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父亲都出将入相,两度拯救大汉帝国,为何最终冤死于狱中?

担任丞相不久之后,周亚夫与景帝产生冲突。第一件事是景帝要废栗太子,周亚夫据理力争反对,开始被景帝疏远;第二件事是窦太后建议给皇后兄长王信封侯,而周亚夫又拿出“没有功不能封侯”的祖训拒绝,景帝也只好作罢;第三件事是匈奴王唯徐卢等五人归降汉朝,景帝打算封侯鼓励,又被周亚夫拒绝,周亚夫认为他们背叛单于、不守节操。这次景帝没有再听从周亚夫,而是坚持将匈奴王封侯。加上梁王一直说周亚夫坏话,景帝对周亚夫印象越来越差。

周亚夫也知道自己处境难过,但又不愿意屈身迎合景帝;因此告病,从而被景帝免职,回到封国。不久之后,景帝又在宫中召见周亚夫,餐桌上只有一块大肉,既没有切开,也没有筷子。周亚夫因此忿忿不平,让主管酒席的官吏去取筷子。景帝笑着说:“这难道还不够你吃吗?”周亚夫只能脱帽谢罪。景帝起身离席,周亚夫也就快步离去。景帝目送他远去的背影,感叹道:“这个闷闷不乐的人不是少主的臣子啊!”

他与父亲都出将入相,两度拯救大汉帝国,为何最终冤死于狱中?

公元前143年,周亚夫之子从工官尚方处偷购五百具甲盾作为殉葬品,因为拖欠搬运工钱,而甲盾又是御用器物,所以被工人告发到景帝那。景帝让官员责问周亚夫,周亚夫不应答。于是景帝大怒,将周亚夫召至廷尉审讯。周亚夫想自杀却被妻子劝阻,只能去监狱报道。官吏问:“你想要造反?”周亚夫说:“我买的器物都是随葬品,怎么能说是造反呢?”官吏又说:“你即使不在地上造反,也是想在地下造反吧!”周亚夫无话可说,绝食五天,吐血而死。

太史公认为,周亚夫用兵持重、坚毅沉着,连古时名将司马穰苴也不能超过他,但是自我满足却不学习、遵守节操却不谦让,以致自己落到身死国灭的下场。应该说,周亚夫为人刚直坚毅、坚持原则,懂军事却不懂政治,太史公的总结是到位的。然而从更深层次说,这其实是皇帝与军功列侯的矛盾所致,文帝将周勃下狱、将周胜之废黜,即是对周氏家族功高盖主的警告,而周亚夫不如其父圆滑,最终死于监狱中。周亚夫一死,景帝马上封王信为侯。

他与父亲都出将入相,两度拯救大汉帝国,为何最终冤死于狱中?

周亚夫免相后,景帝以出身军功二代的刘舍为丞相;就在周亚夫去世那年,景帝又罢黜刘舍,以卫绾取代。卫绾非军功集团出身,早年因表演杂技受文帝宠爱才候补郎官,之后又因平定七国之乱有功封侯。作为第一个出身非军功集团的丞相,卫绾的上台代表丞相不再是军功集团的禁脔。而景帝封唯徐卢、王信为列侯,更是明确表示,高祖非军功不得封侯的“白马之盟”无效。从此列侯不再只有军功侯,而是包括王子侯、恩泽侯、宦者侯等。

周亚夫去世一年后,景帝又封周勃另一个儿子周坚为平曲侯,封国在今天江苏东海一带。十九年后,周坚去世,子周建德袭爵。十三年后,周建德担任太子太傅,此时在位的是汉武帝。武帝相比父祖更加雄心勃勃,他接受主父偃的“推恩策”,将诸侯王庶子分封为侯。这样一来,侯国受到所在郡的监控,无法再与王国形成合力。同时,武帝又以各种不法事由,废除诸侯王、列侯封国,曲逆侯陈何、慎阳侯栾买之、乐平侯卫侈等建国军功之后均在其列。

他与父亲都出将入相,两度拯救大汉帝国,为何最终冤死于狱中?

武帝似乎不满足这种小规模的打击,于是到了公元前112年,终于发生了大规模的“酎金夺爵”事件。所谓“酎金”,是诸侯王、列侯给皇室进贡用于祭祀的黄金,然而武帝却认为这一批酎金成色不好,于是将不合格的进贡者“王削县,侯免国”,一次性被剥夺侯爵的就有上百人,而平曲侯周建德就不幸身在其中,从此周氏不再世袭列侯,终于沦为编户齐民。而之后的公孙弘拜相,更是改变非列侯不能为丞相的惯例,相权已成为皇权的附属产品。

周勃、周胜之、周亚夫、周坚、周建德祖孙五人的简历,正是一部汉初军功集团的兴亡史;尤其是周亚夫,对汉室江山社稷可谓有再造之功,但却成为第一个死于皇权下的丞相,不禁令人唏嘘。然而周亚夫之“细柳营”,却成为后代脍炙人口的典故;其勤恳为公、忠于职守的工作态度,时至今日也是值得弘扬的文化财富。

参考文献:

(汉)司马迁等:《史记三家注》

卜宪群:《秦汉官僚制度》

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

林剑鸣:《秦汉史》

朱绍侯:《军功爵制研究(增订版)》


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汉史。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悟空问答签约作者,澎湃历史专栏作者,网易历史专栏作者,百度ta说合作作者,全历史合作作者,出版有《先秦古国志》《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山海经全画集》实体书三种,作品散见于《国家人文历史》《同舟共进》《北京晚报》《疯狂阅读》《醒狮国学》《百家讲坛》《威海晚报》等报刊杂志及自媒体。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