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四院將中醫養生納入醫養結合體重點發展計劃

  一場疫情,讓人們對健康的認識又達到了一個新高度。在預防和治療方面,應立足於預防。在治未病和治病方面,要立足於治未病,儘量不生病和少生病。隨著中國老齡化社會的加速到來,打通健康養老“最後一公里”,必須通過醫養結合,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衡水市第四人民醫院打造的四院北區醫養結合體正是應這個趨勢而生,醫養結合是老齡化社會的必然選擇,醫養結合將成為未來養老核心模式,發揮中醫藥在醫養結合中的優勢作用,是用中國辦法破解醫改世界難題的重要方法。

  去年2月份,在市委市政府、桃城區及衡水高新區相關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市四院打造了衡水地區首家集醫療、養老、康復、體檢、中醫健康促進為一體的醫養結合綜合服務機構,破解了“養老院看不了病,醫院養不了老”的難題。在養老方面,四院領導班子達成一個共識,認為傳統中醫比西醫更為合適。因為老年人跟青壯年身體狀況不一樣,同樣的疾病,青壯年可能會很快痊癒,但是老人卻需要多倍的時間恢復,而中醫藥注重養生,注重固本培元,會在潛移默化中溫和地改善老人體質,從效果來說,傳統中醫更勝一籌。去年下半年開始,四院北區在養老部逐步開展藥膳、艾灸等中醫養生項目。今年疫情期間,又製作了大量“中藥香囊”懸掛在樓道及老年人的房間裡,收效極佳,也頗受老人歡迎。

  “對老年人來說,藥膳不但對身體健康有好處,而且食用比一般醫藥品更為安全。”市四院副院長隨學斌說,“醫養結合面對的是廣大的老年群體,我們要推廣的藥膳是在專業藥膳師或臨床醫師指導下,遵循辨證施膳的原則而遣藥配膳。按照五味相調、性味相連的原則,以及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的法則,應用相關的食物和藥膳治療調養病人,以達到治病康復的目的。且藥膳使用的多為藥、食兩用之品,有食品的色、香、味等特性;即使加入了部分藥材,由於注意了藥物性味的選擇,並通過與食物的調配及精細的烹調,仍可製成美味可口的藥膳,良藥可口,服食方便。”

  在四院北區,每個月定期由醫療醫生為老人們提供中醫服務,為養老院的老人評估體質,根據體質制定中藥食療、中醫運動處方,而且定期會在養老院內開展八段錦、捧氣貫頂的功法練習指導,充分發揮中醫藥“治未病”和養生保健優勢。他們將老人分成3個階段:一階段為健康期,重點是養生養老,該階段老年人身體較為健康,生活能夠自理,著重培養其健康的生活方式,適量運動、定期檢查,發揮中醫藥養生保健、治未病優勢,提供針灸推拿、藥膳調理等服務,儘量延長該階段;二階段為疾病期,該階段老人生活能夠基本自理,著重為其提供優質的醫療和護理服務,發揮中醫藥在老年病、慢性病治療中的特色優勢,延緩疾病進程;三階段為安寧養老期,該階段老人生活不能自理,著重為其提供24小時優質護理服務和適當醫療干預,減少痛苦、提高生存質量。分類指導極大地促進了中醫藥在健康養老服務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開創醫養結合與慢病防控新格局,加快了醫養結合樣板工程在全國的打造及推廣速度。據悉,他們還將逐步建立完善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標準化體系,促進醫養結合成果推廣與傳播。

  王磊,衡水市第四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在慢性病中醫康復、腫瘤康復、神經康復、治未病方面有豐富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