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出将入相,国士无双

于谦:出将入相,国士无双

01

洪武三十一年,这年发生了一件大事,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崩于南京,一个时代终于画上句号。还发生了一件小事,在杭州钱塘县,一个孩子出生了,他就是于谦。

大明王朝送走了一个开创者,却迎来了一个拯救者。

于谦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其曾祖父官至三品,祖父也曾是工部主事。他父亲可能是因为朱元璋的恐怖统治和政治高压,抑或是其本身淡泊名利,总之没有踏上仕途,但他父亲也是学问深厚,正直仁义的人。

这样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优渥的家庭环境给了于谦很好的教育条件和物质基础,他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自然是饱读诗书,经纶满腹。更难得的是于谦从小立志高远,并以文天祥为偶像,他还把这位偶像人物的画像挂在自己的书斋,画像边他题词:“殉国忘身,舍生取义。宁正而毙,不苟而全”。

他可能不会料到,数十年后自己真有机会罹逢危难,在国家倾覆之际,力挽狂澜,实现他此时的庄严承诺。

永乐十九年,二十三岁的于谦踌躇满志,已是举人的他正准备赴京赶考。在告别家人,遥望前路时,吟诗一首:

拔剑舞中庭,浩歌振林峦。

丈夫意如此,不学腐儒酸。

吟罢便踏上征途,从此开始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

于谦:出将入相,国士无双

02

在当年会试中,他一举及第。不过由于他的考试文章对国家大政方针多有批评,对当朝皇帝的言行不当之处也毫不保留的指出,政治方向不正确,所以他的科举名次比较靠后。

在注重考试成绩的明代,他自然没资格入翰林院(一甲前三名才行),也不能钦点庶吉士(二三甲的精英才行),于是他被下放到了地方当了一名监察御史。不过这份工作很对他耿介的脾气,他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经常弹劾不法行为 ,办事雷厉风行,政绩不错,所以很快就被调回中央任职。

宣德元年,蹩脚的阴谋家朱高煦,以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的决心,终于把阴谋搞成了阳谋。于谦跟着明宣宗亲往“巡视”,并很快平定了叛乱。为了让这位不见棺材不掉泪的叔叔心服口服,明宣宗派出了于谦对其进行呵斥,以期打垮这位阴谋家的心理防线。

于谦没有辜负皇帝的托付,面对这位王爷毫无惧色,他用洪亮的声音,严正的逻辑,再配上凶狠的面部表情把这位仁兄好好的数落了一番。朱高煦面对这位活阎王,他浑身发抖,伏地战栗,差点没晕过去。

皇帝看在眼里十分满意,认为于谦是个可造之材,于是回京后就让他巡按江西,挂职锻炼以历练此人。两年后,于谦圆满完成地方工作回京述职。在中央干了两年就升任兵部右侍郎,官居三品,简直就是坐上了官场直升机。

但是他在中央呆的时间不长,而是长期奔波在地方。在工作岗位上他经常亲访民情,为百姓切实解决了问题,史称:“谦所至问民疾苦,百弊咸饬”。这得到了上级领导内阁三杨的肯定,于是仕途一帆风顺。

于谦:出将入相,国士无双

03

在官场的惊涛骇浪中,不太可能一直波澜不惊,不出一点问题的,比如于谦的问题就是经济问题。倒不是于谦贪污,而是他不贪污,坚持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更难得是他不仅严于律己,还严格要求他人,这个人就是王振。

王振是一个有点文化的太监,由于他陪当今天子读书多年,与皇帝感情很好,深得信任。还因为当时皇帝小,所以他趁机获得了巨大的权力。而有权力的王振个人素质很有一些问题,每当地方官进京述职时,他都要向地方官勒索一笔孝敬费,雁过拔毛,绝对不放过一个。

但是于谦坚持不给,毕竟王振不是他爹,凭什么要自己孝敬这么个死太监,更何况于谦也没钱。于是不贪污的于谦和贪污的王振就结下了梁子,不久后王振随便造了一个借口把于谦关了起来,想要把他弄死在监狱里。

