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離我們很遙遠?不,它觸手可及。你使用過刷臉支付,這是賦能新零售的人工智能;你通過雲視頻求職,這也是人工智能閃耀的智慧火花;疫情之下,智能口罩機、機場巡視機器人、物流配送機器人等大顯身手;不經意間,人工智能的觸角已經滲透到人們的生產生活中。
如今,在中國人工智能邁向2.0的關鍵期,相關領域的人才缺口凸顯,人才困局亟待破解。這一朝陽產業應如何納入高等教育體系,培養出兼備研發能力與實踐經驗的人才,精準對接產業升級需求?青島企業和高校進行了技術攻關、人才培養、產業落地的初步探索。
人工智能課程走進小學課堂
1 先進製造業遇到人工智能
青島,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方興未艾。
目前全市人工智能骨幹企業近百家,海爾集團、海信集團、東軟載波等企業均有人工智能相關佈局,商湯科技、科大訊飛等人工智能“獨角獸”企業加快來青聚集合作發展。2019年,青島市結合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發起“高端製造業+人工智能”攻勢,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逐漸進入加速上升期。2020年伊始,在“新基建”競賽中,青島再度發力“起跑”。
海爾集團發展人工智能超前佈局。“青島海爾工業智能研究院成立於2016年4月,是國內第一家互聯網型工業智能研究院,”海爾智研院執行院長張維傑表示,為構建全球工業智能領域一流資源共創共贏生態系統,輸出中國智能製造落地技術,為大中小企業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大規模定製整體解決方案。據瞭解,該研究院研發的“智能+5G大規模定製驗證測試平臺”應用於工業領域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測試驗證,實現人工智能與工業互聯網場景融合,減少新技術與製造技術融合的試錯成本。機器視覺“將單機系統分解為分佈檢測系統,可多個工位遠距離共享計算單元,企業安裝調試從繁瑣電氣佈線到無線連接,降低日常維護投入和物理損耗。如當前機械手抓取,一方面在佈線距離上有限制,需要使用特殊網線,長時間隨動運轉後易磨損,更換1次至少需要停機時間3小時,而5G部署,從視覺部署應用而言,可降低前期投入和運維成本。同時,在工業園區可遠程輕鬆訪問車間產線數據、設備運維狀況、原材料品質、產品良品率等。”張維傑介紹說。
為適應產業發展需求,製造業領域出現了大量人工智能驅動的新崗位。人社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在2019年發佈了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物聯網工程技術人員、大數據工程技術人員、雲計算工程技術人員、數字化管理師、建築信息模型技術員、無人機駕駛員、物聯網安裝調試員、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等13個新職業,其中既有產業結構升級催生的高端專業技術類新職業,也包含科技提升引發的傳統職業變遷。
2 百萬量級的人才缺口
新產業競爭歸根到底是新職業的人才競爭。
然而,人才短缺是掣肘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短板之一。
放眼全球。波士頓諮詢公司(BCG)於2019年發佈的《中國互聯網經濟白皮書2.0》表明:中國約63%的企業認為在接受AI技術上的挑戰主要為吸引和培養AI領域人才。中國AI人才數量少,總數為5萬左右,僅為美國的1/17。
關注全國。據高盛《全球人工智能產業分佈》統計,中國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過500萬人。我國高影響力學者主要集中在京津冀、東部、南部沿海地區及港臺地區,中西部地區人才分佈較少。
聚焦青島。億歐智庫數據顯示,青島入圍“2018中國人工智能發展城市20強”,列第17位,青島人工智能在國內處於第二梯隊靠後或第三梯隊前端的位置。算力智庫研究院發佈的調查發現,2017~2018年,中國人工智能專利的發明申請數和授權數共計26404件,其中青島申請數有296件,位於全國34個主要城市的第19位,而位列全國前三名的北京、深圳、上海的專利申請數分別為4668、2313、1733件。
