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丹麥是自取其辱?為何馬雲要以德報怨地支援恩將仇報的丹麥?


近日來,馬雲給丹麥捐贈物資被丹麥冷嘲熱諷的消息在網絡上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熱潮。很多人對馬雲一廂情願的做法深感氣憤,但從民眾的反應來看,大部分人明顯是反應過度了,因為這個消息被故意曲解了。

支援丹麥是自取其辱?為何馬雲要以德報怨地支援恩將仇報的丹麥?


雖說馬雲確實給丹麥捐贈了丹麥急缺的醫療物資,但這個問題的主語和賓語都不對。

首先馬雲確實給丹麥捐物資了,但不是對口支援丹麥,而是捐給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嚴重的歐洲各國的,包括德國、奧地利、愛爾蘭、尼德蘭、丹麥等國,丹麥不過是其中的一部分,這和捐給美國50萬個核酸檢測試劑的援助是有著本質不同的;

其次,馬雲雖然是阿里巴巴的股東,但不是第一大股東。當下阿里巴巴的第一大股東是日本軟銀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大股東是AltabaInc,馬雲是第三大股東。這意味著以阿里巴巴基金會名義捐給歐洲各國的物資,本身是一個跨國公司的行為。

當然,這樣的行為必然也有著國家的默許和支持,所以單純說馬雲同志一廂情願地舔著臉給丹麥送溫暖然後被丹麥冷嘲熱諷,好像我們多麼自輕自賤一樣。

因此,不合適甚至帶節奏的表達方式,最容易讓我們“亂花漸欲迷人眼”。

支援丹麥是自取其辱?為何馬雲要以德報怨地支援恩將仇報的丹麥?


不過話又說回來,即便阿里巴巴不全是馬雲的意志,但既然站到了前臺,就必然做好了接受兩國民眾聲討且裡外不是人的尷尬局面。

那麼,已經退休且自由自在的馬雲,為何要趟這趟渾水呢?靜夜史認為根本原因還在於馬雲雖然退休,但依然心繫國家,心繫人民,當然還有人民幣。

作為商人,馬雲除了有愛國情懷的大愛無疆,但天生的商人嗅覺沒有丟。跨國公司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這一全球性災難面前,凸顯人道主義關懷是必然操作。但更多的則是為了以後的商業帝國謀篇佈局。

這一點從丹麥方面的反應就能看出端倪,因為丹麥在收到阿里巴巴基金會的捐贈後,轉身就禁止阿里巴巴集團通過網絡在丹麥境內出售口罩,因為他們認為阿里巴巴的口罩價格實在是太高了。

支援丹麥是自取其辱?為何馬雲要以德報怨地支援恩將仇報的丹麥?


而丹麥方面的緊張反應也再度說明了:馬雲大手一揮撥給丹麥的救援物資,充其量就是贈品或者試用裝,畢竟誰也不相信疫情逐漸“放肆”的丹麥僅僅需要馬雲捐贈的50萬隻口哨,5萬個核酸檢測試劑盒以及5000套防護服就能平安過關。所以為了避免中國產品“真香”帶來的欲罷不能的“惡劣後果”,丹麥的緊張可謂是真正的“未雨綢繆”。

而從國家角度來看,無償捐助儘管只是贈品或試用裝,也是數量不菲的物資,在國內物資尚且捉襟見肘的情況下,打腫臉充胖子地援助歐洲國家尤其是鐵桿反華國家,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但看看“一帶一路”倡議的宏大篇章,我們相信馬雲同志帶著國家使命的援助絕對超脫了一般的愛恨情仇,有著極高的站位。

支援丹麥是自取其辱?為何馬雲要以德報怨地支援恩將仇報的丹麥?


從人性倫理的角度來看,沒有國家能在一次雪中送炭的援助後就能立刻收穫對方尤其是宿敵的忠實追隨,意大利也不行。所以我們對丹麥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絕不是一廂情願,當然我們也沒有想過丹麥能夠立刻從呲牙相向到搖尾乞憐。

所以丹麥主流媒體DR以及TV2在3月25日丹麥政府“笑納”了馬雲捐贈的物資後,狂妄叫囂“這樣的做法是中國為了挽回因掩蓋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而受損的國際形象”,對我們而言毫不奇怪。

畢竟作為地緣位置和政治地位都非常邊緣的國家,如果丹麥、挪威、瑞典、愛沙尼亞等北歐國家再不通過反中和反俄做“投名狀”,他們是得不到美國大哥的保護的。因為它們雖是海盜的後代,但今天的它們卻無力自保。

在這種尷尬的定位下,包括丹麥在內的北歐各國產生韓國人這樣扭曲的心理也就見怪不怪了,俗稱喂不熟的狼。

支援丹麥是自取其辱?為何馬雲要以德報怨地支援恩將仇報的丹麥?


所以,在反中早已成為習慣的情況下,他們的嘴裡是吐不出象牙的。

但它們卻阻擋不了我們的腳步,所以靜夜史認為它們真的很生氣。

遙想當年我們把十幾萬三哥打得滿地找牙後,又把繳獲的武器擦拭得光潔如新然後歸還給了對手。而當時的尼赫魯,感受到了這輩子從未經歷過的侮辱,而今天的丹麥心情想必比尼赫魯更糟糕。而這種感覺在昔日的盟友“大難臨頭各自飛”,宿敵卻“有緣千里來相會”的尷尬反差中,讓丹麥無時不刻不想當場去世。

人世間最令人咬牙切齒的,何嘗不是“你看不慣我卻幹不掉我”呢?而馬雲明顯是把這一策略用到了極致。

所以,接下來的丹麥會非常糟糕,那種心中痛恨卻又不得不低三下四的感覺,足以讓丹麥臉腫成豬頭的同時,膝蓋也粉末性骨折。

丹麥,你好!丹麥,你還好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