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吃苦,是對他最高級的保護”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本著對孩子認真負責的態度,這句話的準確解釋應該分兩個層面解讀:


一、正向挫折對孩子有利:

讓孩子吃苦,如果是讓孩子在必經的經歷中,經受磨練,也就是說給到孩子的苦是水到渠成,那麼這樣的苦將會對孩子的成長起到相當大的推動作用!


所謂正向的挫折,就好像孩子在剛剛學會走路之際,當孩子顫顫巍巍的舉著雙手,慢慢的挪動腳步向你走來,這是孩子在嘗試邁出人生的第一步,也是他能順利行走的第一步,這個時候孩子一定是會經歷內心的掙扎、糾結甚至是恐懼,那這樣的苦就值得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體驗體會,因為只有放手,孩子才能通過自我的努力克服障礙,獲得更高層次的成長!


不光是學走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在,他註定會經歷很多挫折,但是這些挫折又是他今後能夠把握人生必備的,比如:

1、從幼兒園進入小學:

孩子要開始學會生活上的自理,要開始逐步建構起積極學習的能力,要開始學會嘗試跟不同的人打交道;

2、從小學進入初中:

孩子要開始經歷競爭中的挫敗,要能學會在挫敗當中重新崛起;

3、面對高考:

要有勝不驕敗不餒的心態,要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盡頭與學習態度!


等等所有這些苦都是孩子必須自己去經歷的正向挫折,所有這些挫折,一旦孩子經歷了,且成功克服了,那麼未來孩子的發展定會一帆風順!

二、過度挫折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過度的、人為設置的、超出了孩子年齡階段和承受範圍的挫折對孩子的發展極為不利!


這些年媒體上接連曝光的未成年人傷害或自殘案件,無一不是在給我們提出警醒:

僅僅是2018年3到4月份,報道的學生自殺案例就有十幾例之多:

2018年3月19日,蘆溪縣某中學高三學生跳樓身亡;2018年3月28日,湖北省某中學16歲學生跳樓身亡;2018年3月29日,山西某學校初二學生墜樓身亡;2018年3月31日,常州某中學16歲學生跳樓身亡;2018年4月2日,山東某小學13歲學生跳樓身亡2018年4月3日,江油市一名高三學生跳樓2018年4月12日,定州某中學高一學生髮生學生墜樓2018年4月19日,溧陽市某初中一名14歲男生跳樓身亡2018年4月26日,南京市某小學五年級學生跳樓身亡2018年4月25日,吉林長春第103中學兩名女學生墜樓身亡。

歸納中小學生自殺的主要原因,大致可以分為:家庭矛盾(72例,33%)、學業壓力(55例,26%)、師生矛盾(35例,16%)、心理問題(21例,10%)、情感糾紛(11例,5%)、校園欺凌(9例,4%),其他問題(12例,6%)。


這裡面我們可以看到,家庭、學校、學業、心理方面的壓力佔到了其中絕大部分的比例,也就是說我們的孩子壓力過大,有些超負荷了!看看現在的孩子還有哪個沒有上過輔導班,有多少中小學生能在晚上九點前上床睡覺,又有多少孩子週末假期能夠自主決定,自由選擇和支配自己的時間呢?太少太少了,多數的孩子每天都是生活在重重壓力之下,喘不過氣來!


這些所謂的挫折,都是家長、老師、社會人為給孩子創造出來的,很多是超出了孩子心理承受範圍的,也許有人會說為什麼別人不自殺,偏偏是他自殺呢?這就好比因為道路安全設施不健全,某人遭遇車禍我們說他倒黴是一個道理,真的是他倒黴嗎,不是,根源在於交通設施不健全;同樣是那個孩子自身有問題嗎?不是,是我們的教育大環境有問題,這值得所有人反思!

總而言之,愛要有度,嚴要有度,壓力更要適度,適當的壓力會激起孩子的上進心與進取心,對孩子的成長是好事,但是如果不考慮孩子彼此間的差異,一味的施加壓力,不顧及孩子內心裡所思所想,那麼超出了孩子承受範圍的壓力,必將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葛老師教育新智匯


讓孩子多吃點苦,對他有好處。俗話說得好,劍不磨不鋒利,人不磨不成器。要告訴孩子,懂得吃苦是一種精神。具有了吃苦精神,長大後才能對抗挫折,克服所有的困難,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成就,而不會成為社會和別人的犧牲品。吃苦就是對他最好的教育,讓孩子吃一次苦勝過你對他1萬次教育。有一個故事說一個小孩不願去上學,後來他爸爸就帶他去地裡幹活,6月的太陽很大,曬的它汗流浹背。沒過幾天他就自己提出要去上學了,而且上學很認真很刻苦。


劉達明ldm


我雖認同這個觀點,但不能盲目應用。

讓孩子吃苦,是在生活中順應環境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刻意給孩子營造吃苦的環境。

