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还记得录像厅吗?还记得哪些录像片?

以前的爱好


97年冬天的一天晚上我去文化宫溜冰认识一群女孩子,她们大概18到20岁的年龄,是附近职业学校的学生,有5,6个人,我拉上其中一个高挑身材的一块溜,不知为啥,她的女同学们都以为我俩是朋友,她也不作解释,后来她们说学校该锁门了,必须要走了,你俩咋办?

她看着我不言语,同学们对她说要不我们先回校,你俩接着玩吧,还对我说你照顾好她。整个过程我都没有多说一句话,糊里糊涂的,其实不久溜冰场就曲终人散了,我们自然就去了录像厅。

里面人不多光线很暗,放的是香港警匪枪战片,她依偎在我怀里,我还把外衣脱下了裹着她,她说明天她就要毕业了,是最后一天,所以今晚上几个要好的同学出来玩,大家心里都不好受。我没有问同学们为啥把我俩当成了朋友,从一开始就话不多,我家离文化宫这里很远,公交车天黒就停了,出租车很少而且那时还没有打的习惯,我寻思按常理同学们会以为她会跟我回家,想不到我们会是在录像厅里坐一夜,心里有点歉疚的感觉。而她家更远,在西区,坐长途车都2个小时。

她在我怀里睡到天亮,怕她冷我一直抱紧她,清晨我们出了录像厅,走没多远就到了她学校,我给了她呼机号就走了。过了好几天,我中午喝醉了,刚睡着呼机响了,也懒得起来再跑出去找公用电话。等我睡到天黑透终于出去打电话过去,问对方是哪里,电话里说是西区,中午就一个姑娘去打个电话,但他是公用电话,不认识那姑娘。

过去了很多年了!我后悔那天我喝酒,后悔认识她那晚自己咋就那么木!从搭她手溜冰开始到她跟我去录像厅,我就没说有10句话,我为啥不打的带她回家呢?她也好来找我呀!

这事一直纠结在我心里,所以别再提录像厅。


大海133781676


还能记起那时候录像厅烟雾缭绕,然后大家专注的神情,那个年代正是港片盛行的黄金时代,在街边那些小小的录像厅里,几乎度过了少年时代的一半,另一半是街头的街机游戏!

后来有了那种镭射录像,在电影院二楼才有了大一点的放映厅,我同学加好朋友,搞到几十张那种包月的票,然后晚上,我们就去看通宵,夜半时候会放色情片,那时候十六七岁,看的面红耳燥!

困了窝在沙发里睡一觉,然后早上,借着集体跑操的机会,混入队伍,课间时,经常以能说出更多的港台明星为荣!

其中最惊险的一次晚上看通宵,中途去上厕所,忽然发现后排座位里怎么还有我们一位老师,我悄悄告诉朋友,那个好像是咱们语文老师,朋友说,不会吧!然后我们俩猫在沙发里偷偷往后看,越看越像,惊出一身冷汗,老师怎么也来这里看毛片,早上我们不待散场,就赶紧开溜!从此再不敢去了,我那朋友后来还去过,有次回来还跟我说,我又见到老师了,晚上看片还戴着口罩!!!


无语言乐


读中学的时候还是满地录像厅的年代,每个录像厅门前都有一块小黑板写着今天放映的内容。我的同学们经常去的录像厅在大厅最后一排是有包间的,所谓包间就是用隔断隔起来,然后留一个窗户大小的面积再用帘子遮挡。想看的时候就打开帘子,不想看的时候就把帘子放下来,当然,去录像厅的人也都遵守规则,没有人会去打开帘子看看里面的人在做什么。

那时也流行包夜看录像。录像厅才不管你是不是成年人呢,他们也指望着学生多去呢,所以很多学生去看。录像厅十块钱看一个晚上,大概是5-6个影片,到半夜十一二点的时候录像厅的工作人员就把门锁上,然后问大家是否愿意加钱看毛片,如果同意每个人加2元钱,马上就播放毛片,放两三个毛片之后再换回来,哈哈,太有意思了。有时候录像厅里还有女生,几十个人有男有女,晚上大家一起看毛片,想想也真是醉了。可能那个时候也是小,还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什么片名已经记不住了,倩女幽魂和古惑仔应该是那个时候看的。


