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產業園區人最焦慮的七件事

疫情漸漸散去,但產業園區人的心態普遍是焦慮。


生產活動停滯一個月後,企業面臨業務停滯、資金週轉難、供應鏈斷裂等諸多風險,對園區而言,無疑是一次重大考驗。




一、本就疲軟的經濟雪上加霜,園區招商更TM難了


2019年,全國經濟繼續下行,「倒閉」、「裁員」、「暴雷」等關鍵詞頻現報端,企業主紛紛勒緊褲腰帶,無論是擴產還是選址,都比往年謹慎了許多,招商壓力持續加大,很多園區過了一整年的苦日子。


雖然日子苦,但總還有個盼頭。眾所周知,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規劃的謀篇佈局之年,按照歷史經驗,一兩年內,整體投資強度會增加,市場也會活躍起來,同樣的機會也就更多,一些園區早就在厲兵秣馬,把希望寄託在了2020年。


然而、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原有的經濟節奏。至少在近半年內,企業的首要目標是活下去,「謹慎」將成為大部分企業的關鍵詞。原先有投資新建/擴產意願的企業會重新考量自己的資金鍊,謹慎評估投資風險;有選址意向的很可能會暫緩,待大環境穩定後再做決策;本來有創新意願的,也會捂緊錢包,守住現有業務,待時機成熟,再緩圖突破。


園區的招商壓力,相比2019年,恐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這種情況下,園區在線給出的建議是:


1、從「外部招商」轉為「內外並舉」,受疫情影響,許多行業供應鏈會發生重構,短時間內無法恢復生產力的供應商會被移除,也會有新的供應商加入。

以園區龍頭企業為源頭,吸引其上/下游的新加入者,或許是園區今年招商引資的一大方向


2、從「粗狂經營」轉為「精耕細作」,園區與企業互為唇齒,單純招租的園區,此時只能眼看企業自生自滅;具備運營服務能力,才能與企業擰成一股繩,共克時艱。


3、從「本地招商」轉為「大數據招商」,一場疫情讓增量的獲取變得困難,傳統的「人脈招商」、「本地招商」一時無法推進,擁有招商數據庫的園區已經開始享受紅利



二、行業的變化,我越來越看不懂了


馬化騰曾表示:「我最大的擔憂,就是越來越看不懂年輕人的喜好」。


如今,園區人也有這樣的焦慮,行業洗牌之快,讓我們措手不及


目前園區主力多為70、80後,面對突然爆火的「線上辦公」,習慣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園區人更焦慮了:員工在家辦公,他們會不會偷懶?社區不讓他們出門,線上怎麼招好商?開語音會議,我說的點,他們是不是用筆記下來了?


電商,在許多城市還處於起步階段,面對「網紅帶貨」、面對「李佳琦」、面對「薇婭」,園區人更焦慮了:一臺電腦就能帶貨,剛剛交付的電商園租給誰?政府昨天還說鼓勵企業上某寶,今天怎麼就請個網紅來站臺?我說要發展網紅產業,政府能不能理解我?會不會以為我在搞黃色?


中國在這次「抗疫」的戰鬥中,表現出了非凡的科技力量,比如用天網和手機信號數據追蹤密切接觸者;用智能機器人進行疫情防控排查;用人臉識別測溫....園區人更焦慮了:一個企業表面看似好像牢不可破,其實都有大的危機,產品和用戶需求變化之快,對研發技術能力的依賴之深,企業稍微把握不住趨勢,就很危險。


對於這種慢性「焦慮病」,園區人需要用新知識不斷更新自己



三、現金流吃緊,要不要斷臂求生?


輕資產的運營公司相對好一些;拿地開發的,現金流壓力就很大了,數十億計的高壓負債和一季度面臨的巨大的還款壓力,就像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掛在了園區人的頭頂上。


疫情的影響還會持續一段時間,線上賣房/招商只是一個推廣渠道,並不能完全解決簽約和付款問題,因此園區在現金流上會進一步承壓,而各項應付賬款,員工工資和福利並不會停止發生,園區人,尤其是搞開發的園區人開始焦慮,是否到了斷臂求生的時刻了?


在筆者看來,雖然形勢艱難,但還沒到破釜沉舟的地步


可以預見的是,在目前地方財政嚴重依賴土地出讓收入的情況下,地方政府,特別是中小城市的政府,會進一步在土地財政收入上下功夫,供地的力度會加大,政策會放鬆,捱過幾個月,後面翻盤機會還是不少的


作為園區,現在要做幾個事情,一是「穩資金」

,通過降價或者促銷行為改善現金流局面,或者通過引入合作抱團取暖;二是「控成本」,減少一切不必要的支出,開源節流;三是「優架構」,把重心放在主業上,砍掉經濟效率低的分支;四是「活融資」,現階段金融機構資金較充沛,要把握好這一輪融資機會。



四、企業生死未卜,怎麼幫助他們活下去?


疫情之下,企業遭遇諸多困難。儘管多地政府出臺扶持政策,幫助中小企業恢復生產,但擺在眼前的現金流、市場渠道等危機仍使不少企業命懸一線。


最近,正和島的數據調研顯示:

有超過60%的企業預估上半年業績同比下滑超30%,小微企業業績下滑嚴重


企業型則園區興,園區人很焦慮,不知道怎樣才能保住企業


我們認為,當下,園區可以做三個點:


1、完善公共服務平臺,一是金融服務平臺、二是企業諮詢服務平臺、三是政策申報平臺、四是人才服務、人才招聘平臺。


2、趕緊落實幫扶政策,不要求園區自掏腰包,但至少國家給的政策要落實到位,國家給園區補貼,園區也要給企業減免租金;當地的政策,園區要去解讀,要去分享給企業,指導他們拿到錢。


3、做好企業復工保障,和主管部門協調,儘快幫企業拿到復工證明,併為企業協調防疫保障物資;後勤食堂、便利店等儘快開放,解決員工吃飯問題;制定完善的疫情防控方案,保障企業安全辦公。


4、加強企業溝通,與企業加強聯絡,指導、關心、幫助企業解決疫情防控和開復工中碰到的實際問題,盡心解除企業和員工的後顧之憂。



五、「活得好」是一方面,怎麼能「活得久」?


