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辛苦苦生了六个儿女,到最后却被送进了养老院,是儿女不孝吗

最近几天,邻居家张爷爷被送入养老院的事情在小区内传了开来,这可引爆了小区内的养老话题,每到傍晚时分,广场上闲谈的大爷大妈们一堆一簇、七嘴八舌的,谈论的全是关于张爷爷去养老院的话题,有人表示赞同,也有人表示反对,还有人直接表达了极大的愤慨,说张爷爷家儿女不孝顺。原因也简单:就因为张爷爷一生生了六个子女。

张爷爷一共有四个女儿两个儿子,其中两个女儿不在身边,其他的两个女儿和两个儿子都在本市,老人本身有房子,有不错的退休金,后来老伴过世后,随着老人年龄越来越大,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又与儿女们离得远,儿女们不放心,就把老人接了过来。这些年来老人就一直在两个儿子家来回换着住,两个女儿每到周末也经常来看他,两个儿子家庭条件都不错,对待老人也都很好。他的大儿子与我们家是对门,张爷爷又与我爷爷关系特别好,只要他住在大儿子家的时候,两人就经常一起散步,一起晒太阳,有什么话也都跟爷爷说,除了偶尔听张爷爷抱怨在家里闷得慌、闲得慌,从来没听他说过儿女对他不好的话。这次去养老院,也是张爷爷主动提出来的,据说是听了另一个关系很好的老头的话才决定去养老院的。儿女们也觉得送老人去养老院自己面子上不好看,劝了好多次也没劝住,只好送他去了。不想这次进养老院的事,却引发了小区内老人们热烈的讨论。


辛辛苦苦生了六个儿女,到最后却被送进了养老院,是儿女不孝吗

生了六个儿女,最后却被送进了养老院,真的是儿女不考吗? 其实,老年人进养老院,真的不一定是儿女不孝。 1、去养老院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没必要上纲上线,上升到孝与不孝这个敏感的问题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比较关心的话题,特别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中国越来越多的家庭进入到了“四二一”式家庭结构,这种结构最大的特点是:两个年轻人需要赡养四个老人,同时需要抚养一个孩子,但随着近几年计划生育政策的放开,这种“四二一”式家庭结构开始变成“四二N”式,两个年轻人不光需要赡养四个老人,还需要抚养一个甚至几个子女,年轻一代肩上的担子也变得越来越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分担年轻人的压力,各种养老机构就应运而生了,养老院便是其中之一。

当然,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是中国特色的养老体系,它与西方国家的养老模式则完全不同。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把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家庭中的代际关系进行了比较,对老年人赡养问题和代际关系的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费孝通教授认为:

中国和西方国家在代际关系上权利和义务的分配是不同的。在西方是甲代抚育乙代,乙代抚育丙代,那是一代一代接力的模式,简称“接力模式”。在中国是甲代抚育乙代,乙代赡养甲代,乙代抚育丙代,丙代又赡养乙代,下一代对上一代要反哺的模式,简称“反哺模式”。而在我国当前的广大地区,传统“反哺”式代际关系存在的经济、文化条件已经开始逐步消失,但“接力”式代际关系所需的经济、文化条件尚未具备,这就导致我国老年人养老方式和养老制度处于一种“断裂”或“过渡”状态,“养老院”就是这种过渡状态下的产物。所以老年人的养老,选择养老院是一种新型趋势。


辛辛苦苦生了六个儿女,到最后却被送进了养老院,是儿女不孝吗


2、选择去养老院,能极大的满足老年人心理和情感的双重需求

现代医学表明,对老人而言,如果情感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会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容易产生孤独、忧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身体健康。所以在对待老人问题上,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满足他们的衣食住行上,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精神需求。换言之,老年人需要的是被尊重和存在感。

在衣食住行极大丰富的今天,作为老年人,他们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单纯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的人已经少之又少,大多数老年人在衣食无忧的今天,更注重心理和情感的满足。

