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皆醉我独醒,从世人迷信谶纬背后他看到什么,又为何坚持反对

说来我国民间的神仙文化也是由来已久,即便时至今日,我们也能从乡村爷爷奶奶们的嘴巴里,听到一个神乎其神的传说故事。

就我个人的阅读积累来说,最开始的神话传说,大抵源自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确实太过渺小,而大自然又太过强大和神秘,于是,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渐渐以一些自然现象为蓝本,人类社会便出现了各种神话。

众人皆醉我独醒,从世人迷信谶纬背后他看到什么,又为何坚持反对

就我国古代社会而言,人类文明渐渐发展,社会从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一些神话传说也被统治者利用,用来论证“君权神授”,以此巩固中央集权。在我看来对于笃信鬼神一事,古代统治阶级无疑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百姓有样学样,一些神仙方术向民间渗透,这也为我国神仙文化的流传和发展提供了繁衍的土壤。

而在我国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时期,社会时局动荡,“谶纬迷信”十分流行,王莽和汉光帝刘秀,都以“图谶”来论证自己掌权的合理性,对于这一局面,桓谭颇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态势。

“图谶”,说的通俗些,就是类似方士、巫师制造且用于宣扬迷信的所谓“预言”。在桓谭所处的时期,王莽统治时,为了讨好王莽,许多人都借助“图谶”,也就是编造一些褒扬王莽的迷信预言来取悦王莽,关键是王莽还挺吃这一套。于是一时间,谶纬迷信成疯,唯独桓谭一人沉默不语,不为所动。

后来到了刘秀掌权时期,刘秀很明显是想利用“图谶”来巩固自己的君权,桓谭冒死进言劝阻,最后惹得刘秀大怒,差点就要处死桓谭。但桓谭即便磕头磕破了脑袋,也依旧坚持反对谶纬迷信,最后在贬职后,郁郁而终。

众人皆醉我独醒,从世人迷信谶纬背后他看到什么,又为何坚持反对

桓谭雕塑


桓谭的坚持是可贵的,他一生都在与谶纬迷信战斗,颇有一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他看穿人们迷信谶纬的背后更多是对自然灾害的恐惧,而他为了证明形死神即灭,以烛火喻神形的观点亦十分精彩。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桓谭所处的时期“谶纬迷信”兴盛的原因,再来细细品味一下桓谭的“人死如灯灭”。

1、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谶纬迷信”兴盛的原因

(1)统治者刻意利用“谶纬迷信”巩固自己权位

对于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谶纬迷信”的兴盛,在我看来,主要表现就在于掌权者的带头作用。就桓谭在朝的时期,王莽和刘秀都利用过“谶纬迷信”巩固自己的权利。我们先来说说王莽。

在我看来,王莽利用“谶纬迷信”也属于偶然中的必然,他作为一个臣子,发展到最后已经达到了架空君主权利的地步了,从“假皇帝”变成“真皇帝”只缺一个说辞,而比较好操作的“谶纬迷信”,也就是所谓的类似根据天灾编造一个新君将起的预言,并不困难。而历史证明,王莽也确实利用“谶纬迷信”登上了帝位。

众人皆醉我独醒,从世人迷信谶纬背后他看到什么,又为何坚持反对

王莽的成功上位,无疑与“谶纬迷信”脱不开干系,以至于他在上位以后的一段时间,常常利用“谶纬迷信”来巩固自己的权利。而朝中一些拍须溜马的人,自然就投其所好,编造各种迷信色彩浓郁的预言,以至于让“谶纬迷信”在朝野风靡一时。

但是,王莽落下了帷幕,刘秀登基后,新君依旧是利用“谶纬迷信”来巩固自己的王权,桓谭多次上书劝诫刘秀,图谶都是骗人的,但是刘秀也不为所动。

毫无疑问,王莽也好,刘秀也罢,他们作为掌权者做的好不好这个暂且不议,但两代掌权者都在利用“谶纬迷信”巩固自己的王权。也就是说,在桓谭时期,掌权者对于“谶纬迷信”的态度十分鲜明:利用加维护,这便势必让“谶纬迷信”风靡一时。

