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君王和汉朝的君王有什么区别?

用户1810109698432


春秋时期君王和汉朝君王都是中原最高统治者,可以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春秋和汉朝相隔数百年,许多文化制度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中原也从分裂变为统一,君王也不再是天下共主,而是九五至尊,两个时代的君王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称谓变化

春秋时期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或者天子。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开始时不满足于王的称号,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自称为皇帝,也被称为天子,自此以后不论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封建君王都一直沿用皇帝这个称谓。

权利变大

周朝时期因为实行分封制导致中原出现了大小数百个诸侯国,而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就像盟主一样,可以率领诸侯们讨伐不听命的诸侯或夷狄,虽然如此,但周天子实际控制范围却很小,大概相当于汉朝关中地区,而且还不时的要将领土分封给其他有功的诸侯,诸侯们平时在自己封地也并不受周天子控制。而到了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以后,周王室疆域更加狭小,权威也随之大幅下降,诸侯们已经不再听从周天子号令,周天子虽然名义上还保留着天下共主的地位,但其实已经被架空,这时诸侯中有齐桓公、晋文公等借尊王攘夷的旗号争相称霸,而周天子实则已经变成了他们的傀儡。

汉朝前期其实相比其他大一统王朝,还是比较接近周朝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了分封制度,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全国开始由皇帝直接控制,中国正式成为了大一统国家。而等到汉高祖刘邦亡秦灭楚夺取天下后,为了吸取秦亡的教训,重新开始分封,不过刘邦也吸取了周朝的教训,采用半郡县半分封的制度,虽然汉朝未像周朝一样因为分封重新进入分裂,但诸侯王们依然给汉朝皇帝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而到了汉武帝后推行推恩令,才使得诸侯王们再也无法对汉朝构成威胁,这时的汉朝皇帝终于摆脱了周天子当年的困局,正式掌控全国,并开始腾出手来开疆拓土,征服四夷,到了汉宣帝时期汉朝达到极盛,疆域比春秋战国时期几乎增加了一倍,并且汉宣帝还在征服匈奴后,在碑文上刻上了:“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小伤聊史


1、概念不同

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王代表天下共主,是天下名义上的领袖,是最高的神权象征。

秦之后,皇帝是天下独主,既是最高的神权象征,也是最高的唯一的统治者。而王只是最高封爵,一般都是异姓不封王的。也就是说国王是皇帝的下属,或者是属国的君主。

2、权利不同

中国的“王”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像汉,晋那样分封的诸侯王,在帝国之内有自己的王国,具有派遣官吏,实行税收的半独立的权力;

另一种是属国的”王“,比如朝鲜, 安南,暹罗等国的君主,想来诸位是没有听过朝鲜皇帝的说法,因为朝鲜的君主只能称国王,而那位著名的越南傀儡皇帝保大是在越南脱离中国属国地位后才能有这种称呼。

中国历史上,对皇帝这种称呼是非常敏感的,国王可以有许多,但皇帝只能有一个,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属国君主只能称为国王,不能叫皇帝的缘故。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大朝代中,只有宋代,由于实力太弱,所以会承认辽、金的君主也为皇帝,其他朝代没有这种现象。

扩展资料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皇帝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

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陛下”、“圣上”、“万岁”等,私下敬称皇帝为“圣人”、“大家”、“官家”、“至尊”等。秦朝时,秦始皇试图将国家的全部权力都集中在自己(即皇帝)手中,即“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但由于统治国家的事务繁多。

这种制度实际上是不成熟的。在秦朝之后,皇帝的权力和职能逐渐由一个中央政府辅助完成,汉朝时这种中央政府的形式是三公九卿,隋朝开始三省六部制。

因此即使皇帝年幼中央政府也可以照常运作,但同时由于中央政府长官(如宰相、丞相等)的权力可能过重,有可能威胁皇帝的权力,甚至通过政变自己当皇帝,比如王莽摄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中国,皇帝的逝世叫驾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