在“家庭养老”模式下,好多子女在老人身上花费了不少的精力和财力,却未必能博得老人的欢心,这让他们困惑不已。其实,作为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身体上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比如视觉听觉嗅觉变得越来越弱,记忆力变得越来越差,思维变得越来越迟钝,情绪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人格也变得越来越敏感多疑固执,部分老年人甚至会出现偏执、孤僻和冷漠。这就让平常与他们共同生活的子女越来越摸不透他们的脾气,明明有时很正常的一句话,一个举动,会无缘无故的惹到老人生气,甚至惹恼老人。其实,这或许与他们的自我认知出现偏差有关。随着他们各项器官功能越来越退化,虽然他们嘴上不说,心里却默认自己已经老了,在社会上越来越不被承认,在家庭中也越来越不被重视,在人际交往上也越来越不被关注,久而久之,慢慢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对别人无用的人,越来越体现不出自己存在的价值,越来越没有了存在感,于是可能会通过恼怒、生气等情绪的宣泄来排解压抑在心里的负面情绪,并获得关注,更有甚者甚至将自己封闭起来,不让任何人靠近。这也是好多人觉得人老了就越来越难侍候的原因。甚至被叫做“老小孩”。有时我们还会发现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不管我们在一起说话或做事,明明与老人无关的话题,但老人们却频繁的插话,积极的表达意见,表现得参与感极强,给人一种努刷存在感的感觉,这也是他们排解孤寂的一种表现,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

一项调查发现,中国老年人的精神慰籍有以下几方面,其一是灵魂不灭的宗教信仰;其二是对于子孙的精神寄托;其三是统治权和管理权的把握。在家庭制度畸形发展的中国,第二条又尤为重要。所以大部分老年人会把精神慰藉放在子孙身上,然而子孙们却有各自的事情要做,又要为了生活劳苦奔波,也不能经常抽出足够的时间陪着老人聊聊天说说话,有时难免忽略老人的心理需求,从而导致老人感到被无视,没有存在感,从而产生诸如孤独、寂寞、无耐等负面情绪,厉害的甚至会影响身体健康。而选择去养老院,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老人们的社交需求,差不多年龄,差不多背景的老人们在一起,反而有了共同的话题,共同的兴趣爱好,如果能在养老院找到三两知己,可以互诉衷肠,也有了可以随时陪自己说话的人,不象在家里想跟孩子们说说话还得趁着儿孙们不忙的时候,所以老人的内心需求会得到极大的满足,共同的爱好兴趣让他们很快融入到一个新的大家庭中,象找到了组织一样,因为有了广泛的社交,有了全新的朋友,有了更多的爱好兴趣,有了可以倾诉的对象,他们也就走出了自我封闭,使情绪得到慰藉和疏导,焕发更加年轻的心态。

所以去养老院,并不是儿女不孝不得已而为之,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回归社会,参与集体,并在社会活动中找到自我的存在感与价值感,从而得到心理和情感的满足。


辛辛苦苦生了六个儿女,到最后却被送进了养老院,是儿女不孝吗


3、中国的社会学家们也认为:中国的养老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会出现“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长期并存的现象。

我国许多社会学、经济学学者在研究中国传统家庭关系和家庭职能的同时,都曾极力肯定家庭养老存在的合理性,并力图使这一形式得以永久的维持和保留,但这种形式能否永久地在我国维持和保留呢?恐怕不像人们期望的那样。实事求是地讲,我国的家庭结构、家庭职能、家庭关系不可能永久不发生变化,家庭养老逐渐弱化,社会养老功能逐渐加强的社会发展趋势无法逆转。在未来我国的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供养的方式无论从经济方面,还是从日常照顾方面,传统的、分散的以家庭中子女为主要承担者的养老,逐渐会被现代的、统一的、以社会力量为主的养老方式所替代。所以老年人的养老,在目前的国情下,选择去养老院这种养老模式也是值得肯定的。

所以,对于老年人,我们一定要注重他们的心理需求,尽量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他们的自主权,协助老人制定人生目标,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话动,不要过多的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老人身上,尽最大努力满足老年人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不管通过哪种养老方式,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幸福的度过自己的晚年!


辛辛苦苦生了六个儿女,到最后却被送进了养老院,是儿女不孝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