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产业园区人最焦虑的七件事

疫情渐渐散去,但产业园区人的心态普遍是焦虑。


生产活动停滞一个月后,企业面临业务停滞、资金周转难、供应链断裂等诸多风险,对园区而言,无疑是一次重大考验。




一、本就疲软的经济雪上加霜,园区招商更TM难了


2019年,全国经济继续下行,「倒闭」、「裁员」、「暴雷」等关键词频现报端,企业主纷纷勒紧裤腰带,无论是扩产还是选址,都比往年谨慎了许多,招商压力持续加大,很多园区过了一整年的苦日子。


虽然日子苦,但总还有个盼头。众所周知,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按照历史经验,一两年内,整体投资强度会增加,市场也会活跃起来,同样的机会也就更多,一些园区早就在厉兵秣马,把希望寄托在了2020年。


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原有的经济节奏。至少在近半年内,企业的首要目标是活下去,「谨慎」将成为大部分企业的关键词。原先有投资新建/扩产意愿的企业会重新考量自己的资金链,谨慎评估投资风险;有选址意向的很可能会暂缓,待大环境稳定后再做决策;本来有创新意愿的,也会捂紧钱包,守住现有业务,待时机成熟,再缓图突破。


园区的招商压力,相比2019年,恐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这种情况下,园区在线给出的建议是:


1、从「外部招商」转为「内外并举」,受疫情影响,许多行业供应链会发生重构,短时间内无法恢复生产力的供应商会被移除,也会有新的供应商加入。

以园区龙头企业为源头,吸引其上/下游的新加入者,或许是园区今年招商引资的一大方向


2、从「粗狂经营」转为「精耕细作」,园区与企业互为唇齿,单纯招租的园区,此时只能眼看企业自生自灭;具备运营服务能力,才能与企业拧成一股绳,共克时艰。


3、从「本地招商」转为「大数据招商」,一场疫情让增量的获取变得困难,传统的「人脉招商」、「本地招商」一时无法推进,拥有招商数据库的园区已经开始享受红利



二、行业的变化,我越来越看不懂了


马化腾曾表示:「我最大的担忧,就是越来越看不懂年轻人的喜好」。


如今,园区人也有这样的焦虑,行业洗牌之快,让我们措手不及


目前园区主力多为70、80后,面对突然爆火的「线上办公」,习惯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园区人更焦虑了:员工在家办公,他们会不会偷懒?社区不让他们出门,线上怎么招好商?开语音会议,我说的点,他们是不是用笔记下来了?


电商,在许多城市还处于起步阶段,面对「网红带货」、面对「李佳琦」、面对「薇娅」,园区人更焦虑了:一台电脑就能带货,刚刚交付的电商园租给谁?政府昨天还说鼓励企业上某宝,今天怎么就请个网红来站台?我说要发展网红产业,政府能不能理解我?会不会以为我在搞黄色?


中国在这次「抗疫」的战斗中,表现出了非凡的科技力量,比如用天网和手机信号数据追踪密切接触者;用智能机器人进行疫情防控排查;用人脸识别测温....园区人更焦虑了:一个企业表面看似好像牢不可破,其实都有大的危机,产品和用户需求变化之快,对研发技术能力的依赖之深,企业稍微把握不住趋势,就很危险。


对于这种慢性「焦虑病」,园区人需要用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



三、现金流吃紧,要不要断臂求生?


轻资产的运营公司相对好一些;拿地开发的,现金流压力就很大了,数十亿计的高压负债和一季度面临的巨大的还款压力,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挂在了园区人的头顶上。


疫情的影响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线上卖房/招商只是一个推广渠道,并不能完全解决签约和付款问题,因此园区在现金流上会进一步承压,而各项应付账款,员工工资和福利并不会停止发生,园区人,尤其是搞开发的园区人开始焦虑,是否到了断臂求生的时刻了?


在笔者看来,虽然形势艰难,但还没到破釜沉舟的地步


可以预见的是,在目前地方财政严重依赖土地出让收入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特别是中小城市的政府,会进一步在土地财政收入上下功夫,供地的力度会加大,政策会放松,捱过几个月,后面翻盘机会还是不少的


作为园区,现在要做几个事情,一是「稳资金」

,通过降价或者促销行为改善现金流局面,或者通过引入合作抱团取暖;二是「控成本」,减少一切不必要的支出,开源节流;三是「优架构」,把重心放在主业上,砍掉经济效率低的分支;四是「活融资」,现阶段金融机构资金较充沛,要把握好这一轮融资机会。



四、企业生死未卜,怎么帮助他们活下去?


疫情之下,企业遭遇诸多困难。尽管多地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帮助中小企业恢复生产,但摆在眼前的现金流、市场渠道等危机仍使不少企业命悬一线。


最近,正和岛的数据调研显示:

有超过60%的企业预估上半年业绩同比下滑超30%,小微企业业绩下滑严重


企业型则园区兴,园区人很焦虑,不知道怎样才能保住企业


我们认为,当下,园区可以做三个点:


1、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一是金融服务平台、二是企业咨询服务平台、三是政策申报平台、四是人才服务、人才招聘平台。


2、赶紧落实帮扶政策,不要求园区自掏腰包,但至少国家给的政策要落实到位,国家给园区补贴,园区也要给企业减免租金;当地的政策,园区要去解读,要去分享给企业,指导他们拿到钱。


3、做好企业复工保障,和主管部门协调,尽快帮企业拿到复工证明,并为企业协调防疫保障物资;后勤食堂、便利店等尽快开放,解决员工吃饭问题;制定完善的疫情防控方案,保障企业安全办公。


4、加强企业沟通,与企业加强联络,指导、关心、帮助企业解决疫情防控和开复工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尽心解除企业和员工的后顾之忧。



五、「活得好」是一方面,怎么能「活得久」?


