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門:一場“無厘頭”的政變,卻帶走了“扶大廈之將傾”的于謙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獨特,甚至有些奇葩的王朝。裡面有朱元璋和朱棣這樣的英雄,有朱瞻基和朱祐橖這樣的賢君,也有朱厚照和朱厚熜這樣的大奇葩。

當然,擁有近三百年曆史的明朝也是不缺乏忠臣良將的。比如劉基、海瑞、張居正,再如王陽明、戚繼光、李如松,還有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主人公:于謙。

《明史》中對於謙的評價很高,稱讚他“忠心義烈,與日月稱光。”但就是這樣一位忠君愛國,立有不世之功的賢臣最後卻落了一個“斬決”的下場,而於謙冤死的原因,卻只是因為一場“無厘頭”的政變。

奪門:一場“無厘頭”的政變,卻帶走了“扶大廈之將傾”的于謙

于謙,字廷益,號節庵,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杭州上城區)人。

1、少年大志

那一年,少年于謙望著牆上掛著的文天祥畫像久久不語,然後他提筆寫下這兩句話:徇國忘身,捨身取義;寧正而斃,不苟而全!這是于謙對文天祥的讚美,也成為他日後奉行一生的承諾。

奪門:一場“無厘頭”的政變,卻帶走了“扶大廈之將傾”的于謙

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考取進士,從此踏上仕途。

2、嶄露頭角

宣德元年(1426年),漢王朱高煦在封地樂安州(今山東惠民)起兵,朱高煦舉起“清君側”的大旗,欲仿照其父朱棣靖難奪位。

平叛細節與本文關係不大,所以不再過多陳述。總之朱高煦敗了,而且敗得很快,面對皇帝侄子的親征,朱高煦連反抗的勇氣都沒有就投了降。

按照慣例,朱瞻基需要細數漢王的罪過,而這種事情當然不需皇帝親自來做,於是朱瞻基指派了隨駕的一名御史,這位年輕的御史正是于謙。

扈蹕樂安,高煦出降,帝命謙口數其罪。謙正詞嶄嶄,聲色震厲。高煦伏地戰慄,稱萬死。

只見于謙踏步上前,面對這位昔日位高權重的王爺,他沒有絲毫懼意。然後,于謙開始數落其罪狀,他罵聲洪亮,條理清晰,並配合嚴厲的表情,眾人為之側目。

那朱高煦呢?這位曾經在戰場上驍勇的武將,後來在朝堂上跋扈的漢王被罵的抬不起頭,嚇得趴在地上不停的發抖(伏地戰慄)。

于謙的表現令眾人側目,也得到了朱瞻基的賞識,朱瞻基當即下令派于謙巡按江西。

1、驚變:土木堡傳來的噩耗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蒙古瓦剌部落首領也先大舉進犯,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明英宗朱祁鎮決定御駕親征。

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挾帝親征。謙與尚書鄺埜極諫,不聽。埜從治兵,留謙理部事。

雖然兵部尚書鄺埜與于謙等大臣極力反對,但朱祁鎮依然決定親征。七月十六日,朱祁鎮帶領近30萬大軍親征瓦剌。

奪門:一場“無厘頭”的政變,卻帶走了“扶大廈之將傾”的于謙

一個多月後,噩耗傳到京城(7.16日出徵,8.13日大軍逃至土木堡),明軍在土木堡大敗!三十萬大軍盡皆戰死,隨行文武百官亦大多戰死,連皇帝朱祁鎮本人也被瓦剌軍俘了去。

軍隊沒有了,可以重新招募訓練;大臣沒有了,也可科舉重新選士;甚至皇帝沒有了,也能夠換另一位宗室來做皇帝。

那國家亡了該怎麼辦?

沒有辦法!

奪門:一場“無厘頭”的政變,卻帶走了“扶大廈之將傾”的于謙

這次危機可以說是明朝開國以來所面臨的最大危機。土木堡的戰敗葬送了明朝近三十萬大軍,造成的直接影響就是北方防務的空虛,也就是說在短時間內,瓦剌的騎兵可以在大明的北疆肆意馳騁;也就是說在短時間內,他們能夠長驅直入,直襲明朝的首都“北京”。

2、壯烈:北京城樓上的奮戰

瓦剌軍來勢洶洶,京城內人心惶惶,面對瓦剌軍隊的威脅,有一部分人想出一個最省事的辦法:“逃吧,北京保不住了,我們遷都南京。”

這與三百二十三年前是何其相似: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十月,金軍對北宋發起進攻,很快便打過了黃河。宋欽宗驚慌失措,不知該怎麼辦,而大臣們全無戰意,紛紛主張投降。結果就是欽宗投降,微宗欽宗二帝與趙宋皇室數百人被俘,北宋滅亡。


奪門:一場“無厘頭”的政變,卻帶走了“扶大廈之將傾”的于謙

如今的明朝是什麼景象?