艺舜老师


小时候我记得一到六日就问家里要上一俩块钱,到录像厅看录像,里边黑乎乎的,味道也不好,那时候最希望电影开始没多久,这样就可以只交下一场的钱,免费看一个。有时候还包夜,到了半夜,会放一些特别的影片,(大家都懂的)。


辉哥83870


进入那昏暗的巷弄,迎面而来的是墙角一盏昏暗的桔色灯泡,古老的巷角飘来一阵陈旧的尿骚味,想必是包夜的各位大哥激情释放。老板做在凳上悠闲磕着瓜子。包夜5块!拉开门帘,铺面而来的是三天没洗的脚丫子味,1块钱4支的香烟味。看了看烟雾缭绕的屏幕,问道:老板,几点换片?


飞船哥


录像厅是一代人的记忆!

录像厅是上世纪80年代从香港传入内地。那时内地电视还不普及,一般家庭很难看到电视、电影。加之,80、90年代正是香港电视剧、电影的顶峰时期。大批优秀作品也是在那时诞生的,如电视剧《射雕英雄传》,在内地播出时期可谓是万人空巷。当时内地物质文化的匮乏,人们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和电视电影的精神感官刺激,导致录像厅风靡一时。

录像厅环境一般。手里有点积蓄的,在家里腾出一间空屋,放上几节沙发或木椅,就开门营业了。这是小一点的。大一点的,租个几十、一百平米的房间。最前面摆一张高一点的桌子,放上电视机,大厅里放上几排沙发,沙发一般都是2人以上座的,很少有1人座的。不用任何装修。录像厅大都晚上营业,唯一提供的服务就是,烧上几壶开水,放上一次性塑料杯,谁想喝自己倒。晚上灯一关,窗帘一拉,只能看到前面的电视机和你前面几排的人头。

录像厅的兴起,富裕了一批人。这批人是早期接触了外界新鲜事物,胆子大,部分人甚至打了法律的擦边球。白天要劳动、上班,很少有人去录像厅,到了晚上成群结队,有些是偷偷摸摸的进去。这些人不乏社会闲杂人等,当然也有好奇、沉迷于此的部分学生和社会劳动者。因为录像厅当时有相当一部分在挂羊头卖狗肉。晚上8点开门,开始播放一些武打片、恐怖片,一过12点就是色情片。部分人乐于此、沉迷于此,尤其是那些正在上初中、高中的学生,里面还不乏一些女生和社会女性。男男女女坐在同一个屋子,不顾屋子里烟雾缭绕,臭气熏天,更不顾黑暗中是否有罪恶的眼光,盯着同一个屏幕上播放得色情、暴力、血腥、残忍、极尽罪恶的画面。可想而知那是什么一个场景。

录像厅除了丰富了一代人的文化生活,使人们看到了外界不一样的景象,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暴力、涉黑、吸毒、强奸,催生了犯罪的欲望,毒害了一批年轻人。录像厅甚至成了社会的毒瘤。

到了90年代末,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大部分家庭都有了电视机,观看的内容也愈加多样,不用再去条件恶劣的录像厅,不用再无选择性的观看那些低俗内容。加之各地露天巡回电影的放映和电影院的建设,慢慢录像厅被淘汰了。大约到了2000年以后就很少有录像厅了。

作为80后,去过录像厅的当时肯定还都是学生或应当受教育阶段。好奇心里主导了去录像厅的步伐。要问还记得当时看过那些片,那只能说明录像厅确实影响了你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阶段,否则,过去这些年,你应该只记得你当时在昏暗光线里盯着电视的画面。


