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博士:我在顺义守“国门”

27日上午8点,跟白班的“战友”交接完工作,值了一宿夜班的姚超换下防护服,回到住处消毒、冲澡,吃完早餐后很快进入梦乡。这是从16日开始志愿服务以来,他睡得最安稳的一次。

作为一名接待入境人员到顺义新国展集散点的志愿者,在经历“三班两运转”8个值班共108小时后,80后姚超对“国门”有了全新的理解:一方面,国门是此前他多次出境留学的一个通道;另一方面,也是事关国家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的一道屏障。

80后博士:我在顺义守“国门”

1987年出生的姚超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生,2018年通过顺义区梧桐工程人才引进计划,他来到北京市燕顺保障性住房投资有限公司工作。

随着国外疫情的发展和蔓延,3月15日,姚超听说顺义新国展集散点在招募志愿者,跟家人沟通后,就报上了自己的名字。“因为今年计划要宝宝,爱人最初挺担心,了解到支援充足的物资保障和防疫安排后,她也很支持。”

16日上午8点前,姚超和另外3名同为志愿者的同事一起赶到顺义新国展集散点,加入境外来顺人员接转组,开始了“2020年最特殊的一天”:第一次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和防护面罩,接受了“登记、分流、转运、交接、反馈”等一系列工作流程的严格培训,开始分三班24小时备勤。

80后博士:我在顺义守“国门”

17日的执勤是连续24小时的一班。一个独自乘机回国的12岁小朋友,正是从姚超学习和生活的明尼苏达洲回来的。共同地域经历派上了用场,在办完登记等各种手续后,两人就明尼苏达洲的学校、教育、风景和美食聊得正热乎,车就到达小朋友家所在的小区门口。

在小朋友家长随后发去的感谢信里,姚超发现自己不仅没有因为一身白色防护服让人感觉害怕,反而成为小朋友眼中可以保驾护航的“白衣天使”。

80后博士:我在顺义守“国门”

过去十几天时间里,从小至两个月的婴儿,到独自回国的小留学生,在现场工作人员和类似姚超等志愿者的努力和服务中,顺义新国展集散点共接转旅客近千人,实现了接转工作无差错、无滞留、无纠纷预订目标。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莹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