軍隊慘敗、皇帝被俘、京城空虛、人心惶惶、逃跑的聲音此起彼伏,一片亡國之象。

但大明最終沒有淪落到和北宋一樣的下場,因為和當年的北宋相比,此時的大明多了一個人,多了一聲怒吼:

建議南遷之人,該殺!

發言者:兵部右侍郎于謙。于謙堅持抗戰的思想得到了王直、胡瀅、陳循等朝廷重臣的支持,在他們的影響下,監國朱祁鈺也同意抵抗。隨後,于謙升任兵部尚書,開始籌劃部署京師防禦。

謙請王檄取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及南京沿海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運糧軍,亟赴京師。

于謙請郕王朱祁鈺下令將北京、南京以及河南的“備操軍”,山東與沿海的“備倭軍”,各州府的“運糧軍”調至北京守衛。大家可能看出來一個細節,就是這些部隊都帶著一個“備”字,而帶著“備”的部隊就相當於現在的預備役。

這位表明目前能夠調動的兵力不是預備役就是後勤部隊(運糧軍),其中一支主力部隊都沒有,主力部隊都到哪裡去了?都埋在土木堡了

8月中旬,土木堡大敗,消息傳至京城,于謙臨危受命;9月下旬,調動的各地兵馬約二十萬大軍集結北京;10月上旬,也先挾持太上皇(朱祁鎮)攻破紫荊關,長驅直入,逼近京師。(國不可一日無君,在群臣的建議下,朱祁鈺登基為帝,朱祁鎮順理成為太上皇

奪門:一場“無厘頭”的政變,卻帶走了“扶大廈之將傾”的于謙

面對瓦剌軍隊的威脅,于謙很快做出應對安排,他將集結的二十萬將士分別佈置於京城九門,九門各指派一名將領鎮守,而於謙本人則鎮守在壓力最大的德勝門。然後于謙頒佈了一條令人聞所未聞的軍令:

臨陣將領不顧部隊先行退卻的,斬將領。

軍士不顧將領先退卻的,後隊斬前隊。

這就是明朝著名的“軍戰連坐法”,此令一出,所有人都明白了此戰有死無生,有勝無敗。

京師保衛戰的細節同樣不過多述說,于謙親上城樓督戰極大鼓舞了將士們的士氣,將士們抱著必死之心與瓦剌軍展開決戰,最後以明朝的勝利而告終。

1、兄弟間的愛恨情仇

前文介紹到明軍在土木堡大敗,御駕親征的皇帝朱祁鎮本人也被瓦剌軍俘虜。

雖然皇帝生死未卜,但國不可一日無君,在於謙等大臣的建議與支持下,郕王朱祁鈺即位,成為明帝國新的皇帝。

有了新皇,舊皇該怎麼辦?

在《紙牌屋》的封面上有這樣一句話:權利是令人上癮的毒藥,大家都趨之若鶩,完全意識不到危險將近,甚至願意犧牲一切,婚姻、事業、名聲乃至生命。

沒錯,朱祁鈺也中了這種毒,他現在掌握的是這個國家最高的權利,在嚐到無上權利所帶來的甜頭後,朱祁鈺不想再放棄了,他享受著權利所帶來的快感,這種快感讓他不再像從前那樣善良,也讓他拋卻了和哥哥之間的親情。

轉眼間朱祁鈺在位快一年了,朱祁鎮被俘也一年了,而也先經歷了北京一戰的失敗後,也不願再與明朝作戰,他想用手裡的皇帝人質和明朝換些好處。

於時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見中國無釁,滋欲乞和,使者頻至,請歸上皇。

也先妥協了,可朱祁鈺不樂意了。

王直等大臣向朱祁鈺奏議迎回太上皇的事宜後,朱祁鎮大怒:“當初我不想當皇帝,是你們非要讓我當這個皇帝的!”(當時見推,實出卿等)。

這下就算是傻子也該明白朱祁鈺的意思了,他是在擔心朱祁鎮的迴歸而導致的皇位歸屬問題,最後還是于謙打消了朱祁鈺的顧慮:“天位已定,寧復有他。”

朱祁鎮回來了,《明實錄》記載了兄弟二人的相見,只有一句話:“帝迎見於東安門,駕入南宮。”史書上沒有記載兄弟二人見面的詳細情況,但我想朱祁鎮應該很心寒吧,曾經的兄友弟恭在此刻化為雲煙,等待朱祁鎮的又是七年的囚禁生活。

