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I“最具影响力学术文献”40篇

《国际城市规划》创刊40周年“最具影响力学术文献”评选结果

一、一般情况

东京城市是从皇宫、东京车站、丸之内、霞关、银座一带开始发展起来的。中心地区密布着政府机关、全国性的经济管理机构和商业服务设施。1958年下半年,为了防止东京都内部布局过分集中的状态,结合周边地区的发展需要,日本城市规划工作者提出建设副都心的设想,拟议将新宿、涩谷、池袋三个地方建设为副都心。

新宿是东京市内主要繁华区之一,仅次于银座和浅草上野,也是连接都中心和其他各区的交通枢纽。新宿副都心的建设从1960年7月开始,到1968年,第一期工程基本完成,总建设费280亿日元。当时规划的方针是:

  1. 把东京都由过去的单一中心的城市结构,改变为多中心的城市结构。

  2. 发展卫星城市,把新宿原有的淀桥净水场迁移到近郊的东村山去,把原有的小西六照相机工厂迁移到日野地区去。

  3. 对腾出的空地及周边地区(共约96公顷)进行全面规划,除超高层建筑物由民间企业修建外,要首先把街道、高速公路、广场、停车场、公园等公共设施搞好。这项工作由新成立的东京都新宿副都心建设公社办理。

  4. 在规划城市公共设施时,要充分考虑位置适当、使用方便、市容美观等,使本地区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整体。

新宿副都心规划包括:土地利用规划(迁出工场遗址的利用、行政经济中枢管理单位和商业中心的建设等);容积率、密度和高度的规划,道路规划,高速公路网和地下铁路网规划,公园规划。以更广范围的整片土地为对象,整体地进行改建规划,这是日本过去未曾有过的,引起世界上广泛的注意。

二、土地利用规划

新宿副都心的规划区域,总面积共约96公顷。

图1是新宿车站西口原有的净水场及道路规划图。其中,原有的淀桥净水场约33公顷,整个区域近似扇状,南部是甲州(放射第5号街道),北部是青梅(放射第24号街道),西部是十二社大街。

UPI“最具影响力学术文献”40篇 | 「03」东京都新宿副都心规划简介

图1 新宿车站西口原有的净水场及道路规划图

UPI“最具影响力学术文献”40篇 | 「03」东京都新宿副都心规划简介

图2 新宿副都心规划区域图

UPI“最具影响力学术文献”40篇 | 「03」东京都新宿副都心规划简介

图3 新宿车站西口广场地表平面图

第一期工程建设的面积为56公顷。其土地利用规划如下表:

(单位:平方米)

UPI“最具影响力学术文献”40篇 | 「03」东京都新宿副都心规划简介

三、对修建建筑物的原则要求

副都心中规划的九块建筑用地,予定由民间企业修建高层大楼。副都心的经济、政治、商业、文化、情报等中枢业务部门都设在这里。规划中,为了使这些建筑物与公共设施保持平衡成为整体,并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创造壮观的市容,对这些建筑物的修建,提出七项原则要求:

  1. 一个街区(即由城市规划道路所包围的区域,以下同),原则上是一块建筑用地,不能再分割。

  2. 一个街区内建筑的建筑基底面积之和,应在街区面积的十分之六以下。四层以上部分的水平投影面积之和,应在建筑用地面积的十分之四以下。

  3. 一个街区内建筑物建筑展开面积之和对街区面积的比例,应为500/100以上。

  4. 建筑物的第三层楼面高度应该统一。建筑用地的地基基准高度原则上以绿地和停车场为准。

  5. 建筑物三层以下的某些部分,(以及某些路面下或某些建筑用地下相当于上述三层楼面以下的部分)设公共汽车停车场,进行综合的公共管理。

  6. 建筑物的用途,原则上应以机关团体企业的管理部门和办事机构、商店、饭店及其他营业为主,仓库业以及游乐业不得使用。

  7. 应按指定的建筑红线、指定的高度地区、美观地区、机关单位地区等的规定进行建设。如认为有必要时,除上述各项外,可依建筑协议,就建筑物的用地、位置、结构、容积、形态、高架走廊、建筑手法、建筑设备等适当协商办理。

上述这些原则,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当时的经济社会等现实情况,会放宽限制,做了下列的改变:

  1. 一个街区原则上应当是一个建筑用地,不可分割。但在不得已时可分割为两个建筑用地。

  2. 建筑高度以中潮位(东京港中潮位)标高计算,在50米以上的建筑物,其水平投影面积之和,应在用地面积的十分之五以下。(注:建筑用地平均高程约34米,高架公路平均高程约41米)。

  3. 从建筑物前面道路到建筑物墙面的后退距离,南北方向的应后退5米以上,东西方向的应后退10米以上。

  4. 建筑物的用途,主要是供机关单位办公用、商店用、饭店用。但仓库、游乐场所也可使用。

面对新宿副都心第3号第4号规划道路的部分,应设有与前面街道同一标高的绿地或空地(不是以停车场为主要目的)。

在原淀桥净水场遗址,1971年左右由民间企业修建了四十七层的京王饭店,五十二层的新宿住友大楼,五十五层的新宿三井大楼,四十三层的安田火灾海上大楼等。总建筑费2000亿日元。

