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门:一场“无厘头”的政变,却带走了“扶大厦之将倾”的于谦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独特,甚至有些奇葩的王朝。里面有朱元璋和朱棣这样的英雄,有朱瞻基和朱祐橖这样的贤君,也有朱厚照和朱厚熜这样的大奇葩。

当然,拥有近三百年历史的明朝也是不缺乏忠臣良将的。比如刘基、海瑞、张居正,再如王阳明、戚继光、李如松,还有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主人公:于谦。

《明史》中对于谦的评价很高,称赞他“忠心义烈,与日月称光。”但就是这样一位忠君爱国,立有不世之功的贤臣最后却落了一个“斩决”的下场,而于谦冤死的原因,却只是因为一场“无厘头”的政变。

夺门:一场“无厘头”的政变,却带走了“扶大厦之将倾”的于谦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上城区)人。

1、少年大志

那一年,少年于谦望着墙上挂着的文天祥画像久久不语,然后他提笔写下这两句话:徇国忘身,舍身取义;宁正而毙,不苟而全!这是于谦对文天祥的赞美,也成为他日后奉行一生的承诺。

夺门:一场“无厘头”的政变,却带走了“扶大厦之将倾”的于谦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考取进士,从此踏上仕途。

2、崭露头角

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在封地乐安州(今山东惠民)起兵,朱高煦举起“清君侧”的大旗,欲仿照其父朱棣靖难夺位。

平叛细节与本文关系不大,所以不再过多陈述。总之朱高煦败了,而且败得很快,面对皇帝侄子的亲征,朱高煦连反抗的勇气都没有就投了降。

按照惯例,朱瞻基需要细数汉王的罪过,而这种事情当然不需皇帝亲自来做,于是朱瞻基指派了随驾的一名御史,这位年轻的御史正是于谦。

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

只见于谦踏步上前,面对这位昔日位高权重的王爷,他没有丝毫惧意。然后,于谦开始数落其罪状,他骂声洪亮,条理清晰,并配合严厉的表情,众人为之侧目。

那朱高煦呢?这位曾经在战场上骁勇的武将,后来在朝堂上跋扈的汉王被骂的抬不起头,吓得趴在地上不停的发抖(伏地战栗)。

于谦的表现令众人侧目,也得到了朱瞻基的赏识,朱瞻基当即下令派于谦巡按江西。

1、惊变:土木堡传来的噩耗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蒙古瓦剌部落首领也先大举进犯,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明英宗朱祁镇决定御驾亲征。

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埜极谏,不听。埜从治兵,留谦理部事。

虽然兵部尚书邝埜与于谦等大臣极力反对,但朱祁镇依然决定亲征。七月十六日,朱祁镇带领近30万大军亲征瓦剌。

夺门:一场“无厘头”的政变,却带走了“扶大厦之将倾”的于谦

一个多月后,噩耗传到京城(7.16日出征,8.13日大军逃至土木堡),明军在土木堡大败!三十万大军尽皆战死,随行文武百官亦大多战死,连皇帝朱祁镇本人也被瓦剌军俘了去。

军队没有了,可以重新招募训练;大臣没有了,也可科举重新选士;甚至皇帝没有了,也能够换另一位宗室来做皇帝。

那国家亡了该怎么办?

没有办法!

夺门:一场“无厘头”的政变,却带走了“扶大厦之将倾”的于谦

这次危机可以说是明朝开国以来所面临的最大危机。土木堡的战败葬送了明朝近三十万大军,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北方防务的空虚,也就是说在短时间内,瓦剌的骑兵可以在大明的北疆肆意驰骋;也就是说在短时间内,他们能够长驱直入,直袭明朝的首都“北京”。

2、壮烈:北京城楼上的奋战

瓦剌军来势汹汹,京城内人心惶惶,面对瓦剌军队的威胁,有一部分人想出一个最省事的办法:“逃吧,北京保不住了,我们迁都南京。”

这与三百二十三年前是何其相似: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十月,金军对北宋发起进攻,很快便打过了黄河。宋钦宗惊慌失措,不知该怎么办,而大臣们全无战意,纷纷主张投降。结果就是钦宗投降,微宗钦宗二帝与赵宋皇室数百人被俘,北宋灭亡。


夺门:一场“无厘头”的政变,却带走了“扶大厦之将倾”的于谦

如今的明朝是什么景象?