青島濱海學院曾對人工智能專業畢業生需求情況進行了調研。根據《青島市高技術產業“一業一策”行動計劃(2017-2021)》,到2021年,要把青島打造成國內具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地,預計人工智能產業年均增速高達97%。但青島的人工智能高等教育人才存在很大缺口,此前只有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山東科技大學從2018年陸續申報開設了人工智能、智能科學與技術等相關專業。至於人工智能領域的院士、長江學者更是嚴重匱乏,省部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等科研平臺都屈指可數。
“青島科技大學已經與海爾、海信等多家研究院、研發公司聯合,在後臺解決一線存在的問題。”青島科技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長劉國柱認為,人工智能專業人才的市場需求是螺旋式的,需求會越來越多。人工智能學科建設強調“融合發展”,人才培養模式強調“複合培養”。
3 探尋人才需求的背後
在人工智能行業,“30萬太少、100萬不多”的薪資評價,說明了行業對人工智能人才的渴求。
發展人工智能高端技術,青島缺乏人才,更缺少培養一流人工智能人才的機構。此外,由於現有青島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其他城市人才待遇更高等原因,也導致不少人才外流。
作為青島市高創中心孵化成功的海歸創業企業,青島海通機器人系統有限公司聚集了來自伯克利、清華、哈工大等名校的機器人技術和智能物流技術團隊,成功開發了國際領先的無軌跡導航物流機器人系列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公司每年都要招聘10名以上人工智能人才,但是本地高校很難找到合適的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青島海通機器人系統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高健告訴記者,他們也曾經去北上廣等高校挖人,可是因產業氛圍和待遇等原因,這些高校生傾向於選擇一線城市。“在北京,一名人工智能人才能夠拿到年薪200萬元,而在青島可能只有年薪50萬元。”高健表示,他們只能去西安、重慶、武漢、濟南等二線城市尋求人才,抑或打出“家鄉牌”吸引一線城市的山東畢業生回青發展;公司與清華大學合作建立機器人智能物流實驗室,藉助外腦開展項目合作。
“我們是成立3年的初創公司,希望招聘研究生以上的人工智能人才,本科生已經不能滿足業務發展需求。”青島機目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劍峰告訴記者,公司目前立足於教育類機器人的設計、研發,開發了樹莓派智能小車、工業級桌面機械臂等系列機器人教學設備。為了進一步吸引人才,公司與高校建立共建實訓室,參加人社部門招聘會網羅人才。“我的大學同學畢業後大部分留在北京發展,其他的會選擇上海、深圳、成都、武漢等城市。”王劍峰認為,青島的產業環境、行業內需求信息少、福利待遇等均是難以吸引該專業人才的原因。
2019年,智聯招聘發佈的青島市白領人才供給報告值得深思:計算機軟件和互聯網/電子商務是青島市求職十大高薪行業,人才需求居高不下。但計算機軟件平均月薪在8000~9000元左右,相比北京的12000元、上海的12000元以上、杭州10000元、廣州9922元、寧波的9500元,薪酬水平較低。
商湯科技青島AI師資培訓
1 “獨角獸”搭建基礎教育平臺
人才供需存缺口,教育和培訓亟待加強。
為了克服產業智能化的關鍵挑戰,中國湧現了諸多AI平臺模式,在開源智能算法、整合算力資源、共享多維數據、助力人才培養、賦能商業落地等多方發力。百度構建的飛槳平臺培訓體系,通過多渠道立體化的培訓機制提升行業的整體人才儲備。商湯科技在青島佈局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重點打造100所實驗校縱深發展,推動“人工智能+教育”應用場景的建設與人工智能基礎課程的推廣與普及,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陸續開展人工智能學生競賽、全國人工智能教育峰會等活動。