众人皆醉我独醒,从世人迷信谶纬背后他看到什么,又为何坚持反对

刘秀


(2)地方豪强以“谶纬迷信”作为追逐权利的思想后盾

汉朝初期的修养生息政策确确实实让国家的实力有了起色,但是也让地方豪强积累了大量的财力物力,有的富豪甚至达到了“富可敌国”的地步。钱财是有了,那么下一步要追逐的,就是权利了。

到了西汉末年和东汉初年,社会纷乱的局面显露,这时,中央权利并不稳定,因为地方豪强的势力渐渐变大,中央也难以控制地方。自己越来越强,顶头上司越来越弱,一些地方豪强自然动了觊觎皇权的念头。

但是,就我看来,我国古代社会中,从夏商周到秦汉,历代君主们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大多都利用了“意志之天”,虽然表达形式有差别,多少都在说,自己为天选中的“命定之人”。这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臣下以及百姓的一种束缚,毕竟只有君主才是“上天选中的人”。但是,在西汉末年和东汉初年,地方豪强有“养士”的喜好。其中一些“方术士”为了取悦地方豪强,便编造预言,利用“谶纬迷信”为那些觊觎皇权的豪强提供精神层面的支持。

方面,方术士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更改方士内容;另一方面,谶主要是方士化儒家造作的图录隐语,而纬本身,就是用方士的一些神学理论来解释附会经书,“谶纬迷信”有了经书做后盾,权威性大大提升,这也增加了其在人们心里的可信度。追逐名利的豪强们,便开始以“谶纬迷信”作为追逐权利的思想后盾,就我看来这也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谶纬迷信”的兴盛。

众人皆醉我独醒,从世人迷信谶纬背后他看到什么,又为何坚持反对

2、桓谭与谶纬迷信的战斗:谶纬很荒谬,形死神也灭

桓谭就是处在那么一个举国上下迷信谶纬的年代,不管周围的人是“装睡”也好,还是真的沉迷于谶纬迷信也罢,桓谭不仅不沉迷其中,而且也不“装睡”。他洞穿谶纬迷信的背后是人对自然灾异的恐惧,继而十分直接地批评谶纬很荒谬,而且还进一步用烛火比喻“身体”与“灵魂”的关系,打破“灵魂不死”的迷信。

(1)桓谭:人们迷信谶纬,更多是在恐惧自然灾异

我们先来看看耿直的桓谭是如何批判“谶纬迷信”的。

在《新论》中,我们可以从不少地方看到桓谭对“谶纬迷信”的批评,他非常直接地指明,一些所谓的谶纬,看上去是那么回事,但是更多是牵强附会的胡编乱造。有的人为了提升自己编造谶纬的可信度,就借着孔丘的名义编故事,甚至还有人直接把孔丘神化,这在桓谭看来简直荒谬。

至于为什么会神化孔丘,我认为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

,要知道,在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天灾不断,类似蝗灾、旱灾、瘟疫之类的,也不是说十分罕见的事情。再加上中央政权不稳定,朝内政治权利斗争错综复杂,百姓自然是不好过的。

众人皆醉我独醒,从世人迷信谶纬背后他看到什么,又为何坚持反对

现实太惨淡,那么就找些精神慰藉,于是一时间一些迷信传说便在民间流传。而中央政权不稳定,地方豪强虎视眈眈,民间迷信盛行,正好可以好好利用一把。于是在一些方士术的推波助澜下,一些权贵豪强便开始利用起谶纬迷信,一方面给自己争权举动一些个精神支持,一方面,也能让自己颇具以下乱上特色的争权行动看起来有些个“名正言顺”的味道。

