。所以,参加起义的人越来越多,而起义,则是顺势而起。

反之,洪秀全在起义之初,对于起义的性质就比较功利。洪秀全本身是一个中产之家,自幼也算是勤读诗书,奈何屡次科举未曾及第。于是就采取另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实现他的人生目标,如若当年洪秀全科举得中,恐怕他会是清朝坚定的拥护者也说不定。

并且,在起义的过程中,朱元璋和洪秀全采取的方式也不同,朱元璋是真刀实枪的运用能力来聚拢人心。使追随者越来越多。洪秀全则是利用“邪教”来拉拢人头。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必定不会长久。

二、过程的管控和能力不同

纵观朱元璋从参军到建立大明的整个过程,就会发现,住院站对全局的把握以及未来局势的长远计划非常的到位。无论是在大小战役,朱元璋都会参与布置筹划,甚至于兵种的排兵布阵,朱元璋基本上是事无巨细。同时,随着朱元璋势力逐渐的强大,对于下一步的规划和发展,有非常清晰的目标。包括“广积粮、缓称王”之类的政策,也是反映了朱元璋对局势深刻的前瞻性和计划性。

而洪秀全则不然,在太平天国起义初期,取得部分成绩后,洪秀全便坐享其成,将大权交给旁人,自己享清福去了。从根本上来讲,洪秀全对于造反这件事,从内心上就没有想为之付出多少努力。所以他上位后大肆享受也不足为奇。

三、眼光和格局的不同

朱元璋所进行的起义,从开始就是为了自己能够活下去,团结了身旁许多志同道合的人。在推翻元朝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运用武力,同时懂得善于利用文人这类人群去组织更多人参与,但又对手下的各类势力能够驾驭整体上朱元璋的团队,是在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下,目标一致的向前走下去。反观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从开始就一直内讧不断,政权分裂,出现问题却又不相互救应,这在朱元璋所带领的明朝团队中是不能想象的。

历史上对朱元璋的解读很多,但是朱元璋的成功,不仅仅是其个人的努力,也是朱元璋能够审时度势,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更是时代的趋势。而轰轰烈烈的天平天国,从开始就本质不纯,在加上组织成员分裂,以及贪图享受,最终导致了失败。


史晓生


朱氏尚知

时候不到

不可张狂

坚守

高筑墙

广积粮

缓称王

最终夺取江山社稷

洪氏猴急

火候不到

张扬呈狂

先图

建宫殿

拥美女

搞内讧

结果痛失大好局势

故,令人思绪万千

#凌远长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