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批判現實主義的角度淺析小說《紅與黑》的藝術特色

十九世紀三十年代,資本主義在西歐已經發展成熟並取得了統治地位。當此之時,資產階級內在的矛盾、弊端逐漸暴露於外。為表達不滿,一些有識之士通過文字揭露、批判醜惡的社會現實和資產階級的惡劣行徑。於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應運而生。法國作家司湯達的《紅與黑》是批判現實主義的先鋒之作。

從批判現實主義的角度淺析小說《紅與黑》的藝術特色

《紅與黑》講述的是木匠之子於連因精通神學和拉丁文而被維璃葉市長瑞那先生聘為家庭教師。於連由此與瑞那夫人相識、相戀。東窗事發後,於連被迫離開維璃葉,前往貝藏松神學院。受神學院院長彼拉神父的賞識和提拔,於連轉而來到巴黎,成為了拉穆爾侯爵的秘書。在拉穆爾府,於連再度陷入愛河,與拉穆爾小姐相戀。憑靠拉穆爾小姐的關係,於連獲得輕騎兵中尉一職。平步青雲的於連本以為從此名利相伴左右,然而瑞那夫人的一紙書信令他霎時從天堂跌落地獄。因蓄意槍殺瑞那夫人,於連被關進了牢房,並最終走上了斷頭臺。短暫的輝煌過後,是生命的終結,是野心化為了泡影。

作為一部批判現實主義的文學作品,小說《紅與黑》以底層社會出身的於連為主人公,通過記錄這位底層小人物慾衝破階級枷鎖、躋身上流社會而終不可得的悲慘命運,暗示了資產階級力量之強大,僅憑一己之力是難以將其撼動的。它是小人物的悲哀,也是作者的無奈。

接下來,筆者將從批判現實主義的角度淺析小說《紅與黑》的藝術特色。

伏筆和照應:看似尋常的寥寥幾筆,卻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1.這就是父愛!

作為家裡最小的兒子,於連本該得到更多的寵愛。可是,由於羸弱的體質和對書籍的鐘愛,於連時常遭到父親和兩個哥哥的打罵。在父親看來,強壯的體魄和做木匠活兒,才是最為重要的。書籍對於底層百姓而言,毫無用處,因為它無法提供收益。

在維璃葉,“提供收益”是權衡一切的金科玉律。這四個字,概括了四分之三以上居民的習慣想法。

於連的父親便在這四分之三以上的行列之中。其實,活了大半輩子的索雷爾老爹或許也明白,底層社會的民眾很難憑藉書籍和學識發跡。處在哪個階層,就該做那個階層應該做的事。好比古代的臣子,僭越君權是不被允許的,也是不應該的。木匠的兒子就應該繼承父業——鋸木材。至於書籍,那是有錢人家藉以消遣的讀物。

從索雷爾老爹反對於連讀書一事,可以看出索雷爾老爹對於現實逆來順受的態度

小說第四章在描寫索雷爾老爹的樣貌時,有這麼一句話:

在西班牙長期統治下做慣了順民,他們至今還保留著古埃及佃農的這種面部表情。

由此可知,索雷爾老爹的確過慣了逆來順受的生活,所以才對於連的嗜書深感厭惡。

當維璃葉市長瑞那先生告知索雷爾老爹,欲聘請於連擔任家庭教師,且工資待遇談攏時,如釋重負的索雷爾老爹對於連沒好氣地說道:

“懶骨頭,你吃了我那麼些年,天知道,我墊的飯錢,你將來顧不顧面子,會不會還我!把你的破爛提上,給我滾到市長家裡去。”

對擺脫累贅的索雷爾老爹而言,這句話再正常不過了。作者卻在此埋下了伏筆。

從批判現實主義的角度淺析小說《紅與黑》的藝術特色

在於連坐牢、被判死刑後,索雷爾老爹前來探望即將行刑的兒子。面對行將就木的兒子,索雷爾老爹未嘗改變以往的態度,仍然以嚴厲的口吻訓斥於連,絲毫不見“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憂傷。

但當於連突然說出“我存著不少錢呢”,索雷爾老爹的態度倏然一變。頃刻間,於連從父親眼裡的不孝子搖身一變為救濟窮人的大財主。

得知將從於連的遺產中得到一大筆錢時,索雷爾老爹接下來的一句話恰好照應了前文所述:

“既然主已開恩,感化了你這顆心,那麼,如果你願意像一個善良的基督徒那樣死去,就該把積欠的債都還清。你的膳食費、教育費,都是我墊付的,你卻沒想到......”

