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正确看待当前大学生“慢就业”现象?


区别于传统的“毕业就工作”模式,“慢就业”一般是指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据调查,新形势下,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比例也不断上升。“慢就业”有些是毕业生理性的、主动的职业等待,有些则是消极的、被动的职业逃避。它不仅反映了学生本人的就业意愿,也受到个人求职能力、家庭期望、家庭条件、 学校培养、求职市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怎样正确看待当前大学生“慢就业”现象?


“慢就业”现象类型及成因

“慢就业”现象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与毕业生本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因素息息相关。根据“慢就业”毕业生的不同表现,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是目标明确追求型。这类毕业生有明确的目标,选择“慢就业”是自己理性、主动的选择。这类“慢就业”毕业生主要包括选择“二战”升学(升本、考博、考研)及“二战”职业资格考试(公务员、事业编、司法考试、会计注册师等) 而不就业的毕业生。随着考研和公考人数不断增多,这部分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二是目标模糊逃避型。这类毕业生

缺少明确的目标,抱着先喘口气慢慢适应的心态逃避就业。2018年7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的调查结果显示,60% 多的毕业生选择“慢就业”是因为对未来还没有规划好,40% 多的毕业生不知道自己适合从事哪些工作,对工作没有明确的目标,不愿意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35% 的毕业生设想“错峰”就业,34%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水平不够,想通过考研考证的方式弥补短板,28% 的学生想先了解市场,计划未来创业。也有部分毕业生是从众心态,自身目标不明确,对于工作的看法受到周围同学、家人的影响。

三是目标丰富选择型。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型职业不断涌现,从产业结构和就业形势的变迁来看,信息、互联网等新业态发展迅速,为毕业生提供更多自由职业的选择:支教、游学、创业、网络信息服务等。相比岗位的薪酬、稳定与否,他们更在意个人兴趣与发展前景,希望在一段时间的社会体验中寻找自我价值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

四是目标可选优越型。这一部分毕业生家庭条件优越不需要毕业生就业。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改善,

部分家庭可以为大学生在毕业后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在未就业的情况下仍可保持丰裕的物质保障, 同时也让毕业生有更多时间选择“ 慢就业”。

新形势下“慢就业”现状分析及评价

当前学界、媒体、就业工作者、毕业生等对“慢就业”现象评价持不同意见,肯定者认为“慢就业”是毕业生主动选择行为,部分“慢就业”毕业生就业心态更成熟、理智,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应允许部分毕业生自主设计职业人生。反对者则表示“慢就业”的本质是掩耳盗铃,实际是被动无奈处于无业状态,而非有底气地主动选择。中立者则提出需辩证地看问题,对于积极“慢就业”予以包容和支持,但也应有期限,对于消极“慢就业”者则要反对。

怎样正确看待当前大学生“慢就业”现象?


结合新形势下开展的 2019 届上海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调研统计及分析结果看,在“慢就业”现象较多的几个类型中“慢就业”毕业生占未就业比例具体情况为:二战升学 > 二战公考 > 游学休息 > 准备创业 > 不准备就业,高校毕业生选择的“慢就业” 类型中,“二战升学”与“二战公务员”均占绝对比例。二战升学比例最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2019 年毕业生 834万,考研人数接近300万,较 2018 年增幅21.8% ,但录取比例不升反降,致使大量未能考取研究生者准备二战。从不同层次学校类型来看,“慢就业”毕业生占未就业比例具体情况为:普通本科院校 > 一流学科院校> 一流大学院校 > 高职高专院校。局部来看,普通本科院校的“慢就业”比例重,主要原因是普通本科院校的升学与考取公务员意愿强烈。从总体上分析,“慢就业”人数可控,占毕业生人数比例低,不超过 5% 。而消极型“慢就业”即“不打算就业人数”也较少。因此,对于当前“慢就业”现象既不能回避也无需紧张。

新形势下“慢就业”的应对策略

第一,引导找准定位,主动提升,树立科学观念。大学毕业生是就业的主体,如何发挥毕业生自身主观能动性是缓解和避免“慢就业”现象的根本途径。毕业生应树立正确科学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一方面,要增强忧患意识,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有清晰的认识,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增强就业主动性。另一方面,要集中精力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专业、自身素质有客观认识,保持合理的就业期待。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主动参与学校等多途径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增强就业综合能力。

第二,完善服务体系,精准服务,加强分类指导。学校是大学生成长的平台,学校应积极完善生涯教育系统建设,从教学计划制订、课程安排、教学环节组织等各方面,全面体现生涯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健全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加强就业规划指导,提前开设就业指导类课程并贯穿大学教育全学段。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分类指导,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场竞争力。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精准服务,依托学校辅导员等与学生一线接触的人员,对“慢就业”毕业生开展针对性的服务。

怎样正确看待当前大学生“慢就业”现象?


第三,深化协调合作,整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用人单位是学生就业的最终平台,就业市场是学生实现就业的重要途经。 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在完善校园招聘基础性保障的基础上,应积极开拓符合本校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就业市场。要进一步深化与单位的合作,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整合各方面资源,通过产学合作、校企合作、校企开放日、企业导师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就业。鼓励毕业生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做好“选调生”、“大学生征兵”、“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西藏专招计划”等国家和地方项目。家长应多关心学生的就业情况,积极配合学校,协调各方面资源,帮助毕业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各方面力量深化协调合作,形成工作合力。

第四,提高预警意识,加强反馈,建立有效依托。面对当前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学校应提高就业预警意识,完善应急机制,做好就业信息数据采集和针对就业困难毕业生、消极“慢就业”毕业生的跟踪调研机制。加强对相关专业就业市场需求、专业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分布、岗位要求等情况的评估和研判,加强反馈机制,为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及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等提供决策依据,为缓解“慢就业”现象建立有效依托。来源:高教瞭望

怎样正确看待当前大学生“慢就业”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