四、公共设施规划

1. 广场及汽车停车场

新宿车站是各种交通的交汇点。国营铁道共有中央线、山手线、总武线三条线路;私营铁路有小田急和京王两条线路;还有地下铁路、高架铁路。此外,还集中了许多条公共汽车路线,建成为副都心以后,交通情况将更为繁杂。为此,必须编制新的广场规划。

1970年新宿副都心建设规划中的广场规划,把广场分为地面和地下两层(计约4.5公顷),还附加一个地下汽车停车场(参阅图3和图4)。

UPI“最具影响力学术文献”40篇 | 「03」东京都新宿副都心规划简介

图4 新宿车站西口广场地下一阶平面图

地上广场(约2.4公顷)主要是供一般交通用。广场上人行道和车行道尽量分开,并妥善地整顿了六十条公共汽车线路。

各条铁路线(包括国营铁路)和公共汽车相互连络的通路、人行道,以及通往繁华区的人流,主要是靠地下广场来处理。第四号道路(宽40米)有地上地下两层,是通往繁华区的干线,并和上下两层广场相连。上下两层广场相互间的汽车交通,利用广场中央的大开口地方(直径约60米)来沟通。

地下广场里也通过汽车,在处理汽车的排出气体方面,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并结合交通路线、广场结构、防灾、照明、美观、经济性等考虑,采用了由广场周边各台阶向地下广场进入空气,再由广场中央开口地方自然排出的办法。中央开口部分建有广场照明塔(约一千平方米),塔上安装氪灯。氪灯周边的岛状部分设有喷水池。

这个地下广场,由于设有大开口部分和喷水池等,产生明亮畅快的感觉,消除过去地下街中的压迫感和防灾上的问题。

此外,为了解决新宿车站及周边地区停放汽车的问题,在广场地下二层,设有能容纳420辆汽车的公共停车场;在邻接京王线新宿车站的1号道路地下,设有能容纳170辆汽车的公共停车场。

上述地上及地下广场由新宿副都心建设公社修建;广场地下二层的汽车停车场和地下广场的商店由小田急电铁公司修建;1号道路的地下停车场由京王电铁公司修建。

2. 道路

新宿副都心计划区域面积为96公顷,规划道路有十六条,总长度约9800米。为了提高交通效率和建筑用地的利用效率,道路全都采取立体。东西走向的第3号路第4号路,都使用基底的标高,南北方向的道路采用高架道路的标高,比前述标高约高7米,和周边的地面高度一致。这样,建筑物可以和不同标高的道路相连,能够增加各层的使用价值。

这些道路的间隔,东西方向的约100米,南北方向的约150米,每一个街区的面积约为1.5公顷左右。因为南北方向的10号道路和11号道路是高架道路,所以,在净水场遗址修建的九块建筑用地,在地基基准面上,是由东西走向的道路分割为三个大的建筑群。这样,不但可使车道相互分离,人行道和车道分离,还可以使道路和建筑用地、道路和建筑物浑然一体,充分发挥其各自的功能。

关于高架道路的结构,由于它位于行政机关、企业管理地区之内,结合办公大楼的设计等实际情况,都采用混凝土结构。高架道路和三号路四号路之间的人行道,都利用台阶来连络,人和车可以完全分开。

3. 高速道路规划

大城市的中枢业务机能,具有来源于外部经济,而且向市内集中和堆积的特点。所以考虑到本副都心和都心之间有机的联系,以及未来交通的需要,规划修建了一条连接首都第4号高速公路的副都心高速公路。

这条高速公路为四车道线路,1968年由首都高速道路公团建成。

从高速道路通向净水场遗址的超高层建筑地区,是依左侧交通,经过南部公园内的16号路前进的;从业务街进入高速道路,是经过2号路,由10号路11号路进入的。

4. 公园规划

新宿车站西口广场通向超高层建筑区,在4号路的对面,规划建立一座面积约9.5公顷的公园(参阅图5)。这一公园由北地区(约7公顷)、南地区(约1.7公顷)、以及原来淀桥配水管地表面的地区(约0.8公顷)三个地区组成的。北地区的主要设施有:资料馆、喷水池、管理所;南地区有儿童游园、露天剧场、喷水池,配水管地区设有观赏用的花坛。北部和南部,除设有大小广场及休息设施以外,还种有树木2300棵,花草等约64000株。

UPI“最具影响力学术文献”40篇 | 「03」东京都新宿副都心规划简介

图5 新宿中央公园平面图

这座公园,由公园内道路区划为三个地区。根据道路的高低差,共修建四座混凝土结构的公园桥,使人行和车行分离,并使公园成为有机的整体。

北地区和南地区的地表下面,从高度利用土地和公益设施的观点出发,北地区修建了地下变电所,是新宿副都合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供电中心。南地区修建了利根川系统自来水的配水池(容量5万吨)。

主要参考书目

1. 《都市计划》通卷第57号2~11页日本都市计划学会出版

2. 《人间の都市》菊竹清训著

3. 《新宿区都市计划》

(赵尚朴 编译)

本文首发于《城市规划研究》(《国际城市规划》曾用名)1980年1期,p37-44

鉴书堂 | 《东京城市更新经验——城市再开发重大案例研究》

高密度都市区绿地系统规划的构成及特征研究:以东京都23区为例

“连锁型”都市再生策略研究——以日本东京大手町开发案为例

排版:张祎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