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嫌慢,你飞过去啊”不再是贴在车尾的俏皮话……

作者 | 郭朝晖 李刚


盼望着,盼望着,抗疫稳了,复工的脚步近了。

大家都像重获自由的样子,欣欣然奔下了楼。

车多起来了,人多起来了,路也渐渐堵起来了。

公车、私车、出租车,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都开上了路赶趟儿。

……

很明显,为了追回失去的时间,

2020年显然需要一个更高效的出行体系,

那么,商业航天在这其中该怎么做?


当“嫌慢,你飞过去啊”不再是贴在车尾的俏皮话……


这个场景,想必今年有不少人都深有体会。

而当困难比快乐多、烦恼比便捷多的

居家办公宣告结束,

终于可以脱掉睡衣,吹起头发,

精神百倍地踏上上班之路,

可是很多人,尤其是体制内单位的员工

都接到了这样明确的要求——

“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不能避免的可以在家办公。”


该怎么去上班?选择似乎有几个:

私家车老婆开走了,老公怎么办?

出租车、专车“司机怕乘客,乘客怕司机”好尴尬。

骑自行车?实打实对体力和时间都是考验。

当“嫌慢,你飞过去啊”不再是贴在车尾的俏皮话……

也许,无人驾驶的交通工具是时候该安排上了!

实际上,早在疫情之前,

汽车界就拿出了不少无人驾驶汽车的模型。

有一些模型根本就没有任何驾驶工具,

没有方向盘、没有仪表、没有手刹和档杆,

只有一个宽大而舒适的乘坐空间,

可以聊天,可以娱乐,甚至可以边赶路边工作。

我们姑且先把它叫做“交通载人机器人”。


当“嫌慢,你飞过去啊”不再是贴在车尾的俏皮话……


当“嫌慢,你飞过去啊”不再是贴在车尾的俏皮话……


当“嫌慢,你飞过去啊”不再是贴在车尾的俏皮话……

无人驾驶概念车


想必,经此一“疫”,

“交通载人机器人”必将更加炙手可热,

并且最终成为大势所趋。

更为狂拽酷霸炫的是,恐怕往后

“嫌慢,你飞过去啊”

已经不再是贴在车尾的俏皮话。

国内外都已出现大量电动低空飞机的成功型号,

特别是一些短距离起降的电动飞机,

可以在普通停车场起飞和降落,

在居住区和CBD之间穿梭,

为企业高管带来极大的便利。

这不是科幻电影,

这不是科幻电影,

这不是科幻电影!


当“嫌慢,你飞过去啊”不再是贴在车尾的俏皮话……

Uber与Hyandai合作研发的飞行汽车


当“嫌慢,你飞过去啊”不再是贴在车尾的俏皮话……

Volocopter最近在新加坡的一次技术会议上 展示了其电动的飞行汽车2X


这一切的实现,现代科技功不可没。

它的很多关键技术现在已经非常成熟,

比如卫星导航和导航增强、

卫星交通数据广播、低轨卫星车联网,

用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频繁更新的交通地图。

而低空电动飞机的飞行管制

同样离不开卫星系统提供的不间断服务——

传统航管雷达受地物遮挡,

在城区是看不见低空目标的。

更重要的是,

这样一个在大数据驱动下

统一调度的“道路交通机器人”体系,

会有效消除拥堵,杜绝“路怒”,减少交通事故,

有效提高出行效率,节省所有人的出行时间。

当“嫌慢,你飞过去啊”不再是贴在车尾的俏皮话……

不过,你有没有想过,

这种无人驾驶的车辆,尤其是飞行器

对于位置的精度要求有多高?

认真分析一下,

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出行,

现有的天基信息是远远不足的。

北斗、GPS等卫星导航系统在多数情况下

已经能够提供米级服务,

一般的行车或者飞行都可以保证,

但自动驾驶,需要精确到车位的分米级导航,

而低空飞行器的起降更是需要厘米级导航。

那么问题来了:

有没有什么方法,

可以提供高精度的位置服务解决方案,

真正实现安全可靠的自动驾驶和自动飞行,

并以此打开这个超过万亿级规模的市场呢?


