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冲击严重,利润明显下降—2020年1-2月工业企业利润数据点评


疫情冲击严重,利润明显下降—2020年1-2月工业企业利润数据点评

核心观点

受疫情冲击,复工复产进度明显放缓,企业生产、销售受阻,致使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38.3%;另外,油价大幅下跌也带动工业品价格下降,进一步挤压了上游企业的利润空间。从相关高频数据来看,2月中下旬复工复产已经有明显加速趋势,部分指标已于近期恢复至春节前正常水平,预计3月底用工难、到岗率不足将不再是制约工业生产的主要问题。

事项

国家统计局3月27日发布的工业企业利润数据显示,2020年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107.0亿元,同比下降38.3%。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62万亿元,同比下降17.7%。

正文

疫情冲击明显,各行业利润空间均受侵蚀。1-2月份,为防止疫情扩散,今年春节假期延长3天,并且全国多个省市推迟复工复产,企业正常生产时间大幅缩减,并且相关需求锐减,对企业的生产、销售造成了明显的冲击。

从利润数据来看,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553.1亿元,同比下降21.1%;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3005.7亿元,同比下降42.7%。从行业大类来看,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仅有4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加,分别是烟草制品业(31.5%)、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28.3%)、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23.7%)和农副产品加工业(2.2%),其余37个工业大类利润总额同比均有所减少,利润总额同比降幅超过50%的行业有22个,包括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87.0%),汽车制造业(-79.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68.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66.4%),通用设备制造业(-62.3%),纺织业(-59.3%),专用设备制造业(-55.1%)等行业。从企业所有制看,各类企业利润均明显下挫,其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最为严重,1-2月份共实现利润总额769.3亿元,下降53.6%,主要由于这些企业多集中在进出口相关行业,而受疫情影响我国1-2月份对外贸易明显放缓乃至搁置;其他所有制企业利润亦有明显下滑,同比下降均超过30%,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65.4亿元,同比下降32.9%,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158.8亿元,同比下降33.6%,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08.3亿元,下降36.6%。从行业分布来看,中游行业利润受挫最为明显。据我们测算,1-2月份上游各行业利润总额同比下滑21.14%,中游下滑58.51%,下游下滑34.99%,另外1-2月份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由此前的盈利转为亏损状态。

工业品价格下降,致使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等财务数据减少。受疫情冲击,全球需求普遍减少,工业品价格下跌以及需求的锐减致使营业收入等财务数据明显减少,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62万亿元,同比下降17.7%;发生营业成本9.77万亿元,下降17.8%,营收利润率为3.54%同比下降1.17个百分点。疫情期间,企业生产、销售进程明显放缓,但仍存在折旧、用工等刚性成本,并且有防疫费用的增加,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费用为94.19元,同比增加0.85元。短期内,油价或仍将低位震荡,且全球疫情仍在扩散过程中,需求复苏较慢,因此工业品价格仍有通缩压力。由于生产节奏放缓,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为13.8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71.3天,同比增加19.1天,预计随着3月份经济社会秩序逐步恢复正常,将回落到正常水平。此外,需求减少叠加物流受阻,致使产成品存货同比增加8.7%(42486.2亿元),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亦同比增加6.4天至26.1天,随着物流的恢复,预计将有所回落。

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复工复产进度加速。本月12日,国家卫健委正式宣布我国本轮疫情流行高峰已经过去,实际上,2月下旬以来,复工复产已经有明显加速趋势。从高频数据来看,近日6大发电集团日均发电耗煤数据已接近去年同期水平,全国高炉开工率亦恢复至节前正常水平,因此预计工业企业的生产将逐渐有序修复,3月底用工难、到岗率不足将不再是制约工业生产的主要问题。

附录图表

疫情冲击严重,利润明显下降—2020年1-2月工业企业利润数据点评

疫情冲击严重,利润明显下降—2020年1-2月工业企业利润数据点评

疫情冲击严重,利润明显下降—2020年1-2月工业企业利润数据点评

疫情冲击严重,利润明显下降—2020年1-2月工业企业利润数据点评

疫情冲击严重,利润明显下降—2020年1-2月工业企业利润数据点评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0年3月27日发布的报告《2020年1-2月工业企业利润数据点评:疫情冲击严重,利润明显下降》,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相关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有道云等方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勿使用本资料。

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email protected]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email protected]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