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出身顯赫,千古賢宦

想到宦官,大家腦海裡大都是魏忠賢那樣的奸臣,或者油嘴滑舌的,深得皇上喜愛的形象。確實,電視劇中的宦官大都是這種形象。你可曾知道,有些宦官也是多才多藝的,也頗有政治才能。

《感巫州薺菜》:“兩京作斤賣, 五溪無人採。夷夏雖有殊, 氣味終不改“。

這是唐朝時期的一首詩歌,也正是唐朝宦官高力士所作。這首詩表達了他被貶官之後仍舊忠心耿耿的心情,箇中才情寓言紙上。他不如我們印象中那刻板的宦官形象,而是一個有抱負、有才能的有志之士。

高力士:出身顯赫,千古賢宦

高力士家族背景

高力士原名馮元一,是唐朝潘州人。他的曾祖曾是唐初的高州等十八州總管,爺爺馮智玳、父親馮君衡也是在當時名極一時的人物,可以說這一家族在嶺南一帶屬於名門望族。但他們並不是嶺南本地人,而是在河西那邊所遷移過來的。

在公元436年,也就是北魏太延二年時期,北燕國君因國家被北魏所滅,舉家逃亡到高麗。他兒子馮業就率領三百個人去投奔劉宋,但不幸的是途中風浪過大,不得已在中途留下,定居於今日所稱的廣東新會。

劉宋對這個馮業也頗為重用,任命他為羅州刺史,並將他封號,為懷化侯,就在新會這個地方落腳。馮業從南北朝開始,經到隋朝、唐初,一直是豪門望族。但好景不長,在公元694年時,有人上奏說嶺南人有謀逆的傾向,雖然是誣陷之詞,但古代君王對這類有謀反嫌疑的人一向是“寧殺一千”的態度,當時高力士的父親就因此受到牽連,家族被抄

有一個幸運就是,雖然被閹,但當時十歲的馮元一因此免於一死,並被送到宮中服侍宮中人士

。當時正值武則天當世,這皇帝對馮元一的機靈甚為滿意,但無奈其性格過於執拗。果然後來就犯了過錯,被貶出宮。

宦官高延福見此人是個可造之材,便將他收入府中,定為養子,併為他改名為高力士。這高延福本就是武三思門下的一員,所以高力士小時候經常在三思家出入。臉熟之後,武則天就又注意起這個人來,在一年之後,就將高力士重新召見入宮了。

成年後,高力士也看透看人情世故,人也開始變得圓滑起來,因其辦事謹慎、聰明伶俐,很快官至宮闈丞。公元708年,當時還是藩王的玄宗意圖拉幫結派,圖謀王位。當時的朝局為韋后專政,高力士在權衡之下卻選擇了後起之輩李隆基,為他出謀劃策,併成為李隆基一派的中心人物

高力士:出身顯赫,千古賢宦

高力士雖然是個閹人,但他卻有獨到的政治眼光,頗有大將之風。他的成功,絕不是老油嘴滑舌就能達成的。根據記載,高力士“善於騎射,一發而中,三軍心服”,可謂權傾朝野,無人不服。

唐玄宗就位前曾發生兩次宮廷政變,都與高力士有重要聯繫

第一次政變是景龍四年時,韋后、安樂公主以及各個支持武氏的一眾人等被李隆基所誅殺,並將唐睿宗成功送上了皇位。李隆基因此舉也成功成為皇太子。高力士在這個過程中全程都能參與謀劃,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他也被提升為朝散大夫、內給事,成為太子身邊的一位心腹。

第二次政變是發生在太極元年,此次政變為誅殺太平公主。高力士在這項事件中擔任內給侍,正是這個身份給了他便利,並起著關鍵作用。後來唐玄宗因為高力士在政變中有大功,因此提升高力士為右監門將軍、知內侍省事。

高力士:出身顯赫,千古賢宦

上可管事,下可調節君臣矛盾

當時他的權力可以管制宮廷禁衛,又可掌管內廷事務,還肩負傳達皇帝命令的重任。皇帝和朝廷眾人都覺得他“傳王言而有度”,辦事利索,且有分寸。另外,在皇帝與群臣之間,他還起到了一個橋樑的作用。

