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哥窑稀世珍品,教你识真辩假

哥窑瓷器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稀世珍品,为明代文献中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瓷之一。之所以说哥瓷神秘,主要原因是哥瓷在宋代的记载不详。这直接导致了,哥窑窑址无法确定。关于其瓷器的形容也是通过后来文献的记载,才能窥探到一二。

传世哥窑稀世珍品,教你识真辩假


哥窑的器型一般为:各种瓶、炉、碗、水洗、盘等;有瓷胎和砂胎两种。胎色有:黑灰、土黄、深灰、浅灰等几种色调;釉色有:粉清、油灰、青花等几种颜色。

在古代文献种所记载的哥窑瓷有“紫口铁足”的特征,“紫口”指的是因为釉口处的釉流淌,以至于脱釉而露出胎口;“铁足”指的是施的一种釉的颜色是酱色的。另一种就是著名的“金丝铁线”了,人工有意为之的开片,也叫“冰裂纹”“文武片”等,其中,有黑色的几位细小的形成如铁丝般的开片叫做“铁线”;而极微小的金黄色开片就被称为“金丝”,也有就是“金丝铁线”的名字的由来

传世哥窑稀世珍品,教你识真辩假


开片是哥釉的重要特征,瓷器上的纹片是由于胎釉的膨胀系数不同所造成的“窑变”,而哥釉“化腐朽为神奇”,打破单色釉的单挑,而造成一种“缺陷美”,而如今我们看到了哥釉身上的“文武片”也确实是十分漂亮。在哥窑器种,纹片大的犹如冰裂纹,小的像鱼子状,所以哥窑瓷以“大器小片”与“小器大片”为贵。

开片是哥釉的重要特征,瓷器上的纹片是由于胎釉的膨胀系数不同所造成的“窑变”,而哥釉“化腐朽为神奇”,打破单色釉的单挑,而造成一种“缺陷美”,而如今我们看到了哥釉身上的“文武片”也确实是十分漂亮。在哥窑器种,纹片大的犹如冰裂纹,小的像鱼子状,所以哥窑瓷以“大器小片”与“小器大片”为贵。


传世哥窑稀世珍品,教你识真辩假


鉴识哥瓷从釉面方面主要要看三点

一、釉质细腻,有玉质感,釉面玻化程度不高,不透明(龙泉哥窑玻化程度稍高,也不到完全通透的程度),泛出一种似人面微汗的油光,也称酥油光,这种光色是仿品所无法达到的。真品器物敲之无悦耳的金石声,而是似破碎的“卟卟”声。

二、器身上多有缩釉之处,底部尤甚。因缩釉而留下的棕眼状如螃蟹爬过一般,俗称“蟹爪纹”。

三、由于施釉厚,道数多,难免有厚薄,有色差,故烧成后易产生窑变现象。

以上3点,在鉴识哥瓷时,须重点察看,仔细辨别。

哥窑瓷装饰比较简单,一般没有纹饰,少数器物出现鱼耳和贯耳的装饰。造型大多仿照古代青铜器。有少量创新品种,也符合宋代制瓷的造型特征。一般器形较小,未见大器,因此,若遇大器,须谨慎。

紫口铁足是哥瓷的又一大特点。哥瓷的胎有若干种颜色,其中,郊坛下窑的瓷胎为深褐色,其他的一些窑,瓷胎为灰黑色等等,颜色各不相同。但哥窑在烧制时,在瓶口等位置的釉料会出现下垂流淌的现象,因此,瓷器口的釉会变薄,透出胎的颜色,而哥瓷的胎色普遍较深,这种深色的瓶口就叫做“紫口”。

同时,由于哥窑瓷器在烧制时大都采用垫烧法,所以胎足的部位是不上釉的,颜色也较深,被称作“铁足”。而且,大部分的哥窑瓷器都有“缩釉”的现象。哥瓷在制作过程中,有时胎上的某些地方会沾上污垢,导致釉料无法附着在胎上,使瓷胎显露在外。

仿制的哥瓷从明代起开始大量出现,然而其烧制工艺都远远不及宋代哥窑的水平。仿制的哥瓷往往裂纹生硬、触感较为粗糙,难与真品媲美。时间的流逝让哥窑烧制的工艺成为难以破解的谜底,只留下了那一件件瓷器穿越漫长的时空,引起人们无限的追问和猜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