疫情期間,園區人意識到一個問題:


活得好很重要,但活得久更重要


近幾年,關於該不該報考公務員的討論從未停止。疫情期間,當企業員工無法按時拿到薪水、甚至面臨被降薪、被裁員,上有年邁的父母,下有嗷嗷待哺的兒女、還有房貸、車貸...在許多普通人眼中,這個問題似乎已經有了答案。


舉這個例子不一定恰當,只是想說,大多數情況下,活得久遠比曇花一現的風光來得更重要。


隨著攪局者不斷加入,抱著「短跑思維」的園區不在少數,但園區招商不是賣快消品,講個情面就買一個;靠搞兩次推介會,幾個活動就要「撈金」的想法,是非常不現實的,這樣的園區也不可能長久。在園區行業,招商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留商」、「安商」和「富商」



六、2020年,哪些行業能火?


機遇都是被倒逼出來的,疫情過後,哪些行業能火?


我們認為,有幾個行業機會:


1、線上行為替代


如果說此前線下線上還能分庭抗禮,疫情過後,線上已經完成了對線下的全方位圍剿。


疫情期間,不能出門買菜,於是大家習慣了線上購菜,叮咚買菜、盒馬鮮生等生鮮電商,業務量呈爆發式增長,包括許多大型商超,也都推出了線上購物、上門配送服務;


我們無法在線下聚會,線上短視頻、網紅直播、線上教育等成為了新的獲利者;


我們不能到公司上班,視頻會議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方式,更有效率、而且更安全;


我們不能出門問診,丁香醫生、微醫、阿里健康等平臺迅速爆發,讓無數消費者體驗到了互聯網醫療的便利;


以上,都是疫情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變化。


2、大健康產業集中爆發


此次疫情中,大健康領域無疑是聯繫最緊密,最受關注的產業。通過疫情,民眾更加認識到健康的重要性,提高對健康的風險意識,預防前置,這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全民健康教育,可以預見,通過疫情檢驗,

大健康產業已現拐點,將出現新的商業態勢和增長勢頭


3、現代化治理體系升級


疫情倒逼行政管理體制的升級,具體體現為智慧城市、交通管理、醫療體系、應急災備、信息溯源等等;在產業鏈上,體現為整個社會治理體系的科技能力升級,如誕生於杭州的「健康碼」,目前已經和醫保體系互聯,杭州市民可以直接憑「健康碼」就診,這就是一個趨勢。


4、電子材料加速國產化替代


中國在消費電子方面一些原材料都需要進口,如今隨著日韓疫情擴散,全球半導體產業鏈受到較大影響,尤其是在硅片、光刻膠、內存、面板等領域的,或進一步加速國產化替代。



七、如果再發生類似公共突發事件,園區還能扛過去嗎?


這次疫情給全社會敲響了警鐘。


從危機意識的缺乏,到疫情訊息的阻隔;從應對手段的遲緩,到防疫物資的匱乏,可以說,絕大多數的園區在這次疫情下是束手無策的。


園區人開始擔憂,這次躲過了,如果有下次呢?下下次呢?


事實上,公共突發事件絕不是「黑天鵝」,甚至可以說是「新常態」,根據國家應急管理部的公開數據,2019年僅自然災害一項,就發生過青海玉樹雪災、超強颱風「利奇馬」等10餘起事件,公共突發事件一旦發生,員工遭受傷害(傷亡、失聯、被限制行動等),園區經營受到嚴重干擾、甚至直接倒閉。


飆馬產業地產在線認為,面對公共突發事件,園區要從事前、事中、事後三個階段進行思考:事前,提高園區「免疫力」,建立公共突發事件防控體系,編制應急預案,有條件的園區鋪設災前檢測與預警系統,同時儲備一定現金和留存收益,以備不時之需事中,啟動應急防控程序,按照應急預案配合政府進行救援;事後,對園區損失進行評估,從政策、物資等方面入手,幫助企業重建、復產。

特色地產諸葛亮-飆馬中國,20餘年專業、專心、專注為地市縣房地產企業轉型特色小鎮、商業地產&產業地產項目提供全程保姆化菜單式服務:

1、拿地顧問,聯合國際國內機器人、科創名校、智慧醫院、文化創意、養老產業資源,為特色小鎮、特色商業街等特色地產項目戰略策劃頂層設計;

2、策劃設計一體化,攜手國家甲級建築設計院,為房地產企業轉型商業地產如綜合體、購物中心、商業街、專業市場、社區商業;產業地產如商旅、文創、科創、農創、大健康、運動休閒、養老教育、新經濟園區開發,提供定位策劃、概念規劃、建築設計方案;

3、租售代理,攜20餘年千萬方地市縣菜單服務經驗,為商貿物流地產、特色商業街等產業地產&商業地產項目招商銷售;

4、項目診斷,為地市縣問題項目提供解決之道;

5、全程顧問,以20餘年積累的菜單服務經驗為項目全程保駕護航。

疫情過後,產業園區人最焦慮的七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