2、一場“無厘頭”的政變

無厘頭,香港電影用語,意指“莫名其妙”。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朱祁鈺病重,武將石亨、內侍曹吉祥夥同文臣徐有貞夜破南宮,迎回英宗復辟。

奪門:一場“無厘頭”的政變,卻帶走了“扶大廈之將傾”的于謙

《明史》評價這次政變“在明代皇位之爭中,最沒有意義的就是奪門之變。”

這次政變是由大臣發動的,而歷來發動政變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權利的爭奪,這次政變亦是如此。

一個國家,兩位皇帝,一位掌控著權力,一位曾經掌控過權力,而曾經掌控過權力的他雖然現在失去了權力,但他從未放棄過奪回他曾經擁有過的權利。

這樣的變化就形成了一個“漏洞”、或者說“空子”,而石亨、徐有貞就是這個鑽空子的人。

可能是八年的時間把朱祁鎮給關糊塗了,他根本就沒有意識到一件事情:“我本來就是皇帝,即使被幽禁南宮,我也是太上皇。”

根據史料記載,當時朱祁鈺已經病重,而前太子早亡,朱祁鈺已無子嗣,所以說皇位自然會回到朱祁鎮這一系,既然如此,又何須政變,又何須復辟。

一月二十日晚,石亨、徐有貞等人夜闖南宮,迎回太上皇朱祁鎮。一月二十一日,朱祁鎮主持被囚禁八年後的第一次早朝,在群臣詫異的目光下,英宗宣佈復辟。一月二十二日,于謙以謀逆的罪名被處死。史載:“天下冤之。”

奪門:一場“無厘頭”的政變,卻帶走了“扶大廈之將傾”的于謙

3、于謙之死

三十年前,有一個少年望著文天祥的畫像久久不語,然後他提筆寫下這兩句話:徇國忘身,捨身取義;寧正而斃,不苟而全

這兩句話成為這個少年奉行一生的承諾,並在三十年後,他踐行了自己的承諾。在京師保衛一役中,于謙以文官之身指揮二十萬殘軍抵禦瓦剌軍隊;他不顧生死,親上戰場只為殺退敵兵,報效國家。

可笑的就是如此一位忠君愛國的人,最後卻被以“謀逆”的罪名處死,而其中原因只是因為私仇,單方面的私仇。

在《紙牌屋》中還有一句話:政治意味著犧牲,當然是犧牲別人。

故事還得回到八年前那個早朝,于謙怒斥“

建議南遷者,該殺!”最終持主戰意見的于謙得到了大多數人的支持,而建議南遷的徐珵不僅失去了皇帝(朱祁鈺)的信任,每日還要遭受同僚鄙夷的目光。

這讓徐珵感到痛苦,因為他的仕途在那一刻劃下句號,他將這一切都歸罪給於謙,他痛恨于謙。所以他改了名字,他改為了徐有貞,等待著復仇那一天的到來。

八年後,這個機會終於來了,徐有貞瞧準景泰帝病重的時機發動政變,成為了正統朝的第一功臣。(英宗復辟後改年號為正統)

改朝換代後迎來的是官場上的清洗,對於徐有貞來說,這是一次絕佳的排除異己的機會,他向英宗上報了一份罪臣名單,其中就有于謙。

而徐有貞沒料到的是,朱祁鎮只是笑了笑道:于謙是有功勞的(謙實有功),徐有貞愣住了,他沒想到朱祁鎮並非那麼昏庸。但他還有一句話沒講出來,他心裡明白,只要這句話講出來,于謙必死無疑。

“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

不殺于謙,復辟師出無名。無恥,真的是太無恥了!這句話無恥的程度足以與秦檜的“莫須有”相比,同樣是小人的一句話,同樣帶走了一位英雄。

結語:歷史會證明一切,他的偉大不需要任何人證明,所謂德才兼備者,千古又有幾人

歷史會證明一切,歷史當然會證明一切。

在朱祁鎮後來的統治生涯中,曾被他視為肱骨的奪門功臣因為各種原因獲罪;而他每當為一件事情難以處理而發愁時,他總能聽見同一個聲音:“要是于謙在就不會這樣了。”這個時候的朱祁鎮可能對當時的選擇很後悔吧。

而於謙自然是偉大的,他從未忘記過曾經的誓言,就像他年少時寫的那首石灰吟一樣: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他的一生正如他寫的這首詩一樣,坦坦蕩蕩,堪與日月同輝。而於謙不但才能過人,品德上也幾乎無可挑剔,所謂德才兼備者,千古又有幾人!

奪門:一場“無厘頭”的政變,卻帶走了“扶大廈之將傾”的于謙

參考書籍、文獻:

《明史》 《明實錄》 《明朝那些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