“人工智能高准入的技術門檻,決定了AI人才需要較長週期的培養,所以當人工智能產業迎來爆發的同時,造成了大量的人才缺口。如果要儘快補齊人工智能人才短板,必須先培養一批人工智能教師,特別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中小學教師,人工智能培養要從源頭抓起。”商湯科技教育事業部總經理戴娟告訴記者,人工智能基礎教育是一個長期戰略,師資團隊的培養和建設尤為重要,需要培養一批人工智能的種子教師,在他們帶領下,逐步提升我國教師總體的人工智能素養,從而改善中學教師開展人工智能教育教學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為了加快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商湯科技在企業層面打造產學研一體化平臺,創新內部鼓勵機制,通過“導師制度”“實習生制度”吸引技術型人才,通過行業優勢培養應用型人才;在學校層面,大力推動人工智能基礎教育普及,包括髮佈教材和培養師資力量等。目前商湯科技幫助教育體系開展教師培訓與認證,已培訓超過2000所學校的3000多名一線教師。青島商湯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在2019年3月~8月培訓了青島300餘名骨幹教師,並接待河北、福建、濟南、晉中、孝義、成都、鄭州等301所學校的546名骨幹教師到青培訓。
2 高校人工智能專業積澱已久
前不久,教育部發布了《2019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復旦大學等180所高校新增人工智能專業。其中青島科技大學、青島濱海學院、青島恆星科技學院和黃海學院4所駐青高校名列其中。
實際上,2019年全國各大高校開始在本科階段開設人工智能專業。一年的時間,本科開設人工智能專業的高校數量就從35所增加到214所,增長了6倍多,人工智能專業也從二級學科晉升為一級學科。青島市申報人工智能專業的高校在人工智能領域也已有多年的積澱。青島科技大學多年前就開展了涉及智能化工、智慧海洋、智慧醫療、海洋、物業、智能家居等與人工智能相關的科研項目。
“學校是2019年正式申報人工智能專業,但在前期已經有了較長時間準備。”青島濱海學院招生辦主任曲春江告訴記者,學校原有本科專業早已開設了大數據或人工智能方向的課程,並形成了一套較成熟且具有自身特點的課程體系,同時圍繞軟件開發、圖像處理、機器學習、生物信息技術、醫學影像技術、醫學檢驗技術、精準醫療技術、老年特色護理、智能製造等智能學科方向建立了一批多學科交叉的優秀教學科研團隊。
3 高校人才培養側重工程應用
青島科技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長劉國柱認為,人工智能專業屬於複合型專業。人工智能其實已經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港口碼頭、交通、物流公共場所都有人工智能的存在。作為本科階段的人才培養需要結合某一個領域、行業或者一種應用,培養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工程應用型的人才。
同樣,青島濱海學院將人才培養的方向定位在培養學生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變化適應力、跨專業與跨領域溝通能力,讓學生創新與應用能力兼具,更好地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目前,青島濱海學院對人工智能專業未來幾年的規劃已經有了明確的方向和思想:將以計算機視覺方向培養為切入點,以圖像識別和處理技術為專業核心能力,以服務智慧醫療和智能製造產業為導向,重點包括利用人工智能的計算機視覺和圖像識別技術,對影像數據(影像片)進行識別並獲取結構化數據,提高工作效率;基於深度學習和精準定向研究,通過大量預處理後數據訓練神經網絡模型,大幅提高醫療診斷的準確率;利用基於深度學習和定向研究的解決方案代替人工特徵提取,從事複雜質量(缺陷)檢測,在環境頻繁變化條件下檢測出更微小、更復雜的產品缺陷,提升檢測效率。
校企融合培養模式是青島濱海學院成熟的人才培養模式。學校有多家自建企業,用於校企融合培養人才。據瞭解,學校2016年投建,青島市建設標準最高的精準醫學與保健研究中心已投入運行三年多,校企融合育人效果良好。而總投資28.6億元人民幣、佔地226畝、擁有2400張床位的三甲標準青島軍民融合醫院(青島濱海學院附屬醫院)馬上開診,將為“人工智能+醫療”交叉專業的人才實習、實踐、實訓提供更為得天獨厚的廣闊天地。學校還與校外多家大數據、人工智能企業簽訂實習實訓合作協議。
青島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人社局黨組書記、局長鬍義瑛近日透露,圍繞發展“新基建”產業,青島市將把“新基建”人才納入重點人才招引計劃,加強“新基建”產業人才引進和培養的力度,編制發佈相關產業緊缺急需人才目錄,精準對接國內外重點高校,有針對性做好“新基建”人才的引進培養;同時結合編制青島市“十四五”人才規劃,統籌考慮“新基建”人才的規劃發展。
青島人工智能發展,未來可期。
閱讀更多 青島新聞網財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