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區防洪大包圍主體全面形成

常熟日報訊(記者張綠漪)記者3月26日從市水務局瞭解到,本市城區防洪工程最大單體項目——白茆塘樞紐已在汛前正式投用,標誌著城區防洪大包圍主體已全面形成,對提升城區防洪排澇能力和暢流活水能力、改善水生態環境意義重大。

白茆塘樞紐位於市區東環河、白茆塘交匯處,跨河而建,蔚為壯觀。3月24日上午記者來到白茆塘樞紐的控制中心時,看到3名工作人員正盯著電腦屏幕實時監控工程安全運行情況,機組設備、配電室、廠房等31個監控點位運行情況一目瞭然。作為城區體量最大的防洪建築物,白茆塘樞紐自動化程度非常高,控制中心就像大腦,可以採集各類設備運行工況,發出各項操作指令。目前白茆塘樞紐採用24小時值守模式,確保工程安全有序運行。

白茆塘樞紐工程項目總投資1.02億元,於去年10月順利通過泵站機組啟動驗收。區別於常滸河樞紐的古典園林風格和青墩塘樞紐的歐式風格,白茆塘樞紐為玻璃幕牆外觀,體現的是現代風格,內部則採用節制閘、泵站合建佈置,節制閘採用雙孔10米鋼閘門,泵站採用3臺套豎井貫流泵,總規模為45立方米每秒,兼具防洪、排澇、活水等多種功能。作為城區建設規模最大的一個水利樞紐,白茆塘樞紐的投用也為城區防洪大包圍工程承擔全年防汛和活水任務奠定了紮實基礎。

城區防洪大包圍工程開建於2016年9月,主要包括新建10處控制性建築物以及原南福山塘衝汙站、耿涇塘南閘、宅前塘閘站,共同形成城區防洪大包圍圈。大包圍圈東至東環河,南至昆承湖北岸,西至虞山中部,北至花板塘,涵蓋原有的13個防洪片區,總面積60.7平方公里。據介紹,10處防洪控制建築已於去年全面建成。今年汛期前,城區防洪大包圍工程已經全面投運,總計排澇能力186立方米每秒,理想工況下每小時排水66萬立方米。大包圍防洪能力為百年一遇,排澇能力為20年一遇,24小時最大降雨當天排出。在白茆塘樞紐工程的南側,還配套建設了城區防洪大包圍調度中心。城區防洪大包圍調度中心主要有電子沙盤、防汛會商中心、液晶大屏等功能區域,是城區防洪調度的數據中心、指揮中心,通過它可以科學合理地觀測調度城區防洪和暢流活水工程。

城區防洪大包圍工程還兼具暢流活水的作用,工程以海洋涇為主、山前塘為輔,引優質長江水入城,通過科學調度、按需配水、精細調控,增強水體流動性,增大水環境容量,提升城區水生態環境。市水務局將積極推進城區防洪與活水聯控聯調智能平臺建設,充分利用“互聯網+”、雲計算、數學模型和大數據分析等先進技術,建成以城區防洪與活水為中心,框架一致、標準統一、互聯共享、安全可靠的聯控聯調智能平臺,提升本市防洪、排澇、水環境綜合調度的科學決策能力和現代化管理水平,真正實現“智慧水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