在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金錢和利益是衡量一切的標準,甚至於血濃於水的親情也不例外。父親本是兒女的避風港,於連的父親卻是信奉金錢至上的冷血無賴。無私的父愛一改而為有償的親情。令人驚愕之餘,還可以看出作者對資本主義制度下“吃人”現象的諷刺和批判。

這就是父愛?這就是父愛,是一種扭曲了的父愛!

2.一見鍾情,便是永恆。

故事發生在於連隨同瑞那先生一家於葦兒溪度假期間。一次請假外出的途中,於連在山頂上發現了一個小山洞。那裡環境清幽,杳無人跡。於連一眼便相中了這個地方,因為它甚合於連的心性,能夠帶給他渴望的安全感。

“藏在這兒,世人就傷害不到我了”是於連面對山洞所發出的感慨。這裡的“世人”指的是那些蔑視於連、不尊重其人格的人。“傷害”既包括肉體上的傷害,也包括心理上的傷害。

讀過《紅與黑》的人想必都知道,於連是一個自尊心極強的角色。低微的出身和極強的自尊心,形成了於連內向的性格。雖然他在人前能自然而然地侃侃而談,但是其內傾的性格迫使他需要一方淨土。在那裡,他可以獨處,身心不受外界的干擾,自由又自在。這個山洞便是於連心中的那片淨土。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獨處的空間。獨處可以使我們放鬆身心,整理凌亂的思緒,感受一個人的自由。獨處時,我們可以為即將到來的“入世”做充足的準備,以便再次涉足鬧市時可以輕裝上陣。對於性格內向的人來說,獨處尤為重要。山頂上的小山洞正是適合於連獨處的地方。

從批判現實主義的角度淺析小說《紅與黑》的藝術特色

對山洞念念不忘的於連,在即將走上斷頭臺之際,對朋友傅凱如是說:

“俯臨維璃葉的高山上有個小山洞,我挺樂意安息——姑且這麼說吧——在那個山洞裡。......總之那個山洞,於我特別親切。”

這個山洞便成為了於連遺囑中的墓葬地點。由此可知,早在於連擔任維璃葉市長的家庭教師時,作者就已為於連的最終歸宿埋下了伏筆,並於小說結尾處形成了照應。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這樣一個山洞,一個可以獨處的山洞,一個自帶安全感的山洞。

情景交融:置身於美景,情於景交相輝映。既是寫景,也是抒情。

故事依舊發生在葦兒溪度假期間。由於於連沒有做好家庭教師的本職工作,瑞那先生痛罵了他一頓。傲氣十足的於連怎會咽的下這口窩囊氣!於是,於連氣沖沖地走到瑞那先生跟前,怒髮衝冠地說道:

“先生,你以為跟別的教師,你幾個孩子會有同樣的進步?如果答覆是否定的,那你怎麼敢責備我,說我耽誤他們功課?......先生,不靠你,我照樣有飯吃。”

瑞那先生以為於連要另謀高就,到收容所所長瓦勒諾府上任職。出於攀比的心理,為了不讓於連的計謀得逞,瑞那先生由盛怒一改而為笑臉相待,並將於連每月的工資由三十六法郎漲到了五十法郎。這對貧窮的於連而言,不啻為一種驚喜,一種勝利。在與資本家的周旋中,於連打了一個漂亮的勝仗!

為了理清思緒,仔細審度自己的靈魂,於連向瑞那先生告假外出。路上峰巒疊嶂,秀麗的林木綠意盎然。於連登上山巔,頓覺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此時驕陽似火,晴空萬里,一隻雄鷹飛旋空中,可謂一大奇觀。

從批判現實主義的角度淺析小說《紅與黑》的藝術特色

此時的他像凱旋歸來的英雄,豪情萬丈。於連之於瑞那先生的勝利,猶如底層百姓之於資本家的勝利,怎不令於連喜不自勝呢?

