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君王和漢朝的君王有什麼區別?

用戶1810109698432


春秋時期君王和漢朝君王都是中原最高統治者,可以說並沒有本質的區別,但春秋和漢朝相隔數百年,許多文化制度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中原也從分裂變為統一,君王也不再是天下共主,而是九五至尊,兩個時代的君王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稱謂變化

春秋時期最高統治者被稱為王或者天子。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開始時不滿足於王的稱號,為了彰顯自己的功績自稱為皇帝,也被稱為天子,自此以後不論漢、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封建君王都一直沿用皇帝這個稱謂。

權利變大

周朝時期因為實行分封制導致中原出現了大小數百個諸侯國,而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就像盟主一樣,可以率領諸侯們討伐不聽命的諸侯或夷狄,雖然如此,但周天子實際控制範圍卻很小,大概相當於漢朝關中地區,而且還不時的要將領土分封給其他有功的諸侯,諸侯們平時在自己封地也並不受周天子控制。而到了平王東遷進入春秋時期以後,周王室疆域更加狹小,權威也隨之大幅下降,諸侯們已經不再聽從周天子號令,周天子雖然名義上還保留著天下共主的地位,但其實已經被架空,這時諸侯中有齊桓公、晉文公等借尊王攘夷的旗號爭相稱霸,而周天子實則已經變成了他們的傀儡。

漢朝前期其實相比其他大一統王朝,還是比較接近周朝的,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除了分封制度,在全國實行郡縣制,全國開始由皇帝直接控制,中國正式成為了大一統國家。而等到漢高祖劉邦亡秦滅楚奪取天下後,為了吸取秦亡的教訓,重新開始分封,不過劉邦也吸取了周朝的教訓,採用半郡縣半分封的制度,雖然漢朝未像周朝一樣因為分封重新進入分裂,但諸侯王們依然給漢朝皇帝造成了很大的困擾。而到了漢武帝后推行推恩令,才使得諸侯王們再也無法對漢朝構成威脅,這時的漢朝皇帝終於擺脫了周天子當年的困局,正式掌控全國,並開始騰出手來開疆拓土,征服四夷,到了漢宣帝時期漢朝達到極盛,疆域比春秋戰國時期幾乎增加了一倍,並且漢宣帝還在征服匈奴後,在碑文上刻上了:“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


小傷聊史


1、概念不同

中國古代,先秦時期,王代表天下共主,是天下名義上的領袖,是最高的神權象徵。

秦之後,皇帝是天下獨主,既是最高的神權象徵,也是最高的唯一的統治者。而王只是最高封爵,一般都是異姓不封王的。也就是說國王是皇帝的下屬,或者是屬國的君主。

2、權利不同

中國的“王”基本有兩種,一種是像漢,晉那樣分封的諸侯王,在帝國之內有自己的王國,具有派遣官吏,實行稅收的半獨立的權力;

另一種是屬國的”王“,比如朝鮮, 安南,暹羅等國的君主,想來諸位是沒有聽過朝鮮皇帝的說法,因為朝鮮的君主只能稱國王,而那位著名的越南傀儡皇帝保大是在越南脫離中國屬國地位後才能有這種稱呼。

中國歷史上,對皇帝這種稱呼是非常敏感的,國王可以有許多,但皇帝只能有一個,這就是為什麼中國的屬國君主只能稱為國王,不能叫皇帝的緣故。中國歷史上統一的大朝代中,只有宋代,由於實力太弱,所以會承認遼、金的君主也為皇帝,其他朝代沒有這種現象。

擴展資料

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創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為第一個皇帝,稱“始皇帝”。自此,中國開始了長達兩千多年的專制制度。皇帝是中國中央政權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會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權力和榮譽。

皇帝自稱“朕”,其他人當面直接稱皇帝為“陛下”、“聖上”、“萬歲”等,私下敬稱皇帝為“聖人”、“大家”、“官家”、“至尊”等。秦朝時,秦始皇試圖將國家的全部權力都集中在自己(即皇帝)手中,即“天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但由於統治國家的事務繁多。

這種制度實際上是不成熟的。在秦朝之後,皇帝的權力和職能逐漸由一箇中央政府輔助完成,漢朝時這種中央政府的形式是三公九卿,隋朝開始三省六部制。

因此即使皇帝年幼中央政府也可以照常運作,但同時由於中央政府長官(如宰相、丞相等)的權力可能過重,有可能威脅皇帝的權力,甚至通過政變自己當皇帝,比如王莽攝政、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中國,皇帝的逝世叫駕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