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最難於“無條件”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不是寵溺

不要試圖控制你的孩子

不要打造你頭腦中的孩子

因為,其背後只是我們自身的投射而已

愛就夠了,無條件地去愛


不要讓愛加上這樣那種的要求,讓孩子以為得到你的愛需要做什麼什麼努力才可以……

最近閒時,偶爾會翻看之前的文字記錄,然後,仔細地看下為數不多的來自家人和朋友的留言,再加上,我最近的育兒感悟,覺得有必要,如實地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

·

在過去的幾個月裡,我斷斷續續地寫過關於繪本、數字、繪畫等啟蒙的內容,記錄過關於女兒的吃飯、玩遊戲和情緒處理等方面的內容,也分享過個人感覺還不錯的育兒筆記,雜七雜八的生活感悟等等。

·

愛最難於“無條件”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不是寵溺

·

直到最近和我媽視頻,她所說的一些話,令我思考許多。然而,這些話,也並沒什麼特別之處,帶著熟悉的語調,曾一度伴隨著我們大多數人的成長,甚至成為日常生活裡的口頭禪。

·

那就是——你要乖乖的,別惹媽媽生氣;好孩子別哭了,再哭你媽媽就被氣跑了;哎呀,知道給我吃一口蘋果,真是孝順的好孩子;現在就會自覺找書看了,這孩子以後一定有出息….等等。

·

被這種好意“期待”所裹挾的成長,拉託著壓力的枷鎖,我經歷過,相信大多數的你也都經歷過,來自親人或老師。

·

轉瞬間,我又想,看過我文章的朋友親人們,會對我,特別是我的女兒抱有特別的“期待”嗎?

·

比如,當我寫陪孩子做早教的意義時,當我寫某種啟蒙的主題內容時,是否覺得,我的孩子一定要在這方面表現的更優秀?在不遠的未來,必須以“世俗”眼中的成功,才對得起我如此“用心”的陪伴?

·

愛最難於“無條件”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不是寵溺

·

為什麼我會想到這方面,因為曾親耳聽過類似聲音。

·

當我讀書時,每逢家庭聚會,親人總會好心地告訴我,“你爸媽把辛辛苦苦掙的錢,全給你和弟弟交學費了,你們可得考個好成績,才能報答他們啊…”

·

在我懷孕,與家人聊到如何養娃等問題時,我的一個嫂子以戲謔的語氣說,“我那個朋友倒是全職陪娃,但也沒見她家孩子多優秀”。

·

開始養育孩子後的我,再回想,內心便是另一番體會。

·

尤其是,當在我刷短視頻時,看到一些類似於,“等著看幾年後,這按照育兒書養大的孩子究竟長什麼樣 ” 等暗含諷刺語氣的評論時,不禁覺得倒吸一口氣…作為喜歡閱讀育兒書,且“痴於”記錄並分享女兒成長足跡的我,是否也會讓少數的朋友,有如此“期待”呢?

·

對我而言,有時候,這成了一種壓力。我不是百分百的媽媽,我的女兒不是百分百的孩子,在世俗眼中,甚至還可能只是60分的樣子,但我一直認為,我們都無需完美。

·

愛最難於“無條件”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不是寵溺

·

《無條件養育》很早之前讀過的一本書,是我一貫穿插於日常育兒的理念,但也是我和孩子爸爸爭議最多的地方,我多次嘗試告訴他,接納孩子本身,而不是我們期待下的樣子。

·

但他覺得“無條件”這個詞,必帶有寵愛和溺愛的寓意,並舉例說,如果一個孩子總是調皮搗蛋不認真學習,你還要無條件愛他,這不是溺愛是什麼呢?

·


愛最難於“無條件”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不是寵溺


我相信他的思慮,也正是大多數父母心中的疑惑,但當讀完這本書,你便能豁然開朗——無條養育,是摒棄傳統管教,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好的人,一個有自律、有同理心且身心都健康的孩子。

·

愛最難於“無條件”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不是寵溺

可能你覺得比較籠統且模糊,那不妨舉例說明。

·

我愛我的女兒,不只是她吃光餐盤裡的食物時,不管吃多吃少,我都一如既往愛她;我愛我的女兒,不只是她完成我交給的早教“任務”時,不管是否能將積木堆高,我都一如既往愛她;我愛我的女兒,不只是她表演一段拍手舞或說出一個字時,不管她是否配合,我都一如既往愛她。

·

愛最難於“無條件”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不是寵溺

簡言之,我不會因為她沒有達到某種期望,而減少一絲愛意。

·


愛最難於“無條件”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不是寵溺

·

另外,覺知力,是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優秀的育兒理念的最好方式。

·

當父母們期待一份優異的成績時,質疑過自己的內心嗎?到底是,將自我認同捆綁在孩子的成績上,從而得到一種來源於外界的洋洋得意感,還是說,你是真切地希望未來的孩子是內心充實且快樂幸福的。

·

當自我的內在動機不同時,管教方式則天差地別。只關注成績的父母,對孩子的其他方面熟視無睹,因此,當孩子的外在表現較差時,父母會失控,會吼叫,並以“為你好”的說辭來束縛孩子。

·

更關注內心成長的父母,則能透過孩子的外在行為,通過溝通和包容的方式,逐漸找到治本的方法。這樣長大的孩子,不僅更健全和充盈,世俗眼中的好成績,也許是水到渠成。

·

因此學習育兒很重要,覺知力更為重要。

·

·

談到覺知力,我從中受益頗多,一件事兒,清晰記著,夏天的某個午後,我帶女兒在小區裡散步,後面迎上來一位手推幼兒的奶奶,車上的小寶寶和星妍月齡相仿,一問才知比星妍大幾天,於是我倆邊走邊閒聊。

·

之後這位奶奶讓孫女展示各種技能,飛吻、拍手、並向星妍示意握手,然而星妍不為所動,甚至沒有一點反應,當下的我,說實話,有點不好意思,尤其是當這位奶奶,更加興奮地跟我念叨小孫女還會什麼技能時。

·

事後反省,當時的我,到底在羞於什麼呢?幾天後我才想明白,是我的虛榮心沒有得到滿足,是一種屬於母親的自戀感。當覺察之後,我放下了內心的枷鎖,我的孩子,無需與外界做比較,她就是她自己。

·

·

愛最難於“無條件”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不是寵溺

之後,每當我再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時,我會立刻提醒自己,不要讓虛榮心燃起,不要讓孩子參與這場“角逐賽”。

·

因為這極不公平,當孩子選擇我們做父母時,並不計較我們是否高知或富有或權貴,甚至,當我們表現出失控與“冷漠”時,孩子卻依舊深愛著父母。那我們又憑什麼,讓孩子去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呢?

·

我們能做的,並非自戀地權威與控制,而是負責地提供抱持性環境,讓孩子時刻感受到,你是值得被愛的,這個世界歡迎你。

·

不如讓我們做一個寬廣的容器吧,為孩子提供安全的環境,給予自由探索的機會,接納他們好與壞的情緒,“看見”某種行為背後的動機,及時反饋,讓所有的情緒在心間自由流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