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能與進化、恐慌和理性,疫情下的投資思考

活下去並活得更好,在任何時代,都是人類所有活動的終極意義。

人類從猿人一路進化過來,有兩種本能過去幫助人類倖存並繁衍下來,卻在現在反噬著人類自身:一種是對食物的超量攝取,另一種就是對恐懼的過激反應

本能和進化

在遠古猿人時代,存活的最大威脅來自饑荒和野獸。經過殘酷而又漫長的自然選擇,我們人類的共同祖先,終究變成一群“吃貨”和“跑男(女)”。他們一看見能吃的東西就儘量多吃,儲存脂肪以應對頻繁的食物短缺;他們一聽到風吹草動,不管是真是假,想都不想就先跑為快,因為反應慢或者過於樂觀的同伴,最後都喪生於野獸之口。


這兩種生存的基本技能讓他們得以大幅提升熬過飢餓躲過野獸的機會,存活下來繁衍後代,並把這兩種技能牢牢地烙印在後代的基因裡,成為本能。

本能與進化、恐慌和理性,疫情下的投資思考


可是在現代社會,特別是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人類生存的最大障礙已經不是食品的短缺:人類可以利用科學技術,提供豐沛的食物滿足大部分人的需求。人類生存的敵人,也不再是野獸。現在已經顛倒過來,野獸生存的敵人是人類,野獸如果進化快學聰明瞭,見了人應該扭頭就跑,以避免成為餐桌上的野味而滅絕。

時代早已鉅變,人活下去已經不成問題,活得更好才是所追求的目標。人類活動的焦點,變成從同類手裡爭奪更多資源,以活得比同類更好。


人類能否通過進化,就像去掉尾巴那樣,擺脫過量攝取食物和對恐懼過激反應的本能嗎?沒那麼容易。

從生物進化的角度看,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其進化的進程是非常緩慢的。進化的速度慢到單獨個體幾乎感覺不到它在發生,長到普通個體用盡一生也無法看到它的變化。


人類進化之所以緩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的壽命長。在進入科技全面發展之前,人類的整體平均壽命已經達到40多年,相對大部分哺乳動物已經算比較長壽。越來越發達的醫療技術和不斷提高的生活水平,又大幅延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壽命。現在人的平均壽命,已經從200年前的40歲大幅提升到70歲左右。再加上不斷提升的人文、道德和倫理水平,也在抵抗和延緩人類自然選擇的進程。


本能與進化、恐慌和理性,疫情下的投資思考

然而,人類一方面對內用盡全力,延緩人類自身的進化,另一方面對外卻恣意地改造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具有諷刺意義的是,人類對內和對外用的是同一個武器:日益發達的科學技術。

科技進步的速度不斷加快,對內不斷延緩人類自身身體結構進化,對外卻不斷加速自然和社會環境的變化。內外速度巨大的差異,造成一個很獨特的矛盾現象:我們現代人的身體結構和4百萬年能直立行走的猿人祖先相比沒太大變化,和另一遠親分支大猩猩的基因差異只有4%,然而現代人每天面對的生活環境,卻是400年前最富創造力的人都無法想象得到的。

知識和理性對抗動物本能

顯然,人體自身的構造,已經越來越不適應自己創造出的世界。


平衡這種內外變化差異矛盾的重任,交給了人類最引以為豪的器官:大腦。如果我們人類無法通過加快生老病死,達到肉體上的自然選擇,就只能靠大腦在思維領域進行不斷的自我重生蛻變來跟上變化。就像一臺30年前的PC要完成現在高度複雜的任務,唯一的可能就是給它設計一套完美的軟件,而且這套軟件要經常升級更新。


人類的大腦,就是目前為止自然界創造出的最完美的“軟件”,指揮著4百萬年以來沒怎麼更換的“硬件”,去應對400年前做夢都不敢想象的日新月異的社會和自然環境。

本能與進化、恐慌和理性,疫情下的投資思考


大腦如何被設計並更新成完美軟件,去完成這種平衡內外差異的壯舉?