军队惨败、皇帝被俘、京城空虚、人心惶惶、逃跑的声音此起彼伏,一片亡国之象。

但大明最终没有沦落到和北宋一样的下场,因为和当年的北宋相比,此时的大明多了一个人,多了一声怒吼:

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发言者:兵部右侍郎于谦。于谦坚持抗战的思想得到了王直、胡瀅、陈循等朝廷重臣的支持,在他们的影响下,监国朱祁钰也同意抵抗。随后,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开始筹划部署京师防御。

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

于谦请郕王朱祁钰下令将北京、南京以及河南的“备操军”,山东与沿海的“备倭军”,各州府的“运粮军”调至北京守卫。大家可能看出来一个细节,就是这些部队都带着一个“备”字,而带着“备”的部队就相当于现在的预备役。

这位表明目前能够调动的兵力不是预备役就是后勤部队(运粮军),其中一支主力部队都没有,主力部队都到哪里去了?都埋在土木堡了

8月中旬,土木堡大败,消息传至京城,于谦临危受命;9月下旬,调动的各地兵马约二十万大军集结北京;10月上旬,也先挟持太上皇(朱祁镇)攻破紫荆关,长驱直入,逼近京师。(国不可一日无君,在群臣的建议下,朱祁钰登基为帝,朱祁镇顺理成为太上皇

夺门:一场“无厘头”的政变,却带走了“扶大厦之将倾”的于谦

面对瓦剌军队的威胁,于谦很快做出应对安排,他将集结的二十万将士分别布置于京城九门,九门各指派一名将领镇守,而于谦本人则镇守在压力最大的德胜门。然后于谦颁布了一条令人闻所未闻的军令:

临阵将领不顾部队先行退却的,斩将领。

军士不顾将领先退却的,后队斩前队。

这就是明朝著名的“军战连坐法”,此令一出,所有人都明白了此战有死无生,有胜无败。

京师保卫战的细节同样不过多述说,于谦亲上城楼督战极大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将士们抱着必死之心与瓦剌军展开决战,最后以明朝的胜利而告终。

1、兄弟间的爱恨情仇

前文介绍到明军在土木堡大败,御驾亲征的皇帝朱祁镇本人也被瓦剌军俘虏。

虽然皇帝生死未卜,但国不可一日无君,在于谦等大臣的建议与支持下,郕王朱祁钰即位,成为明帝国新的皇帝。

有了新皇,旧皇该怎么办?

在《纸牌屋》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权利是令人上瘾的毒药,大家都趋之若鹜,完全意识不到危险将近,甚至愿意牺牲一切,婚姻、事业、名声乃至生命。

没错,朱祁钰也中了这种毒,他现在掌握的是这个国家最高的权利,在尝到无上权利所带来的甜头后,朱祁钰不想再放弃了,他享受着权利所带来的快感,这种快感让他不再像从前那样善良,也让他抛却了和哥哥之间的亲情。

转眼间朱祁钰在位快一年了,朱祁镇被俘也一年了,而也先经历了北京一战的失败后,也不愿再与明朝作战,他想用手里的皇帝人质和明朝换些好处。

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

也先妥协了,可朱祁钰不乐意了。

王直等大臣向朱祁钰奏议迎回太上皇的事宜后,朱祁镇大怒:“当初我不想当皇帝,是你们非要让我当这个皇帝的!”(当时见推,实出卿等)。

这下就算是傻子也该明白朱祁钰的意思了,他是在担心朱祁镇的回归而导致的皇位归属问题,最后还是于谦打消了朱祁钰的顾虑:“天位已定,宁复有他。”

朱祁镇回来了,《明实录》记载了兄弟二人的相见,只有一句话:“帝迎见于东安门,驾入南宫。”史书上没有记载兄弟二人见面的详细情况,但我想朱祁镇应该很心寒吧,曾经的兄友弟恭在此刻化为云烟,等待朱祁镇的又是七年的囚禁生活。

2、一场“无厘头”的政变

无厘头,香港电影用语,意指“莫名其妙”。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朱祁钰病重,武将石亨、内侍曹吉祥伙同文臣徐有贞夜破南宫,迎回英宗复辟。

