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面前要“韌性”還是“任性”?

近日,一段視頻在網上瘋傳:一位回國避難被隔離的華裔女孩嫌棄隔離區環境條件差,並以“保障人權”做藉口要求特警把礦泉水送來。態度惡劣、大喊大叫,從她身上,竟找不到一絲中國人的韌性精神。

在生命面前要“韌性”還是“任性”?

一霎間,數萬網友群情激憤,指責她的任性行為,稱其“千里送毒卻還目中無人”。相較與重災區不分日夜,與死神鬥爭的戰役人員,此類情況引人不禁深思,面對困難,要韌性還是任性?

在生命面前要“韌性”還是“任性”?

所謂韌性,即物體柔軟而堅實、不易折斷的性質。韌性不是遇事一味地逃脫躲避,是“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迎難而上的大無畏精神;韌性不是薄志弱行,脆弱不堪,而是“千磨萬擊還堅勁”般的不屈不撓,頑強堅定。

韌性是中華民族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國人民延續數千年的優良品質。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在生命面前要“韌性”還是“任性”?

從古至今,韌性像是一條結實且沒有盡頭的繩子,拉著一個一箇中國人跨越挫折的高山。一曲易水悲歌,訴盡了荊軻的視死如歸的氣概;一首《滿江紅》,“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道盡抗金英雄岳飛的錚錚鐵骨和堅韌不拔;一聲“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喊出了革命者陳毅在艱苦卓絕環境下的從容和韌性……

是韌性,成就了人的堅定的意志力,使他不再向惡勢力低頭,使他敢於為自己的利益和權利作鬥爭,使他在點頭哈腰的人群中找到自我、找到理想、找到未來;是韌性,成就了現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中華民族,使祖國保留了無數物質財富以及精神財富,使之在數次艱苦卓絕,存亡危急之時力挽狂瀾。抗日戰爭如此,非典抗爭如此,包括冠狀病毒的好轉亦是如此。

然而,揆諸當下,隨著時代的進步,“任性”似乎漸漸地取代了“韌性”。孩子成了溫室裡的花朵,成了父母的掌上明珠,“鷹式教育”被多數家長推翻。人們開始以自我為中心,任性妄為,他們不再能忍受粗衣惡食,不再能經歷大風大浪,似一塊精美無暇卻又易碎無用的美玉,韌性在他們身上體現不出一點痕跡。

在生命面前要“韌性”還是“任性”?

殊不知,任性只是在父母面前的小把戲,當你走上社會,沒有人會包容你的任性。面對女孩要和礦泉水的要求,警官沒有縱容,而是對她提出了警告,拒絕了她無理的要求。誠然,當我們真正地接觸到外面的世界時,我們只有通過自身的韌性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只有通過韌性來面對挫折。否則,再高的學歷證明也會成為一張廢紙,同樣得不到他人的尊重。

面對困難,我們青年人理應選擇韌性,理應挺直腰桿去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去成就一片光明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