每一個孩子都有獨立的人格,孩子也不是家長的附屬品,在任何一段關係中,尊重都尤為重要。刻意的吃苦環境是對孩子的傷害,不是保護,讓孩子感受到的還有負面的心理壓力,久而久之會造成孩子不能自主解決的心理疾病。在這裡,家長的認知和思路就是孩子成長的關鍵。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應該起引導作用,而不是處處擁有決策權。在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引導孩子解決問題,哪怕孩子會錯,也儘可能不幫助他做決定,錯了讓孩子接受結果,讓他體會。對了給孩子鼓勵,讓孩子享受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久而久之,這個在路上的孩子會在不斷地踉蹌摔跤中,學會跨過一個又一個坑窪的方法,從而長成一個不需要家長注視和懷抱的大人。所以說,真正的保護並不是一味的給予和幫助,而是適當的放手。讓孩子在生活中不斷體會,孩子就會學會感悟,學會了感悟就會逐漸形成自主思考的能力,有了自主思考能力就會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避免成為一直長不大,遇到事情先找爸爸媽媽的小寶貝。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也是對孩子真正的也是最高級的保護。





竹秋有廿


在風雨中礪練,進行吃苦教育,這是對孩子的愛。因為社會是複雜多變的,一個成長中一帆風順的孩子,踏上社會稍微有一點點磋折就受不了,一蹶不振,萎靡頹廢,那就是害了這個孩子。只有在大風大浪中礪練的到了社會才能遇事不慌,從容不迫,才能做好事情,成為人生的贏家。


大海與泰山


非常認同這句話!

孩子在每個父母的心裡,就是自己的全部,就是自己的天!我們常聽的一句話“兒行千里母擔憂”,孩子出門,或遠或近,做父母的都會擔心他們的安全和衣食住行,唯恐他們在外面受什麼委屈!對孩子的愛永遠是這個世界上最最真誠的!記得聽過這麼一個故事:一個小夥子感覺父母對自己管教太嚴,感覺不到父母的愛,他就去山上找聖人,聖人對他說,我幫你找,你下山吧,去敲100家的門,開門以後,你看一下開門人的腳,如果有一個光腳給你開門的人,他就是最愛你的人!這個人感覺挺有趣,就去山下一家一家地敲門,第一家是個商人,聽到敲門聲慢慢地下床把門打開了,這個人看了一下商人的腳穿著鞋子,很失望,就換了第二家,這家是個秀才,聽到敲門聲問候了一下,穿上鞋也把門打開了,小夥子只好去敲第三家、第四家的門,都是穿鞋子的,又敲了幾十家,還是沒有光腳的,小夥子很失落,天黑了只能回家!很無奈地敲了一下自己家的門,父母問了一句,小夥子有氣無力地回答了一下,結果門很快就打開了,小夥子無意間看到了一雙光腳,原來是自己父母的,小夥子頓時想起了聖人的話,淚流滿面……

父母對孩子的愛永遠是永恆的,是無可替代的,可孩子對父母的愛又是什麼情況呢?“母行萬里兒不愁”就是最真實的寫照!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那是因為你沒有讓自己的孩子去吃苦,沒有讓他們體會到父母對孩子的那片真心,因為他們認為父母愛他們是理所當然的,是順理成章的,所以父母為了愛他們所受的累、所吃的苦對他們來說是沒有什麼概念的!不讓他們去經歷掙錢的苦、離別的痛,他們永遠是沒有感覺的!所以想讓自己的孩子成器,想讓他們思念遠方的你,就大膽地開啟你的高級保護:讓他們吃苦!

讓孩子吃什麼苦?第一,讀書的苦,讓他們感受十年寒窗的不易,懂得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的道理!第二,失敗的苦,讓他們感受挫折未必就是一件壞事,端正態度才是最重要的!第三,生活的苦,感受掙錢的不易,理解父母的辛苦和對他們的那份期望!





神奇小幫手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孩子能吃苦比不吃苦的人能獨立,自主些,進入社會適應能力比較強,不會畏懼艱難困苦。從小給孩子培養獨立能力,雖然比嬌生慣養的孩子辛苦,但也確實對孩子起到了保護作用,長大了ta自己能自保,用不著父母保護。


吳安秀13


你好,我覺得在現今這個時代,獨生子女從小到大一直有全家人的寵愛包圍下長大,是應該讓他們適當的吃點苦。像老人說的吃了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雖然有點老調但應讓孩子明白在現實生活中一定會有挫折有不順,小時的吃苦會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再經歷不如意後會坦然面對,心裡承受能力也會很強。


北方的雁子


對這話說的好,慈母多敗兒。當父母的你保護了她一時保護不了她一輩子,她的人生必須自己走下去。雞蛋從裡面打破才是小雞,從外面打破那還是雞蛋。如果孩子不吃苦就像溫室裡的花朵,經不起外面風吹雨打。孩子在該吃苦的年紀一定讓她吃苦。咱們當父母的在世上給她留不下萬貫家財,只能在有生之年讓她長本事,將來才不會被社會淘汰。


營口李大姐


認同。孩子的成長就要有甘有苦,要讓孩子知道富裕的生活來源於艱苦奮鬥和勤奮努力才會得來的,



4943335022016


很贊同這個觀點。

對孩子適當的,有目的的引導,讓他們去吃一點苦,嘗試一下生活的艱辛和不易,會對他們的思想產生一定的影像,關鍵在於正確的引導,不要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俗話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其實說的就是,窮人家的孩子從小吃過很多苦,逐漸鍛鍊,養成了堅韌、努力、拼搏的良好心態,懂得了更多的人生感悟。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很多家長捨不得孩子吃苦,但是如果有一天,孩子遇到了壓力、打擊,無法承受時,他可能會極端。如果有意識的從小引導孩子吃一點苦,可以培養孩子的抗壓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