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文化的起源,》上篇。

素食文化在中國中起源很早,根據確切文獻記載可以追溯到梁武帝蕭洐講起,這位虔誠的佛教徒曾頒佈了《斷酒肉文》。在北緯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也已經提到了一些素菜的製作方法。到了唐代有了花樣素食。北宋都市中出現了市肆素食,有專營食素菜的店鋪。

《夢梁錄》中記載,汴京城內的素食多達上百種。尤其到了清代,素食終於形成宮廷素食、寺院素食和民間素食三大支系,如今也被人們簡稱為宮素、佛素和民素。清宮紫禁城中,御膳房專設“素局”,可製作200多種美味素菜。寺院菜則或稱佛菜、釋菜、福菜,僧廚則稱香積廚,已能配成品位甚高的全素席。寺院香積廚挖空了心思,可以用白白蘿蔔或茄子加發面等原料製成“豬肉”,可以用綠豆粉摻水仿製成“鴿蛋”,用吸蘿蔔加馬鈴薯仿製成“蟹粉”。民間素菜則在各地市肆菜製作,形式上更為隨意。而究竟遠裡面的口味有何不同,也只能完全憑想象猜測了。

中國的飲食文化,很大程度上就是“寫食文化”。這份對素菜的情有獨鍾,在文人墨客留存的篇章中也比比皆是。宋代陸游有詩云:“採擢歸來便堪煮,半釕銖鹽酪不須添。”清初李漁的《閒情偶寄》中言,"吾謂飲食之道,膾不如葷,葷不如素",又言"草衣木食,上古之風,人能諉疏遠肥膩,食蔬蕨而甘之,鼓唐虞之腹……"吃素至此已經到達了一種如沐春風的境界。而屈原的"朝飲木蘭之墜露,夕餐秋菊之落英",把吃素上升到一種高雅芳潔、遺世獨立的精神品質。民初的詞人呂碧微更遠赴巴黎參加歐洲素食主義大會,講解中國的素食文化和傳統,反響如潮。


基於素食,素味人生——。

《素食文化的起源,》上篇。


《素食文化的起源,》上篇。


《素食文化的起源,》上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