当然,地方豪强能够看到“谶纬迷信”的力量,中央的掌权者也能看到。其实,地方豪强也好,中央掌权者也罢,他们在用“谶纬迷信”获得心理安慰的同时,更多也在收服民心。

而我们从桓谭的言行中不难发现,他看到了这一点,一眼洞穿“谶纬迷信”盛行的背后,其实是老百姓对于灾异的恐惧。

众人皆醉我独醒,从世人迷信谶纬背后他看到什么,又为何坚持反对

于是,桓谭不仅直接告诉人们,相信那些所谓神化孔丘的谶纬是十分荒谬的事情,并且进一步告诉百姓,面对灾异不要过度害怕,灾异并非什么罕见的事情。于此,桓谭指明:

灾异变怪者,天下所常有,无世而不然。逢明主贤臣,智士仁人,则修德善政、省职慎行以应之,故咎殃消亡而祸转为福焉。

桓谭十分理性,他不仅指出灾异这种现象在人类社会并不罕见,还指出要客观理性对待,面对灾异,人们应当做的不是胡乱迷信鬼神,而是提高自己的警惕心,改善当前应有的应对措施。这种理性,在那个灾异四起、谶纬迷信盛行的年代,十分难得。

(2)桓谭以烛火喻形神:形死神即灭

在将孔丘神化的背后,无疑隐藏着当时“灵魂不死”迷信,对于这种迷信,桓谭也给予了批评和反驳,他还举了一个十分生动的例子。

桓谭将人的身体和灵魂比作了蜡烛和火,如果蜡烛烧尽了,没了,那么烛火也会随之熄灭。因此,我们不难分析,桓谭此举是在反驳灵魂不死的说法,蜡烛代表身体,烛火代表灵魂,蜡烛烧尽,则是说身体已经衰老死亡,那么居住在身体里面的灵魂,就会和烛火一样,熄灭掉了。

众人皆醉我独醒,从世人迷信谶纬背后他看到什么,又为何坚持反对

就我分析来看,桓谭以烛火喻形神更多是在论证形体和灵魂的关系,也就是说,离开了形体,灵魂就将不复存在。而且我们通过品析桓谭的议论,还能进一步体会到,火虽然可以再次燃起,但是以前的蜡烛烧完了,新的火势必不是在那根烧完的蜡烛上的,所以新的火与旧的火不同。火可以再燃,但烧尽的烛火却无法再燃,以此,桓谭便以相对巧妙的办法进一步论证了人终有老死的一天。

而桓谭的以烛火喻形神的学说对后世无神论思想的发展,无疑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而由其学说演变而来的“人死如灯灭”更是后世反对灵魂不死这一迷信的重要理论思想。

众人皆醉我独醒,从世人迷信谶纬背后他看到什么,又为何坚持反对

3、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桓谭

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更像是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大自然的轮廓虽然在人的面前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清晰。但是时至今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依旧还属冰山一角,更别说是桓谭那个时期了。

但是,在我看来尤为可贵的是,桓谭能够在谶纬迷信盛行的年代清醒地意识到君主利用谶纬迷信巩固自己权位,地方豪强利用谶纬迷信为自己追名逐利提供名正言顺的说辞和精神支撑,最终大抵是有权势的人说服老百姓听话的一种手段。而老百姓之所以能够被谶纬迷信说服,更多是畏惧来自大自然的“灾异”。

众人皆醉我独醒,从世人迷信谶纬背后他看到什么,又为何坚持反对

就我看来,桓谭可以透过社会现象,看到引起这些现象的本质,他一语中的,告诫百姓不要害怕灾异,并指明灾异在历史上也并非罕见的事情,冷静面对,调整应对措施当为上策。同时,因为谶纬迷信出现了神化孔丘等现象,这也衍生出了类似“灵魂不死”的说法,他便进一步以烛火喻形神,十分形象地描述了身体与灵魂是共生共存的存在,而他的观点,更是为后世无神论的“人死如灯灭”这一说法奠定了基础。由此,桓谭的理性和深刻洞察力,就让人钦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