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操控還是無人駕駛?教育孩子和駕馭愛車是一回事兒

爸媽們的育兒風格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爸媽對孩子總是不放心,事無鉅細都要過問,任何問題都親自出面為孩子解決,手把手教學、面對面輔導,提前預警、全程輔導、事後總結,這種爸爸總是衝在前面,他們的潛臺詞是

“沒有我你就犯錯”;另一類爸媽則相反,完全放任孩子自己去做、自己去碰、自己去闖,極少給孩子指導,或乾脆全程放任,這裡爸媽總是縮在後面,他們的潛臺詞是 “相信你可以做到”。

如果把孩子比作你的愛車,那麼前一類爸媽習慣於全面掌控,最好是手動擋的,他們傾向於享受操縱和駕馭的樂趣;後一類爸媽則喜歡自動擋,最好是現在流行的無人駕駛概念,相較於駕車的樂趣,他們更喜歡欣賞沿途的風景。

全面操控還是無人駕駛?教育孩子和駕馭愛車是一回事兒

現在主流育兒理念似乎傾向於後者,認為弱勢的爸媽才能培養出強勢的孩子,爸媽向後縮孩子才能向前衝;但在具體實踐中,無論有意還是無意、或是功利心太重、或是出於各種焦慮,大多數爸媽淪為了前者,成為孩子的操縱者和駕馭者,恨不得乾脆成為孩子的替代者。

其實,全面操控也好,無人駕駛也好,都只是訓育孩子的手段之一,是對是錯在於是否正確使用。就怕爸媽用反了,明明是一輛普通汽車卻放開方向盤讓它自己開,或者一輛智能汽車非要人為操縱過把駕駛癮。

全面操控還是無人駕駛?教育孩子和駕馭愛車是一回事兒

生疏 vs 熟練

就拿千夫所指、影響家庭和諧的陪娃做作業來說,最初我也持否定態度:作業是孩子的事,批改是老師的事,為什麼要家長參與?直到我親自開始陪孩子做作業,才體味出其中的玄妙。

三年級時,超超做遞等式(四則混合運算)經常會做錯,開始我總覺得是偶爾粗心、不以為意,直到錯誤率上升才引起我的重視。於是找來教輔書,給超超刷題。刷了幾天,錯誤率還是那個樣兒。最可氣的就是,每次錯題講解時他都很不耐煩、很不配合,是典型的“一聽就懂、一做就錯”。

如果不能從結果中分析和解決問題,那麼只能從過程中找尋錯誤的蛛絲馬跡。於是,我開始了傳統意義上的“陪娃做作業”,搬張小板凳坐在他旁邊,監督、旁站,監視娃的一舉一動。不看則已,一看就看出了不少問題。一個典型的問題就是娃對於四則運算的優先級(先乘除、後加減)還停留在理論上,在實戰中碰到長一些的算式就會犯糊塗,如果碰到類似75+25×9、119-19×2這種陷阱類的題目十有八九就會栽進去。另外還發現娃的一個不良習慣,不喜歡打草稿、或者說懶得打草稿,能口算就堅決不筆算,一定要打草稿的話就在桌面上寫,再用橡皮擦掉,計算錯誤的萌芽就滋生在這裡。

坐在旁邊全程監督的好處是,在“犯罪”即將實施前一秒將其中止。不用太多話,簡單幾個字提示一下,點到為止,比如,“優先級”、“括號”、“草稿紙”,等等。因為,娃並不是不懂,只是長期養成的答題習慣、偷懶習慣讓他想要“走捷徑”,但是捷徑沒有走成,卻總是一次次步入出題者精心設置的陷阱內。

次數不用太多,幾次這樣“全程操控”後,娃逐漸熟練,輕易分辨出哪些可以巧算、哪些貌似可以巧算實則是陰險的出題人安插的陷阱,計算正確率逐步提高,再後來就進入“無人駕駛”階段。

我的經驗是,當孩子剛接觸一種新的運算形式時,由於生疏或者一些不良學習習慣,錯誤率會比較高,爸媽如果能實時操控一下是比較省時高效的做法。

再比如,前段時間數學培訓班教了分數的四則運算,娃比較生疏,做題時我坐在旁邊,適時指點一下通分、約分、倒數等,可以幫助娃快速打通分數運算的任督二脈,這和學琴時老師坐在旁邊、學車時教練坐在旁邊是一個道理。

自信 vs 無助

全程監督的另一好處是,讓孩子覺得是自己做對的。老師紅紅的對勾對孩子來說是莫大的鼓勵,從而產生自信(儘管是假象),從而喜歡上學習(至少不厭惡);當良好的答題習慣形成、獨立答對題時,假象成為現實,真正的自信將讓孩子的學習步入良性循環的上升通道。

反之,完全把孩子丟給學校,一任老師去教育,美其名曰鍛鍊孩子獨立性,讓孩子在對與錯之間摸爬滾打,在一堆紅色的大叉中,孩子不僅認識到自己的方法是錯誤的,還可能學習到另一個更為殘酷的事實——我很笨、這門學科我不行、我不是這個料(儘管是個錯覺)。久而久之,對學習喪失興趣,進入惡性循環,錯覺成為事實,這就是所謂的“習得性無助”。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無處可逃,只能承受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儘管電擊前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直接倒地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