如何解决这样一个大大的疑问?

我们想起了曾经采访过的一位业内专家,


当“嫌慢,你飞过去啊”不再是贴在车尾的俏皮话……


我们熟悉的老朋友,

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CEO的王洋。

他曾经在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任职,

早在2014年的时候,王洋与我们谈论的话题

就是卫星与汽车+手机如何结合应用,

彼时,他正出任

国内第一家商业航天公司欧科微CEO

当时,他所主持研制的“嘉定一号”卫星

作为天基物联探测系统的先行卫星

发射后至今已经在轨稳定运行1年多时间,

足以证明总体设计和制造、运营上的成功。

后来,王洋临危受命

任职于上海格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以及其母公司

上海中科辰新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前者作为我国卫星AIT的“三大主力军”之一,

在微小卫星批量化AIT领域举足轻重,

已经实现了中科院北斗三号卫星、

遥感三十号卫星的批量化生产;

后者则以遥感AI业务

入选国家林草局2019年短名单,

解决了我国林业遥感数据多年未解决的

多元多时像数据处理难题。

而且,中科辰新作为上海国有投资平台联和投资

与中科院微小卫星共同发起成立的实体企业,

正在筹建全球多媒体宽带卫星星座。

所以这样一位经验丰富的业内专家,

给出的答案是什么呢?


还记得王洋曾经告诉我们,

要想实现每个“道路交通机器人”

都有精确的位置控制,

需要通过一些手段提供导航增强。

国外很早就开展了天基导航增强服务,

欧洲和日本甚至在启动导航星座项目之前,

就发射了用来增强GPS信号的静止轨道卫星。

国内虽然有一些连续运行的导航增强站网,

但覆盖范围依然有限,

尚且没有实现全境、全空域覆盖,

更不要说全球了。

因此,我们的未来出行还是需要

商业化的高精度导航增强星座,

而低轨星座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低轨卫星轨道高度一般为1000km左右,

比中高轨卫星传输路径更短、

信号时延和功率损耗更小,

简单来说,

如果低轨卫星和中高轨卫星发射相同信号功率,

低轨卫星发射抵达地球表面的信号功率

将比中高轨卫星高出1000倍。


更强的落地信号功率,

可在复杂地形环境

和复杂电磁环境下改善定位的效果,

提升抗干扰和反欺骗能力。

不仅仅可以服务地面的高级别智能驾驶,

也可以服务低空出行,

满足对高精度“无基础设施道路”建设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低轨卫星距离用户更近,

所以卫星造价和发射费用都会低得多,

用户需要支付的使用费也相当低。

当“嫌慢,你飞过去啊”不再是贴在车尾的俏皮话……

当“嫌慢,你飞过去啊”不再是贴在车尾的俏皮话……


《卫星与网络》一直倡导

商业航天必须从大众市场做起,

有了足够规模的大众应用,

才能打造规模经济,

并因此而真正带来足够的营业收入和利润,

支撑商业航天企业的融资、研发和建设。

商业航天的大众市场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

与现有成熟的其他消费行业相结合,

以航天+的理念来实现,将是正确的模式之一。

前面所说的“交通载人机器人”

虽然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实现,

但现有车辆的信息化改造

已经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无论车厂、电信运营商

还是华为这样的电信制造商,

都已经对车联网、智慧车辆做了深入探索。

如果能用航天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应用方案

彻底改造人类的出行方式,

把旅行、通勤、工作、生活融合在一起,

说实话,笔者就有很多次不得不临时路边停车

解决紧急工作问题,或者哄孩子的糟糕经验,

如果把驾驶权交给精确到厘米的导航,

把路上的时间留给自己,

曾经的手忙脚乱都不再是问题,

想想还真是有些小激动呢。

我很期待这样的出行方式早日到来,

那么,你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