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詩沒價值?要這樣讀才對



初唐詩沒價值?要這樣讀才對

居然有人說:初唐沒唐詩?這話從哪兒說起呢?

葉燮在《原詩》中有句話說:“唐初沿卑靡浮豔之習,句櫛字比,非古非律,詩之極衰也!

言下之意,初唐詩,如果從詩的格調和氣象來看,實在還夠不上說是唐詩。如此貶低初唐詩,這難道是在否認初唐詩的價值嗎?

胡云翼在《唐詩研究》中解釋說:“初唐詩雖然沒有和初唐以後的唐詩相當的價值,卻有齊梁詩的價值。

按照唐詩的發展淵源,在南北朝時,南北兩個民族性文學的碰撞,照理說應該要形成新時代的詩體並蓬勃發展下去,但是初唐的詩卻沒有唐詩的這種特徵,而是繼續著齊梁體的古典詩發展了。

初唐詩沒價值?要這樣讀才對

究其原因,實在是因為初唐是太平時代,所需要的粉飾太平的文學,而且又是應制詩最盛的時代。同時,北朝還沒有完全統一,所以初唐詩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就繼續朝著南朝貴族文學發展著。

而當時正好有了沈約在倡導的古典詩,這種詩體是最適合歌頌太平的,所以初唐就不免沿著這條道,繼續著“靡靡之音”的主流了。

但是要指出的是,雖然初唐是古典詩體為主,但雄壯調子的詩,也還是有的。

比如說魏徵的《抒懷》:“中原初逐鹿,投筆事戎軒。縱橫計不就,慷慨志猶存。……” 還有盧照鄰的《劉生》、楊炯的《出塞》、駱賓王的《從軍行》、沈佺期的《塞北》等等。

初唐詩沒價值?要這樣讀才對

那麼,我們就因為初唐詩唱太平,就說初唐詩沒價值嗎?當然不是。初唐詩還是有價值的。

首先是那些隋朝入唐的詩人,他們的詩雖然沒有唐詩風味,但卻很有才華。

比如,楊師道的《闕題》:

“ 漢家伊洛九重城,御路浮橋萬里平。桂戶雕樑連綺翼,虹梁繡柱映丹楹。朝光欲動千門曙,麗日初照百花明。燕趙蛾眉舊傾國,……”

又如,陳叔達的《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紅顏轉憔悴。思君如明燭,煎心且銜淚。自君之出矣,明鏡罷紅妝。思君如夜燭,煎淚幾千行。”

再如,袁朗的《秋夜獨坐》:

“危絃斷客心,虛彈落驚禽。新秋百慮淨,獨夜九愁深。枯蓬唯逐吹,墜葉不歸林。如何悲此曲,坐作白頭吟。”

初唐詩沒價值?要這樣讀才對

由隋入唐的,還有如孔紹安、虞世南、王珪、李百藥等等,但他們的作品功名之氣太重,才氣也不足,所以就不足道來了。

只有王績的詩,有陶潛之風,在初唐那種濃豔詩風中,可稱得上是獨具一格的田園詩人。比如他的《野望》: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初唐詩沒價值?要這樣讀才對

到了貞觀、開元之治,因為唐初君主對詩歌的愛好,詩人自然就多了起來。比如說號稱四傑的王楊盧駱,號稱四友的李杜蘇崔,應制派的上官儀、沈佺期、宋之問,還有張九齡、陳子昂等,都是這一時期詩壇上的代表人物。

總而言之,初唐詩被貶低,是因為它沒有體現出唐詩真正的價值所在。

欣賞初唐時期的詩,從文體上,應以齊梁詩的價值標準為主流,贊其才情表現;從背景上,應注意到它粉飾太平、迎合應制的特點。

初唐詩沒價值?要這樣讀才對

以上觀點參考文獻:胡云翼先生的《唐詩研究》。

(本文結束)

傾一生之力,讀經典好書,寫有厚度的文字,過有深度的人生。我是杜豆豆,感謝您的關注。

作者簡介:杜豆豆,IT從業20餘年,曾先後研修英語、計算機、美學和心理學專業。早年創過業,後就職多家全球知名IT外企,現工作於某研究院。書痴一枚,閒時碼碼字。兼任多家平臺簽約作者,簡書會員合夥人,萬卷好書工作室、萬卷好書讀書會創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