疫情期间,园区人意识到一个问题:


活得好很重要,但活得久更重要


近几年,关于该不该报考公务员的讨论从未停止。疫情期间,当企业员工无法按时拿到薪水、甚至面临被降薪、被裁员,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嗷嗷待哺的儿女、还有房贷、车贷...在许多普通人眼中,这个问题似乎已经有了答案。


举这个例子不一定恰当,只是想说,大多数情况下,活得久远比昙花一现的风光来得更重要。


随着搅局者不断加入,抱着「短跑思维」的园区不在少数,但园区招商不是卖快消品,讲个情面就买一个;靠搞两次推介会,几个活动就要「捞金」的想法,是非常不现实的,这样的园区也不可能长久。在园区行业,招商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留商」、「安商」和「富商」



六、2020年,哪些行业能火?


机遇都是被倒逼出来的,疫情过后,哪些行业能火?


我们认为,有几个行业机会:


1、线上行为替代


如果说此前线下线上还能分庭抗礼,疫情过后,线上已经完成了对线下的全方位围剿。


疫情期间,不能出门买菜,于是大家习惯了线上购菜,叮咚买菜、盒马鲜生等生鲜电商,业务量呈爆发式增长,包括许多大型商超,也都推出了线上购物、上门配送服务;


我们无法在线下聚会,线上短视频、网红直播、线上教育等成为了新的获利者;


我们不能到公司上班,视频会议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式,更有效率、而且更安全;


我们不能出门问诊,丁香医生、微医、阿里健康等平台迅速爆发,让无数消费者体验到了互联网医疗的便利;


以上,都是疫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2、大健康产业集中爆发


此次疫情中,大健康领域无疑是联系最紧密,最受关注的产业。通过疫情,民众更加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提高对健康的风险意识,预防前置,这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全民健康教育,可以预见,通过疫情检验,

大健康产业已现拐点,将出现新的商业态势和增长势头


3、现代化治理体系升级


疫情倒逼行政管理体制的升级,具体体现为智慧城市、交通管理、医疗体系、应急灾备、信息溯源等等;在产业链上,体现为整个社会治理体系的科技能力升级,如诞生于杭州的「健康码」,目前已经和医保体系互联,杭州市民可以直接凭「健康码」就诊,这就是一个趋势。


4、电子材料加速国产化替代


中国在消费电子方面一些原材料都需要进口,如今随着日韩疫情扩散,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受到较大影响,尤其是在硅片、光刻胶、内存、面板等领域的,或进一步加速国产化替代。



七、如果再发生类似公共突发事件,园区还能扛过去吗?


这次疫情给全社会敲响了警钟。


从危机意识的缺乏,到疫情讯息的阻隔;从应对手段的迟缓,到防疫物资的匮乏,可以说,绝大多数的园区在这次疫情下是束手无策的。


园区人开始担忧,这次躲过了,如果有下次呢?下下次呢?


事实上,公共突发事件绝不是「黑天鹅」,甚至可以说是「新常态」,根据国家应急管理部的公开数据,2019年仅自然灾害一项,就发生过青海玉树雪灾、超强台风「利奇马」等10余起事件,公共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员工遭受伤害(伤亡、失联、被限制行动等),园区经营受到严重干扰、甚至直接倒闭。


飙马产业地产在线认为,面对公共突发事件,园区要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进行思考:事前,提高园区「免疫力」,建立公共突发事件防控体系,编制应急预案,有条件的园区铺设灾前检测与预警系统,同时储备一定现金和留存收益,以备不时之需事中,启动应急防控程序,按照应急预案配合政府进行救援;事后,对园区损失进行评估,从政策、物资等方面入手,帮助企业重建、复产。

特色地产诸葛亮-飙马中国,20余年专业、专心、专注为地市县房地产企业转型特色小镇、商业地产&产业地产项目提供全程保姆化菜单式服务:

1、拿地顾问,联合国际国内机器人、科创名校、智慧医院、文化创意、养老产业资源,为特色小镇、特色商业街等特色地产项目战略策划顶层设计;

2、策划设计一体化,携手国家甲级建筑设计院,为房地产企业转型商业地产如综合体、购物中心、商业街、专业市场、社区商业;产业地产如商旅、文创、科创、农创、大健康、运动休闲、养老教育、新经济园区开发,提供定位策划、概念规划、建筑设计方案;

3、租售代理,携20余年千万方地市县菜单服务经验,为商贸物流地产、特色商业街等产业地产&商业地产项目招商销售;

4、项目诊断,为地市县问题项目提供解决之道;

5、全程顾问,以20余年积累的菜单服务经验为项目全程保驾护航。

疫情过后,产业园区人最焦虑的七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