例如在姚崇初當宰相來面聖時,唐玄宗可能是因為精神不夠集中,對姚崇的話沒怎麼理會,姚崇一見這情景以為皇帝不喜歡自己,惶恐不安,後自覺而去。這一過程高力士全部看在眼裡,他深知這二人必定有誤會。於是向玄宗進言道: “皇上您剛上位,這宰相進殿敘事,您應當面言可否,姚崇來進言,您不置可否實乃不可取,或會引起宰臣恐慌。”另外,又向姚崇解釋皇帝心不在焉的原因,從此君臣之間再無疑慮。

在這些事上,高力士總是能為皇帝想得全面、周到,而不至犯錯。對這種能力,玄宗也甚為喜歡,很是賞識,並言“力士當上, 我寢則穩。”可見高力士對玄宗來說有多重要。

高力士:出身顯赫,千古賢宦

知可言與不可言,忠心耿耿,千古賢宦

高力士的職位用現在做比喻,那就是皇帝的貼身秘書。確實,玄宗很是信任高力士,朝中大小事都會與之商榷,並將小事全權交由他打理。這並不是說高力士就掌握了大部分的權力,主要權力還是在皇帝手上的,他不過是個助手罷了。

他能留在皇帝身邊那麼久,不是沒有原因的,主要還是因為他很會看眼色行事,並揣度皇帝心意。

太子李瑛被廢后,朝廷急需新的太子鞏固朝綱。當時的宰相李林甫因為之前受過武惠妃的幫助,正巧惠妃受寵,於是順水推舟勸諫皇帝將惠妃的兒子李瑁立為太子。

但他卻犯了個大忌。皇帝尚來不喜後宮與群臣勾結,他知道惠妃與李林甫關係匪淺,自然就不會立惠妃之子為太子。

高力士見此場景,便進言說,立太子應長幼有序,應立忠王李亨為太子。這就正好對上皇帝胃口,果不其然,很快,李亨便成為了當朝太子。但李林甫卻很不滿意這個結果,於是處處想法子刁難新太子,意欲拉他下位。高力士深明帝心,於是多番維護李亨,一方面皇帝也是站在自己這邊,另一方面也保全了太子。

後來玄宗想要撒手政事,交於李林甫管理。但其實心中也不是想真的全然不管,於是就問高力士怎麼看。高力士進言說“天子巡守,古之制也,且天下大柄,不可假人,彼威勢既成,誰感複議之者。”

意思是說天子的權力怎麼能隨隨便便給別人呢,玄宗心裡雖是開心的,但卻怒斥高力士。

高力士自然是要給個臺階給皇帝下,連忙說:臣狂疾,發妄言, 罪當死。一句話就將皇帝怒火熄滅,又給足了皇帝面子。

安史之亂之後,唐玄宗倉皇出逃,後來又發生了馬嵬驛兵變,按歷史來說,這其中的主謀很可能就是當時的太子李亨,作為擁護太子的能將高力士應該也有參與其中。當時軍人將楊國忠一派殺光,找到了政變的負責人,並想要殺掉楊貴妃。皇帝原先是不肯捨棄美人的。但高力士及時勸諫: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 豈敢自安?

高力士:出身顯赫,千古賢宦

唐玄宗深思之下還是聽從了高力士的建議。在這次政變中,高力士的角色是權衡太子與皇帝利益的人。在太子那邊,他推上一把,又在皇帝這邊露上一腳。可謂是高明至極。

直到後來,太子即位,玄宗時代已成過去,高力士也不再是朝廷重臣。他們二人,一直都是相互扶持的,而高力士及時實在玄宗遇難時刻,也沒有想要逃跑的心思,忠心耿耿到最後退出這個時代。

後玄宗駕崩,高力士在遇赦還京的途中聞此噩耗,竟也悲痛萬分,最後嘔血而卒。可見主僕情深。

結語

高力士的一生,是輝煌的,也是悲慘的。被閹的命運可悲,但後來受到皇帝重用並得以施展抱負,也算是了了一些遺憾。千古賢宦,當屬高力士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