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说的我都记住了,但我就是不去做”

 最近被孩子气到的人好多,都在问我怎么办,最近被孩子“气死”的导火索也都是因为如此。

“妈妈,你说的我都记住了,但我就是不去做”

  我想告诉大家,你们不是一个人,我家娃也是这样的,也是最容易让我“爆炸”的点之一。那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吧。


01孩子守规则的“秘密”

  谈具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前,我们先一起想一想,让孩子守规则的秘密是什么?

  你不妨也思考一下告诉我,有人会说是,言传身教;有人会说是,每次做错要求道歉;有人会说,循循善诱;也有人会说,多给孩子掌控感。

  都挺对的,在宏观层面,亲密感、掌控感、力量感是前提,就是这么神奇,这三感让孩子自发地想变好。

  但有了这三个前提,在具体操作层面,孩子还是不一定就遵守规则,这就是开头很多妈妈的疑问,为啥屡教不改,明知故犯呢?

“妈妈,你说的我都记住了,但我就是不去做”

  所以在微观层面,也有三个要素,分别是认知成熟度、身体控制能力、规则清明的环境。

  ☞认知成熟度

  孩子要理解这件事为什么能做或者不能做,一般从2岁左右开始,之后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对“规则”清晰。

  我之前分享过,1岁左右孩子的管教方法就是很简单的“转移注意力”,因为那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他讲道理他听不懂,不如在当下,制止他的错误行为,然后给予一个替代方案。

  所以第一点,我们需要自查的就是,孩子的认知能力是否具备理解这个规则。

  如果你发现孩子也许真的可能不太懂这件事意味着什么,那就不要每次都是大道理教育“对着干”。

  不妨先使用“转移注意力”的缓兵之计,或者游戏力方法的好玩之计。

“妈妈,你说的我都记住了,但我就是不去做”

  ☞规则清明的环境

  成人是孩子成长的软环境,只有当我们自己时刻清晰规则、遵守规则并且有规则意识时,我们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规则,让孩子真正遵守规则。

  我们见过太多了,爸爸自己不洗手,然后数落孩子不注意个人卫生习惯的;一边自己对着孩子大叫,一边对孩子说,要好好说话,不要大叫。

  在管教孩子这件事上,我们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了孩子的“法官”,变成了高高在上的规则制定者,而不是平等的共同遵守者。

  那么轻者,孩子不理解他为什么要遵守规则;重者,孩子就出现对抗情绪,凭什么你自己不做,什么都要求我。

  现在每次给娃制定规则时,我都会问自己三个问题:

  这个规则我们自己在遵守吗?

  -这让我和老公一致明确,这个规则是全家的,而不是针对娃的;

  这个规则是我们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在遵守的吗?

  -这提醒我们建立规则意识,随时随地言传身教;

  如果以上两点答案是否定,那为什么我却要求娃呢?

  -这帮助我精简了很多规则,抓大放小,也就是我常说的“规则之内给予最大的自由”。

  而最关键的是,我们也借着这个机会“和孩子一起慢慢变好”。

“妈妈,你说的我都记住了,但我就是不去做”

  看到这里,大家都可以先反思一下,上面两条我们做的如何?

  有些朋友也许会说,我家孩子都4、5岁了,认知没问题,自问我们父母也都是以身作则的,那为什么还是屡教不改呢?

  这就涉及到三要素里的第三点了,身体控制能力。


02 心里说不要,身体很诚实

  “心里说不要,身体很诚实”,就是很好解释这个原因了。

  人本质都是冲动性生物,我们很多原始欲望都是受身体本能支配的。控制冲动的大脑前额叶需要一直到青春期以后才能慢慢发育成熟。

  控制身体是反天性的,这不仅仅需要前额叶发育成熟,还要配合长久以来的道德规范的自我约束。

  (成年人因为冲动酿成大错的,也是时有发生,可见就是因为这第三点在作祟)。

  明白这点了,自然就能理解孩子,为什么之前做错了,也都认识错误了,为啥同样事情还要做错!