夺门:一场“无厘头”的政变,却带走了“扶大厦之将倾”的于谦

《明史》评价这次政变“在明代皇位之争中,最没有意义的就是夺门之变。”

这次政变是由大臣发动的,而历来发动政变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权利的争夺,这次政变亦是如此。

一个国家,两位皇帝,一位掌控着权力,一位曾经掌控过权力,而曾经掌控过权力的他虽然现在失去了权力,但他从未放弃过夺回他曾经拥有过的权利。

这样的变化就形成了一个“漏洞”、或者说“空子”,而石亨、徐有贞就是这个钻空子的人。

可能是八年的时间把朱祁镇给关糊涂了,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一件事情:“我本来就是皇帝,即使被幽禁南宫,我也是太上皇。”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朱祁钰已经病重,而前太子早亡,朱祁钰已无子嗣,所以说皇位自然会回到朱祁镇这一系,既然如此,又何须政变,又何须复辟。

一月二十日晚,石亨、徐有贞等人夜闯南宫,迎回太上皇朱祁镇。一月二十一日,朱祁镇主持被囚禁八年后的第一次早朝,在群臣诧异的目光下,英宗宣布复辟。一月二十二日,于谦以谋逆的罪名被处死。史载:“天下冤之。”

夺门:一场“无厘头”的政变,却带走了“扶大厦之将倾”的于谦

3、于谦之死

三十年前,有一个少年望着文天祥的画像久久不语,然后他提笔写下这两句话:徇国忘身,舍身取义;宁正而毙,不苟而全

这两句话成为这个少年奉行一生的承诺,并在三十年后,他践行了自己的承诺。在京师保卫一役中,于谦以文官之身指挥二十万残军抵御瓦剌军队;他不顾生死,亲上战场只为杀退敌兵,报效国家。

可笑的就是如此一位忠君爱国的人,最后却被以“谋逆”的罪名处死,而其中原因只是因为私仇,单方面的私仇。

在《纸牌屋》中还有一句话:政治意味着牺牲,当然是牺牲别人。

故事还得回到八年前那个早朝,于谦怒斥“

建议南迁者,该杀!”最终持主战意见的于谦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而建议南迁的徐珵不仅失去了皇帝(朱祁钰)的信任,每日还要遭受同僚鄙夷的目光。

这让徐珵感到痛苦,因为他的仕途在那一刻划下句号,他将这一切都归罪给于谦,他痛恨于谦。所以他改了名字,他改为了徐有贞,等待着复仇那一天的到来。

八年后,这个机会终于来了,徐有贞瞧准景泰帝病重的时机发动政变,成为了正统朝的第一功臣。(英宗复辟后改年号为正统)

改朝换代后迎来的是官场上的清洗,对于徐有贞来说,这是一次绝佳的排除异己的机会,他向英宗上报了一份罪臣名单,其中就有于谦。

而徐有贞没料到的是,朱祁镇只是笑了笑道:于谦是有功劳的(谦实有功),徐有贞愣住了,他没想到朱祁镇并非那么昏庸。但他还有一句话没讲出来,他心里明白,只要这句话讲出来,于谦必死无疑。

“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

不杀于谦,复辟师出无名。无耻,真的是太无耻了!这句话无耻的程度足以与秦桧的“莫须有”相比,同样是小人的一句话,同样带走了一位英雄。

结语:历史会证明一切,他的伟大不需要任何人证明,所谓德才兼备者,千古又有几人

历史会证明一切,历史当然会证明一切。

在朱祁镇后来的统治生涯中,曾被他视为肱骨的夺门功臣因为各种原因获罪;而他每当为一件事情难以处理而发愁时,他总能听见同一个声音:“要是于谦在就不会这样了。”这个时候的朱祁镇可能对当时的选择很后悔吧。

而于谦自然是伟大的,他从未忘记过曾经的誓言,就像他年少时写的那首石灰吟一样: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他的一生正如他写的这首诗一样,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而于谦不但才能过人,品德上也几乎无可挑剔,所谓德才兼备者,千古又有几人!

夺门:一场“无厘头”的政变,却带走了“扶大厦之将倾”的于谦

参考书籍、文献:

《明史》 《明实录》 《明朝那些事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