有道是:“一切景語皆情語”。此時的壯麗景觀恰恰是於連內心的映照。於連陶醉於美景之中,回味無窮。

翱翔天際的雄鷹正是於連所希冀的人生理想——像雄鷹一樣傲視一切,唯吾獨尊。搏擊長空的雄鷹是於連內心深處的渴望,他看清了自己的靈魂。

他渴慕這種力量,渴慕這種孤高。

細節描寫:於一釐一毫的細微處,洞察那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常言道:“細節決定成敗”。但有時,細節也能夠透露一個人的本來面目。

1.平庸時,如喪家之犬,無人問津;得意時,如得道高僧,人人簇擁。

受彼拉神父委託,於連將彼拉神父的辭呈面交給了貝藏松的主教。此次一行,於連不僅親眼目睹了主教的風采,還與其暢敘良久。於連臨走前,主教贈與他一部《塔西佗》全集,並在首卷扉頁處親筆題詞:對你而言,孩子,我的後任將是一頭專想吃人的怒獅。

不知是誰洩露了風聲,第二天一早,貝藏松神學院的人,上至神父,下到修士,都對於連畢恭畢敬。之前有關於連的各種負面聲音統統消失不見。在描寫卡斯塔奈德神父的態度轉變時,作者這樣寫:

即使是卡斯塔奈德神父,昨天對他還是眼高於頂,今天卻過來挽起他胳膊,要請他吃飯。

“挽起”這一細微又親密的動作,形象地表現了卡斯塔奈德神父前後態度巨大的轉變。昨天他還對於連愛答不理,今天聽聞於連受到主教的照拂,卻又故作親近起來。這個細節顯示了教會神職人員陽奉陰違、攀附權貴的秉性,是作者對這種“兩面派”的無情嘲諷。

作者司湯達曾拜讀伏爾泰的作品。作為啟蒙運動的核心人物,伏爾泰反對君主專制和宗教狂熱,認為宗教禁錮了人的思想,使人失去了理性。司湯達深受啟蒙思想的浸染,並將這種思想運用到了小說當中。

從批判現實主義的角度淺析小說《紅與黑》的藝術特色

“伏爾泰”三字在《紅與黑》中時有出現。於連未得到主教大人的青睞之前,在一個雨天,一名修士曾對於連吼道:“老天可以把你劈死,因為你是個異教徒,是個伏爾泰。”

之所以如此說,在於伏爾泰的思想主張與宗教思想背道而馳。作者賦予了於連以伏爾泰的氣息,為他披上了一層朦朧的反宗教外衣。所以,神學士稱於連為伏爾泰,也就不足為奇了。

於連擔任拉穆爾侯爵的秘書期間,“伏爾泰”三字再度出現,原因是拉穆爾府有伏爾泰的作品集,它是於連和拉穆爾小姐爭相閱讀的對象。

2.情敵要我死,我不得不死。

於連因槍殺瑞那夫人而被捕入獄。於連的生死禍福,取決於三十六位陪審官的態度。於連的情敵——現維璃葉市長瓦勒諾,就在陪審官一席。

拉穆爾小姐曾向代理主教弗利賴神父求情,希望他能夠讓陪審官免去於連死刑。這些陪審官中,多人與弗利賴神父有著利益關係,且弗利賴神父決定著瓦勒諾省長的任命。所以對赦免於連死罪一事,弗利賴神父成竹在胸。

然而,出乎拉穆爾小姐意料的是,在審判庭上,於連終究沒有逃過被判死刑的厄運。因為瓦勒諾已經繞過弗利賴神父,提前拿到了省長的任命。這下,瓦勒諾是天不怕地不怕了。相對於弗利賴神父,其他幾位陪審官到底是更加畏懼這位未來省長。所以,身為於連情敵的瓦勒諾,判處於連死刑,也就順理成章了。

於連想,“他宣佈這性命交關的裁決時,裝出咎不由己的模樣,真夠假仁假義的。而那位可憐的庭長,雖然為官多年,在宣判我死刑時眼裡倒含著淚水。”

“裝出咎不由己的模樣”、“眼裡含著淚水”以及“審判那天,瓦勒諾的口袋裡已揣著自己的省長任命”,這些細節化的描寫不僅表明了資本家“貓哭耗子假慈悲”的虛偽和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陰險狡詐,還揭露了統治者和教會串通一氣的非法勾當,是作者對資本主義社會暗黑現實的無情批判。

結語

法國作家司湯達的《紅與黑》開啟了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創作之路。作者以尖銳的筆觸對資本主義社會矛盾叢生的現實進行了辛辣的諷刺與批判。

大量的心理描寫是小說《紅與黑》的一大藝術特色,司湯達也因此被譽為“心理學家”。小說人物角色的心理活動在司湯達的筆下無處遁形,全然暴露在讀者面前。《紅與黑》所包含的藝術特色又不止於此,另外還包括諸如本文所提到的伏筆和照應、情景交融以及細節描寫。

《紅與黑》擁有多箇中文譯本、並且受到廣泛閱讀的原因,不僅在於它所具有的批判精神,還在於所蘊含的文學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