其中一個重要環節是人類不斷主動學習和被動接受社會的影響,從而提升人類認知,並獲得科學理性客觀的判斷力。

儘管如此,大腦依然無法完全駕馭本能,有些本能相對容易控制,有些本能大腦也無能為力。

比如在攝取過量食物方面,大腦對該本能控制的結果令人喜憂參半。根據英國《柳葉刀》雜誌網站在2014年刊登的一篇有關肥胖的研究報告,全球如今有三分之一的人超重或肥胖,這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嚴重問題。可喜的是,現代人都知道肥胖會危害身體健康,破壞外在形象,影響社會地位,甚至影響尋找伴侶和事業的成功。因此,注意體重的人,在每次吃東西時,就會理性地提醒自己,不要放任本能去亂吃,要控制住食慾。如果單靠自己的理性無法控制食慾,就只能求助於外界幫助,比如吃減肥藥、減肥餐等。這些行為促成減肥成為一個巨大的產業。


對恐懼過激反應的本能,大腦處理起來更加棘手。


大腦對恐懼過激反應本能的抑制,需要知識積累和理性思考兩個前提,既要有對產生恐懼的原因有足夠的認知,同時要在恐懼發生時保持理性客觀科學的判斷。比如人類天生恐懼黑暗,畢竟黑暗代表未知和危險,但是人類對未知領域的探索,加上對火和電的利用,幾乎使人類擺脫了對黑暗的恐懼。假如某一個晚上突然斷電,相信一般人不會因為害怕黑暗而驚慌失措。或者一個晴朗的大白天太陽突然不見了,我們能理性的分析可能發生日食而不會以為災難降臨而六神無主。

可惜,人類不僅在很多領域還沒掌握足夠的知識,而且在很多時候是不理性的

本能與進化、恐慌和理性,疫情下的投資思考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行為經濟學之父理查德·泰勒說過:人類是有感情、有靈魂、有弱點的個體,對於所有不確定性和未知領域,我們的行為無法做到完全理性,最多隻是有限的理性(Bounded Rationaliity)。


顯而易見,在現實中,我們的直覺經常不準,本能往往發生錯誤。好在我們可以通過反覆嘗試,不斷提高自身經驗,不斷學習。當然,能夠不斷學習和嘗試的前提是,這個事件本身利害關係小,可以頻繁發生。比如飲食控制,我們可以在每次吃飯的時候,慢慢變得更加理性地控制飲食。但是在很重要的、利害關係大或者人生只有非常有限次嘗試的事情上,大多數人無法獲累計經驗,更加無法理性選擇。比如在面對婚姻、面對生死抉擇的問題上,大多數人的感性和直覺變成指導自己行為的準則。

新冠疫情下如何面對恐慌?

而新冠疫情事件,則是個非常極端的案例,它凝聚了造成恐慌誘發過激反應的所有要素。


首先,新冠病毒是個全新的病毒,儘管科學家夜以繼日地做了大量的科學研究,但依然有很多有關病毒未知的有待人類去揭開。其次,人類的經驗派不算用場。人類在近代社會,還沒有遭遇過影響這麼嚴重的全球性疫情,儘管歷史上也有像黑死病那樣的大疫情,但是當時社會生活環境和當代迥然不同,因此很多經驗無從參考,人類只能摸索著前進。最重要的是,染上新冠病毒意味有死亡的風險,在缺乏新冠病毒疫苗和解藥的情況下,面對健康和生死問題,正常人都會變得不理性,都會產生巨大的恐懼並本能地過激反應。


而社會是由一個個正常人組成的,因此新冠病毒順理成章地誘發罕見的社會和經濟大動盪。這就是我們目前所處的現狀:全球各地陸續封國封城,各國股市史無前例地恐慌踩踏連續暴跌,人們排隊搶購生活用品,世界兵荒馬亂人心惶惶。

作為個體,我們如何應對如此空前絕後的恐慌?

