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為相公正之人,為何會參與"科場舞弊案"?


歷史上兩位君王,一位宰相的肯定,卻在北宋開寶六年(973年)參與了聞名朝野以及後世為之矚目的"科場舞弊案"。這個人就是李昉。

李昉(925年-996年 ),字明遠,(《直齋書錄解題》作明叔 ),深州饒陽(今河北饒陽縣)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名相、文學家。

一位為相公正之人,為何會參與

兩帝一相稱讚

後周顯德二年(955年),李昉隨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擔任記室。一次後周世祖柴榮在批閱奏章後看了他寫的《相國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歡李昉的詩,稱讚他說:"吾久知有此人矣。"李昉因病請求先回朝,李谷看著他說:"子他日官祿當如我。"後來李昉在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拜相。

柴榮早已對李昉的文章盛名有所瞭解,而當時的宰相李谷也是對其刮目相看,在後周時期因此也算平步驚雲。

在宋太宗時期,李昉拜相與盧多遜兩人走的比較近。在盧多遜謀反案後,李昉向宋太宗趙光義求情,宋太宗向李昉說道:"多遜居常毀卿一錢不直"。李昉對此答道我相信我的老夥計。從此宋太宗對他刮目相看,更加重用。

從兩帝一相對李昉的認可,不難知道李昉此人人品是沒有問題的,為何會在宋太祖趙匡胤時期,主持科舉發生了"科場舞弊案"呢?

一位為相公正之人,為何會參與

李昉的性格導致後周亡宋立不被待見

"黃袍加身"後的趙匡胤搖身一變成為大宋王朝的開國之君,在帶領軍隊進入京城後,宋太祖為了安撫天下臣民,使用的依然是後周舊臣,身為顧命大臣的範質和王溥等人已知事情無法改變,再加上已經看光了"流水的帝王,鐵打的臣民",只好認命。率領百官叩見新帝,可是已經身為翰林的李昉偏偏不來朝拜,而且跟你對著幹,讓騎馬來,卻買頭驢慢悠悠的來。後來詔他進京,也裝病,足足走了三個月抵達京城。作為帝王的趙匡胤估計脾氣再好,也不會待見這位"無聲頂撞"的大臣。

沒有直接頂撞宋太祖,宋太祖也不好直接將後周時期的李昉直接解決了,只能貶官。不過在宋史很少關於李昉這位在趙匡胤篡權後為帝時期關於李昉的記載,就連"科場舞弊案"在宋史上也是寥寥幾筆。在《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開寶四年(971年)還只有"中書舍人"的頭銜,次年才恢復後周時期翰林職位。這12年中雖然因為期間母喪,回去守喪,更多時期被貶,不被重用,在恢復翰林後,第三年參與主持科舉就發生了"科場舞弊案"。

一位為相公正之人,為何會參與

李昉成為"殿試"的犧牲

宋朝剛建立時期,宋太祖已經對權力控制慾非常強,宰相在五代十國與皇帝議事時同站同坐都可以,非常受尊敬,而宋太祖與範質等人議事時,宋太祖居高臨下,眾人下跪或者在下面站著。宰相地位直線下滑,從此宰相之位性質大變。這次的"科場舞弊案"也是為了皇權更加控制朝臣。

一位為相公正之人,為何會參與

科舉考試源於隋朝,經唐朝演變,先前的選拔更是隻有豪門士族才能參加,如今因"科場舞弊案"的出現,宋太祖可以插手官員的選拔,雖然最後一道,卻是最重要一道。

科舉的利讓國家選擇更多的賢能之人,也讓寒門苦讀的學子有了出頭機會,可也導致了監考官們培養門生故吏的機會,形成了一個極大的利益集團。這樣的利益集團在歷史上最有名屬於明代的"文官集團",形成了"相宜"和"年宜"等等報團取暖的"文官集團"。而因為殿試的出現,皇帝能夠更加憑藉自己的喜好選擇狀元等,這就是所謂的"天子門生"。

一位為相公正之人,為何會參與

為何說李昉成為"殿試"的"犧牲品"。因為在《宋史.李昉傳》也是含糊其次的概括,沒有什麼言語記載。記載主持這次科舉考試,錄取考生出了差池,被貶。簡簡單單的概括,似乎正史有意避開。這件事較為詳細的是宋太祖"發現"四十多個考生有兩個考生落選有問題,恰巧此時有個徐士廉的考生敲響了"登聞鼓",對此宋太祖親自考察錄取的考生,其中有進士武濟川不合格,還有一人通過三傳考核的人也不合格,恰巧都是李昉同鄉,認為李昉徇私舞弊,降為"太常寺卿"。

一位為相公正之人,為何會參與

結語:

按理說發生這樣的事情,朝廷應該動怒,皇帝也應該對此憤怒,朝野上下應該對此口誅筆伐,為何李昉還能再宋太宗時期任職宰相,並且發生"科場舞弊案"也僅僅是降職,沒有其他懲罰,正史也沒有過多的記載。這是非常讓人疑惑的。

大量文獻佐證李昉此人公正手法、整治的人。宋太宗評價"李昉事朕,兩入中書,未嘗有傷人害物之事,宜其所享如此,可謂善人君子矣"。

想必大家已經知道宋太祖為了加強皇權可能……

參考資料:《宋史》,《後山談叢》,《續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