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世哥窯稀世珍品,教你識真辯假

哥窯瓷器是中國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稀世珍品,為明代文獻中記載的宋代五大名瓷之一。之所以說哥瓷神秘,主要原因是哥瓷在宋代的記載不詳。這直接導致了,哥窯窯址無法確定。關於其瓷器的形容也是通過後來文獻的記載,才能窺探到一二。

傳世哥窯稀世珍品,教你識真辯假


哥窯的器型一般為:各種瓶、爐、碗、水洗、盤等;有瓷胎和砂胎兩種。胎色有:黑灰、土黃、深灰、淺灰等幾種色調;釉色有:粉清、油灰、青花等幾種顏色。

在古代文獻種所記載的哥窯瓷有“紫口鐵足”的特徵,“紫口”指的是因為釉口處的釉流淌,以至於脫釉而露出胎口;“鐵足”指的是施的一種釉的顏色是醬色的。另一種就是著名的“金絲鐵線”了,人工有意為之的開片,也叫“冰裂紋”“文武片”等,其中,有黑色的幾位細小的形成如鐵絲般的開片叫做“鐵線”;而極微小的金黃色開片就被稱為“金絲”,也有就是“金絲鐵線”的名字的由來

傳世哥窯稀世珍品,教你識真辯假


開片是哥釉的重要特徵,瓷器上的紋片是由於胎釉的膨脹係數不同所造成的“窯變”,而哥釉“化腐朽為神奇”,打破單色釉的單挑,而造成一種“缺陷美”,而如今我們看到了哥釉身上的“文武片”也確實是十分漂亮。在哥窯器種,紋片大的猶如冰裂紋,小的像魚子狀,所以哥窯瓷以“大器小片”與“小器大片”為貴。

開片是哥釉的重要特徵,瓷器上的紋片是由於胎釉的膨脹係數不同所造成的“窯變”,而哥釉“化腐朽為神奇”,打破單色釉的單挑,而造成一種“缺陷美”,而如今我們看到了哥釉身上的“文武片”也確實是十分漂亮。在哥窯器種,紋片大的猶如冰裂紋,小的像魚子狀,所以哥窯瓷以“大器小片”與“小器大片”為貴。


傳世哥窯稀世珍品,教你識真辯假


鑑識哥瓷從釉面方面主要要看三點

一、釉質細膩,有玉質感,釉面玻化程度不高,不透明(龍泉哥窯玻化程度稍高,也不到完全通透的程度),泛出一種似人面微汗的油光,也稱酥油光,這種光色是仿品所無法達到的。真品器物敲之無悅耳的金石聲,而是似破碎的“卟卟”聲。

二、器身上多有縮釉之處,底部尤甚。因縮釉而留下的棕眼狀如螃蟹爬過一般,俗稱“蟹爪紋”。

三、由於施釉厚,道數多,難免有厚薄,有色差,故燒成後易產生窯變現象。

以上3點,在鑑識哥瓷時,須重點察看,仔細辨別。

哥窯瓷裝飾比較簡單,一般沒有紋飾,少數器物出現魚耳和貫耳的裝飾。造型大多仿照古代青銅器。有少量創新品種,也符合宋代制瓷的造型特徵。一般器形較小,未見大器,因此,若遇大器,須謹慎。

紫口鐵足是哥瓷的又一大特點。哥瓷的胎有若干種顏色,其中,郊壇下窯的瓷胎為深褐色,其他的一些窯,瓷胎為灰黑色等等,顏色各不相同。但哥窯在燒製時,在瓶口等位置的釉料會出現下垂流淌的現象,因此,瓷器口的釉會變薄,透出胎的顏色,而哥瓷的胎色普遍較深,這種深色的瓶口就叫做“紫口”。

同時,由於哥窯瓷器在燒製時大都採用墊燒法,所以胎足的部位是不上釉的,顏色也較深,被稱作“鐵足”。而且,大部分的哥窯瓷器都有“縮釉”的現象。哥瓷在製作過程中,有時胎上的某些地方會沾上汙垢,導致釉料無法附著在胎上,使瓷胎顯露在外。

仿製的哥瓷從明代起開始大量出現,然而其燒製工藝都遠遠不及宋代哥窯的水平。仿製的哥瓷往往裂紋生硬、觸感較為粗糙,難與真品媲美。時間的流逝讓哥窯燒製的工藝成為難以破解的謎底,只留下了那一件件瓷器穿越漫長的時空,引起人們無限的追問和猜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