在這萬馬齊喑的時刻,很容易產生過度悲觀和恐懼。大家不妨冷靜一下,看遠一點,不要低估人類社會克服困難的能力。在災難中,我們難免迷茫、困惑和不安,但是隻要稍微把眼光適當看長一點,比如6個月或者1年,病毒終究會被戰勝,人類還是會走出困境,就像過往人類經歷過的比病毒和瘟疫更加嚴重的其他危機一樣。

選擇如何看待新冠疫情,反映出一個人的態度問題:選擇成為正確的悲觀者,還是做一個成功的樂觀者。有一本書叫《樂觀者贏,悲觀者勝》指出:成功的人尤其是在創業領域,往往都是樂觀者,善於在大家最悲觀的時候發現機會,而那些評論家,一般情況下都分析得頭頭是道,然而雖然他們是對的,卻喪失了難得的成功機會。


本能與進化、恐慌和理性,疫情下的投資思考

正確的悲觀者是媒體的寵兒。隨著疫情進一步擴大,媒體關於疫情的報道鋪天蓋地。但是幾乎任何媒體的出發點都是為了爭奪讀者的注意力,本能地偏負面和悲觀。正如食品廣告總是千方百計地誘導觀眾的食慾一樣,新聞媒體經常不惜危言聳聽,來激發讀者對恐懼過激反應的本能,從而提高點擊率和傳播效果。我們不一定要成為成功的樂觀者,但是我們可以儘量控制接觸媒體的數量和質量,避免被普遍悲觀的媒體薰陶成正確的悲觀者。

在發生危機的時候,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冷靜,用理性控制本能,用科學戰勝恐懼,呼喚面對災難的勇氣,堅定人類必然戰勝病毒的決心。

“真正讓我們感到恐懼的,只是恐懼本身(Nothing to fear but fear itself)”


這是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羅斯福於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對全國公民的講話,他說:“

唯一值得恐懼的只有恐懼本身,一種莫名其妙的、喪失理智的、毫無依據的恐懼,它把人轉退為進所需的種種努力化為泡影


本能與進化、恐慌和理性,疫情下的投資思考

疫情下的投資思考

最近筆者被頻繁問到如何在投資方面應對病毒疫情:是否抄底美股,是否買入數字貨幣,要不要換美元,A股現在要不要拋,現在買房是不是時候。顯然,投資者在如此動盪的市場環境裡,極度迷茫,希望能聽到明確的方向指引和建議。


這些投資問題極難回答,筆者雖然有自己清晰的投資策略和具體操作,卻無法與大家分享。“此之蜜糖,彼之砒霜”。投資決策雖然結果只有兩種:買或者賣,但是得到決策的過程卻是紛繁複雜,參考因素和變量眾多。在沒有完全瞭解詢問人全方面的具體情況下,冒然提供投資建議是一種極其不負責任也不專業的做法,尤其是在如此巨大波動的行情下。

當然,解鈴還須繫鈴人,目前任何投資決策的最重要的參數,是本次疫情發展的方向。在控制住疫情方面,筆者相對越來越樂觀,理由非常的樸素和簡單:當各國政府和人民都空前絕後地重視的時候,表示最應該擔心的時候已經過去,疫情繼續大規模破壞造成最壞後果的可能性已經變得很小。我們應該對自己和同伴們有點信心,難道傾全球之力制服不了一個小小病毒?人類活到現在成為自然界主宰可不全靠運氣。


特別強調,筆者是對疫情相對樂觀,而不是對投資樂觀。

從疫情樂觀轉變到投資樂觀,需要包括時間在內的諸多因素配合,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投資人是否依然過度恐慌,是否恢復理性思考。只有這時候,才是市場的真正底部,這需要時間。

有句話叫做一幅畫勝過千言萬語(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那就借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瓦爾的《獵虎》,供大家鑑賞和體會。他那副現存在巴黎羅浮宮的傳世鉅作《自由引導人民》更加廣為人知,但顯然《獵虎》在此時更加應景。

本能與進化、恐慌和理性,疫情下的投資思考

獵虎,德拉克瓦爾,1854年,巴黎奧賽美術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