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到上海后住到了淮海中路,附近就是国泰电影院和锦江饭店

 王安忆来到上海后,跟着母亲住进了淮海中路的一条新式里弄,在这里生活了19年。

王安忆到上海后住到了淮海中路,附近就是国泰电影院和锦江饭店

“这条弄堂有前后两排房子,总共是十幢。”

对面的弄堂是一幢三层楼的红砖楼房,一共八个门洞,住户杂乱。


王安忆到上海后住到了淮海中路,附近就是国泰电影院和锦江饭店


弄堂的前面正对着淮海中路。淮海路原名宝昌路,后又改名为霞飞路。上世纪20年代,霞飞路上有百货店、服装店、皮货行、食品店、咖啡馆等等,特别是以咖啡馆为主力的餐饮业,数量之多,环境之雅,设施之舒适,堪称上海之最。

中西商业文化的融合,使霞飞路成了一条幽静典雅、生意兴隆的道路,成为近现代海派商业文化的一枝奇葩。王安忆的家是淮海路最繁华的那一段,弄堂左右分布着上海最有名的食品店、西餐馆和服装商店,代表着上海最高水平的饮食和服装潮流。


王安忆到上海后住到了淮海中路,附近就是国泰电影院和锦江饭店


弄堂附近还有鼎鼎有名的国泰电影院和锦江饭店。弄堂对面的思南路,两旁布满样式欧化的乡村别墅式的住宅,包括上世纪30年代集中建造的被称为“义品村”的二三十幢英国乡村式别墅。可以说,王安忆一进入上海,就置身于上海这繁华都市的心脏部位,从她记事起,她所接触的即是上海都市日常生活的物质精华。


王安忆到上海后住到了淮海中路,附近就是国泰电影院和锦江饭店


  在王安忆的记忆里,淮海路及其附近的思南路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摩登男女,“他们穿扮得很讲究,头上抹着发蜡,裤缝笔直,女的化着鲜艳的晚妆,风度优雅”,出入淮海路那些华丽雅致并且昂贵的消费场所,“似乎去赶赴上个世纪的约”。

“弄前的淮海路上有着一些著名的西餐社,‘宝大’,‘复兴园’”,‘复兴园’在夏季有露天餐厅,在后门外的一片空地上,桌上点着蜡烛。”情调颇为旖旎。

在上世纪60年代,一般的市民家庭除了果腹已没有余钱再去那样的地方享受,但是那里依然聚集着不少“相同阶层的”经济水准也旗鼓相当的衣冠楚楚的摩登男女,矜持、优雅而从容地细嚼慢咽。

这使吃西餐这件事已经超脱出了“吃”的生理意义,而成为一种“仪式”——关乎地位、修养等等因素的仪式。这类仪式性的行为还包括看电影。电影自从在上海问世之后,一直深受上海市民的喜爱,尤其是对未来充满幻想女学生。


王安忆到上海后住到了淮海中路,附近就是国泰电影院和锦江饭店


王安忆家附近有两家电影院,靠近锦江饭店的是国泰电影院,相反方向的是淮海电影院。

“国泰电影院在1949年以前,是一家专放外国原版片的电影院。在那时,它就有冷气设施。它有着华丽的门厅,大理石铺地,悬挂着电影明星的装了镜框的大照片。”

“淮海电影院就要嘈杂多了,它的门厅很浅,检票口离马路一步之遥,看电影时可听见马路上的汽车声和人声。门厅里也悬挂了明星的照片,可那些照片似有些过时的.”

这个电影院没有冷气,放的电影又都是战斗片一类。相比之下,哪个豪华,哪个平民化,自是不言而喻。少年时代的安忆,已经知道,“去‘国泰’看电影,则使我们感觉良好。我们宁可多花些钱,去国泰电影院。”

这两家电影院的区别在于放的是什么电影,这就决定了它们各自代表了两种不同阶层的市民生活。



  这就是王安忆少年时期接触到的淮海路弄堂生活。她曾经这样描述这段生活:“我实际上是生活在小市民堆里的。虽然父母是南下干部,但我生活的环境是在淮海路,附近的市民都是小康水平。我对这里的生活有自己的情结。我在他们中间长大,我观察他们,向他们学习,这组成了我整个六十年代的经历。”


王安忆到上海后住到了淮海中路,附近就是国泰电影院和锦江饭店


从王安忆日后创作的关于上海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淮海中路的生活是她上海书写的主要资源。

在从空间维度上来看,她没有写过花园洋房,那好像是出身有产阶级的程乃珊的专利;

她也没有写过公寓,也许是因为张爱玲对其声色有加的描写使后人难以望其项背;

她只写新式里弄,钢窗蜡地、蕾丝窗帘以及从这窗帘飘逸出的钢琴声。

王安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