“習得性無助”。

全面操控還是無人駕駛?教育孩子和駕馭愛車是一回事兒

人對自己的判斷和評價也稱之為內省能力。由於孩子心智不成熟,對自己的內省判斷往往更多依賴於外界環境,比如爸媽和老師的評價、同學間的分數比較等。短期內連續的低分或負面評價,對孩子的打擊無異於對那隻狗的電擊,讓孩子“學會了”放棄努力、放棄主觀能動性,“學會了”成為一個弱者和失敗者。

所以,此時不要再考慮什麼獨立性的問題,趕快抓住方向盤,全程操控,否則這輛汽車不知會滑向哪個低谷或深淵。

這個全程操控的人只能是爸媽,不要指望學校老師。一個班有四五十個學生,一個學科老師同時教三個班,這就是一個加強連的兵力,作為一個加強連的連長,是沒有精力照顧到每一個人的。實施個性化教育的人,只能是爸媽,責無旁貸。

全面操控 vs 無人駕駛

上面提到幾次的獨立性,是指孩子能獨立思考、獨自解題、獨立自主、獨當一面等等,這當然是所有爸媽追求的目標,也是“甩手掌櫃”們的終極夢想。“甩手掌櫃”們的觀點是,永遠扶著是學不會騎自行車的,不喝水是學不會游泳的,不摔跤是學不會滑冰的,孩子只有在挫敗中吸取經驗教訓,才會不斷成長。

全面操控還是無人駕駛?教育孩子和駕馭愛車是一回事兒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要“全面操控”以避免讓孩子遭遇習得性無助,還是“無人駕駛”以鍛鍊孩子的獨立性呢?

① i+1

你不會讓一個不會走路的孩子去學騎自行車,也不會把一個不會游泳的孩子直接扔入深水區,因為常識告訴你,你不能省略中間步驟(走路、淺水區),不能直接讓孩子面對最高難度的挑戰,那樣孩子得到的體驗只能是挫敗和無助。

如果孩子現階段的能力水平是i,讓孩子獨立挑戰的關卡難度可以設為i+1,在孩子現有水平之上增加一點點難度,一個孩子努力跳一下就能達到的高度。設定好難度後就可以放心當甩手掌櫃、靜候佳音。反之,如果對孩子來說難度太高,則需要爸媽的全程干預。

② 不能 vs 不為

如果孩子跟你說太難、我不會做,向你求援時,要注意區分“不能”和“不為”兩種情形。“不能”是指孩子主觀上積極思考,但是客觀能力不足,所以做不出;“不為”是說以孩子的水平可以做出,屬於難度≤i那種,就是主觀上不努力、偷懶、等著天上掉餡餅。

對於前者,爸媽要幫孩子一把;對於後者,爸媽應該和孩子劃清界限,孩子的事情應該由孩子獨立完成,錯了也應該由他自己承擔責任。

③ 習慣

很多在大人看來很簡單的事,孩子為什麼總是做不到呢?比如,用草稿紙做算術很難嗎?我的要求很過分嗎?為什麼娃總是做不到?這其中不存在有沒有難度的問題,卻涉及到另外一個影響孩子學習的重要因素——習慣。

不要小看打草稿,正確合理地使用草稿紙是一個重要的學習習慣。養成一個好習慣需要21天,或者說,改正一個壞習慣需要21天。習慣的扭轉並非一朝一夕,這其中需要爸媽的參與和操控。每天為孩子準備草稿紙、摺疊劃分(很重要)、督促使用、檢查使用情況(用過的草稿紙不能丟),全程掌控是很有必要的,爸媽不要抱怨、請暫時忍耐,等習慣養成後,就可以做甩手掌櫃了。

全面操控還是無人駕駛?教育孩子和駕馭愛車是一回事兒

全面操控或無人駕駛、做全能家長還是做甩手掌櫃,兩種截然不同的育兒方式各有利弊。“全控”,可以扭轉和改變孩子的不良現狀,但容易讓孩子產生依賴性,只適合短期內使用。“全放”,可以激發孩子的獨立性和主動性,吸取失敗的教訓,品嚐成功的喜悅,在失敗和成功中成長,這應該成為一種常態,但是,如果在孩子尚未形成良好習慣前直接放手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的表現。

綜上,爸媽可以根據 任務的難度、孩子主觀努力程度、學習習慣是否養成等多方面細緻考量,以決定對孩子實施“全控”還是“全放”策略,以及“控”和“放”的程度,比如半“控”半“放”、明“控”暗“放”等等。

但事實上,很多爸媽是按照自己的主觀意願來決定“控放”策略。比如,“全放”,說是為了鍛鍊孩子獨立性,其實是自己懶得管,為偷懶找個藉口。“全控”,說是為了培養孩子行為習慣,其實是一種包辦代替的思想,容易寵壞了孩子。這些都是我們為人父母在育兒過程中要不斷警惕和反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