  因为他们就是“冲动”本人啊!

“妈妈,你说的我都记住了,但我就是不去做”

  基于这个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聊聊该怎么办?

  ☞过程中制止但不教育

  孩子犯错的过程中,即使是“屡教不改”的,也不要碎碎念来教育,“怎么又这样啊?你这孩子上次不是答应妈妈了,不能这么做的。你怎么说话不算数呢?”

  这些话有道理,但在当下孩子听不进去的,接收到的只是“唠叨”,“唠叨”带来的效果就是抵触、排斥、反感,然后任何信息都听不进了。

  更加不要威胁,“我数到3,你再不停下来,我就XXX”。

  第一次也许有用,但“权力对抗”机制却建立了,之后要么我们的条件不断加码,要么马上就会被“反噬”。

  因此对待这个情况,最好的方式就是简洁、坚定的制止,“不可以”。

  很多朋友看到这肯定有疑问了,我以前说那么一大段都没用,现在说三个字怎么可能有效?

  的确没效,但我们这么做是为了强化“规则清明的环境”,任何时候让孩子明确我们对于规则的态度,也能强化他们的认知意识。

“妈妈,你说的我都记住了,但我就是不去做”

  ☞过程后承担后果

  针对这个问题最关键的是第二步和第三步,也就是事后的处理方式。

  一般来说,我们针对事后肯定想到,让孩子道歉,帮助孩子认识错误。这一点没问题,但不该只是停留在说“对不起”。

  不然,反而会强化“屡教不改”,孩子似乎就进入了一个怪圈,做错了,说句“对不起”就好了。

  做错了最有效的“悔改”不是说出那句“对不起”,而是承担做错事的后果,游乐场打人了,所以不得不提前终止玩耍时间;吃饭大叫,所以只能结束这顿饭了。

  我的任何行为都是有后果的,我现在开始需要为自己行为负责了。

  我一般并不会花很多时间让娃说出“对不起”,但我花了很多时间在让娃承担后果。

  犯错后的娃,第一时间选择的就是逃避,还会经常通过大哭大闹来表示抗议。

  我会陪伴她平静情绪,我也会陪她共同完成,但是几乎没有一次我会让她轻易逃避不负责。

  整个过程中,我也会反复强调,规则是什么、她为什么做错了和我们都要为自己行为负责。

“妈妈,你说的我都记住了,但我就是不去做”

  ☞防患未然,约定暗号

  接下来,我会在当晚或者第二天,和娃进行“情景演练”,下次再遇到同样的情况,我们可以怎么做?

  一般来说到了“明知故犯”阶段的孩子,他们在心平气和的状态,是可以和我们一起想出一些正确的做法的。

  但是不要忘记,回到我说的三要素,他们的心智已经成熟,但身体还是冲动。

  所以光说好“可以怎么做”,哪怕进行了很多次角色演练还不够。

  最关键的是,还要和孩子一起约定一个暗号,一两个词可以帮助孩子想起我们之前的约定。

  这是因为孩子在“爆炸”的当下是听不了一整段故事的,但这时一个关键词,也许就能起到让冲动的身体“暂停”的作用。

“妈妈,你说的我都记住了,但我就是不去做”

  还记得我和大家分享过的,娃情绪管理时,我平时会讲“情绪怪兽”的故事,会分享很多让那个情绪平静的技巧。

  但当娃大哭大闹时,我只说这两句话,“不能打人”;“把怪兽赶走”。第一个是态度,第二个是提醒。

  最后呢,分享一个自己的感悟吧。

  想想我们自己多少次“道理都懂,还是控制不住吼”,如果我们非常努力,还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那么孩子并不比我们更容易。

  当我们伸出一根食指指向孩子说,“你怎么这样”,其实要记得,有三个手指都是指向自己的。

  这是这五年来,娃教会我的,放下控制改变他人的心,而是先尝试体谅理解对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