王振没有料到,上至王公,下至群臣都为于谦求情。王振看到这幅情景,思量再三,认为不能犯众怒,于是只好把于谦放了。

经历了这件事,有人劝于谦多少送一点,不要闹得太僵。但是于谦不为所动,还作了一首诗来回答: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于谦《入京》

以此表明自己坚决不妥协的决心。此后他依旧清廉如故,两袖清风。

于谦:出将入相,国士无双

04

正统十三年,于谦终于结束了长达十九年的地方工作生活,回京担任了兵部左侍郎。前方正有惊天巨变正在等待着他。

于谦回京的第二年瓦剌就趁衅犯边。有明一代,北方蒙古一直是国家的重要外患。而在正统年间,蒙古杰出的领袖也先重新统一了蒙古,实力大增。为了谋求更大的利益,他将刀锋直指大明。得到这个消息,没有金刚钻却想揽瓷器活的王振,极力怂恿英宗皇帝御驾亲征,虽然于谦等人极力劝阻,但是年轻气盛的英宗皇帝一意孤行,而且军队仅仅准备了三天就仓促出发了。

出征途中,愚蠢的王振带领军队四处乱转,搞得军队疲惫不堪,结果在长城外,大军被绰罗斯·也先追上,疲惫的明军被蒙古铁骑一冲而散,成了一群待宰的羔羊,结果明军光高级文官武将就损失五十多人,辎重粮草士兵更是损失无算,更严重的是皇帝居然被俘。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京师精锐尽丧于此,形势已经不能再坏了。

兵败的消息传到京师,朝野震怖,人心惶惶。危难之际,于谦接替了前任的职务,成为了兵部尚书,也就是国防部长。但这种情况下升官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国家保不保得住都是一个问题,他这个官也可能是有今天没明天。

但他没有时间思考这些,他做出了三大决议:首先是力主抗战,驳回了徐有贞的南迁建议,并说:“宋南渡之事可鉴也,妄言当斩”。其次,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重构领导核心。其三就是令各地军队经通州火速勤王以拱卫京师。

做完这三件事后,再具体战术上,他下令实行军事连坐法,即“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于是京师众志成城,三军用命,一举击溃了蒙古军队,终于保住了大本营,避免了明王朝提前两百年成为南明。

于谦:出将入相,国士无双

05

胜利后自然是大家都很高兴,皇帝高兴江山保住了,大臣高兴加官进爵的时候到了。当朱祁钰给于谦封赏时,于谦却保持宠辱不惊的作风,不愿接受任何东西,但在朱祁钰的一再坚持下,于谦接受了一个少保的虚衔,对其他一概不收。而于少保这个称呼就流传了下来,供万人传颂。

似乎其一切都结束了,好像已经大团圆了,但并不是如此。因为外出“北巡”的英宗还没有回来。但所幸,一年后他就“光荣”的外出归来。但迎接他的不是群臣朝拜和重登大宝的庆典,而是囚禁生活。

他弟弟朱祁钰也是很执着,一下子就给他哥哥囚禁了七年之久。可以想见英宗对这位好弟弟的咬牙切齿程度。不过他不是唯一一个不满者,建议南逃的徐有贞事后被当做了狗熊看待,而于谦被当作了万众瞩目的英雄,所以他恨上了于谦和朱祁钰。

景泰八年,趁朱祁钰病重的时候,蓄谋已久的徐有贞,带领着一帮人进行了夺门之变,迎接英宗皇帝重新登基了。

当在英宗再次掌权后,徐有贞趁机说于谦想要另立藩王,并且理直气壮地说“不杀于谦,此举无名”,加上英宗急切想要证明自己重登帝位的合法性,于是英宗下定决心将于谦干掉。

不久,于谦下狱,接着就被押往崇文门,在这个他曾经保卫过的城池前被斩首弃市,死时天下咸冤之。当锦衣卫按例抄家时,竟发现堂堂一品大员居然家无余财,搞的连这些抄家的人都肃然起敬。

他的一生诚如他的那首《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八年后,英宗儿子明宪宗为他平反了,冤情终昭,公道终于是还给了于谦。那句话说的没错,正义虽然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英雄的光芒终究还是彰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