风舞漫天


当然记得,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这就是唯一的慰藉。每当放假休息时,死缠烂打的跟父母要求去看录像片,那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在录像厅看的第一部片子我记得是王祖贤演的《倩女幽魂》,当时就觉得女主演很好看,虽然当时的画面不是很清楚,但是还是有那么多人为她的倾世容颜感到兴奋。里面的小倩是美丽的也是悲情的。当时的一个电影片段是燕赤霞和树妖姥姥在斗法,姥姥变身树妖本体跟燕赤霞斗,画面现在想想有点恶心,最令我感到害怕的是突然间在树妖的中间出现一个人头,让当时在场的小朋友都感到很害怕,有的小姑娘吓的嗷嗷哭,一点不夸张。现在再看这样的片子就没有了当时的感觉了,在心里激不起任何涟漪,除了王祖贤的美还是那么清新脱俗。

还有就是一部鬼片《猛鬼大厦》,据说这部片子刚播出时真的吓死了人的。记得当时看这部片子是跟我二哥一起去看的,当时看的时候里面很黑,氛围很阴森,很适合这部片子。比较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在一间办公室里一男一女被很多双手在柜子里或者任何地方伸出来抓,还有就是在电梯里也是好多双手就把人拉走了,电梯门一开人没了。当时看完这部片子回去睡觉,从头到脚把自己裹的严严实实的,心里还是害怕不知道从那里会伸出一双手把自己带走,床前的柜子会不会突然伸出一双手把自己拉到柜子里去。现在大了再看这部片子就感觉很假,不过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还是很有心里阴影的。

小伙伴们,你们看的最早一部录像片是什么呢?欢迎大家分享。


小胖嘟嘟娱乐



我的高中时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录像厅刚开始步入巅峰时代,两周一成一李,谭张争霸,香港四小龙,四大天王,港片港剧最辉煌的年代,精品迭出,精彩纷呈!

音乐,电影,电视剧,明星和银屏里英雄豪杰,经济的腾飞发展,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香港最牛逼的时代!那个时候的香港娱乐流行风,风靡亚洲,席卷全球,与美国好莱坞几乎有并驾齐驱之势!



大街小巷,飘着粤语音乐,《千千阙歌》《一路上有你》《一起走过的日子》《偏偏喜欢你》《沉默是金》《有谁共鸣》《情人》《说不出再见》《真的爱你》《当爱已成往事》《夕阳之歌》《一生不变》,,曲曲经典。


城市和小镇的录像厅,人气火爆,《英雄本色》三部曲,《古惑仔》系列,《射雕英雄传》等金庸群侠传,《上海滩》《再见黄埔滩系列》,《霍元甲》三部曲,郑少秋狄龙姜大卫古龙剧系列,张彻武侠电影,黄日华武侠剧,李小龙的功夫风暴,

林正英鬼片系列,周星驰无厘头系列,李连杰黄飞鸿系列,成龙醉拳系列,周润发万梓良刘德华等黑帮枪战系列,张国荣黎明刘青云罗嘉良方刚爱情商战大片,以及李嘉欣、赵雅芝、米雪、钟楚红、张敏、黎姿、张曼玉、梅艳芳、林忆莲、陈慧娴、等一种天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打造出风情万种的香港娱乐的黄金时代!



而大街小巷的录像厅,火的一塌糊涂,就是当面香港流行风所向披靡的历史见证!


春风十八子


以前为了看电影,早早拿个木凳去排队😅

虽然看过很多影片,但是只记得三个片名了。这三个印象比较深刻!《地道战》《紫日》《黄河绝恋》。就记得大概内容,那时候就觉得好看,根本就没注意主演是谁,导演是谁。到现在我才知道《紫日》和《黄河绝恋》是冯小宁执导的战争三部曲里的后两部。真的很好看,推荐没看过的可以去看看。


暖暖阳光66


录像厅的主力不是80后,他们只是赶上了录像厅的尾巴,真正的主力是60后和70后。录像厅巅峰时期,60后是叼着烟开录像厅的老板,70后是狂喊“加片”的观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