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丨張豐:博物館組團直播,打開觀展和文創的腦洞

夜讀丨張豐:博物館組團直播,打開觀展和文創的腦洞

評論君說

人們購買的是某種親臨其境的感覺,購買本身就融合進了自己和博物館的關係。

夜读丨张丰:博物馆组团直播,打开观展和文创的脑洞

作者 |張豐

過去,我對旅行信奉的是“看過就行”。你看過一個地方的藍天白雲、建築和展覽,總會有收穫。最終殘存在你記憶中的,就是真正有價值的。看到別人買紀念品,我都是在旁邊走神,有時甚至是冷眼。

但是去年,我改變了這種想法。我在大阪時,去了司馬遼太郎紀念館。因為好朋友陪同,又被大作家生前的藏書所震撼,興致很高。我買了一個咖啡杯,上面有作家當年親筆畫的小人兒。朋友買了一件紀念T恤給我,上面印的也是作家畫的圖案——現在,我就穿著這件T恤在寫稿,咖啡杯也每天在用。我遺憾的是,當初為什麼不多買兩個,因為短期內去日本不太可能了。

當然,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還有一種可能,比如博物館參加電商平臺的直播,那我會毫不猶豫下單。這並不是完全不可能:3月27日,包括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漢景帝陽陵博物院、海南省博物館在內的全球七所頂級博物館,就在拼多多上開啟直播,並上線近千種博物館特色周邊。

這讓人興奮。以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為例,它是美國最大的藝術博物館,也是全球真正的頂級博物館。如今因為紐約封城,空無一人。但是,電商平臺的億量級用戶,超越了地域限制,他們可以通過直播,“遊覽”博物館,還可以買到梵高馬克杯、筆記本、絲巾等。

博物館文創,是近幾年全球經濟的亮點。在中國,幾乎每家博物館都有自己的文創區,但不是每家都像故宮那樣自帶流量。博物館周邊主要依賴的還是線下,遊客參觀之餘,順便買點紀念品。受疫情影響,這種方式現在幾乎消失了。沒人參觀,連門票收入都沒了,更不用說周邊。

在網上開店是一個辦法,但只有直播,才能復活博物館的“場景”。事實上,網上文創直播,可能比線下的博物館紀念品店有優勢。你逛博物館就會發現,紀念品店都不大。如果參觀者稍多,就不太可能去詳細瞭解商品。但在電商的直播平臺,一個講解員可以面對幾千萬上億的觀眾作詳細介紹。只要平臺技術支撐足夠,不會出現擁擠的狀況。

當然,博物館文創直播,和通常意義上的“直播帶貨”還是不同的。除了銷售,還有文化普及的作用。這對直播人員是一個挑戰。如何在短時間內,既展示博物館的魅力,又促進產品銷售,是一門學問。它不像賣水果那樣簡單。

博物館周邊,本身就意味著某種整體性。印有梵高作品圖案的馬克杯,全世界都能買到,你自己都可以動手燒製一個。但是,只有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這款馬克杯才更熠熠生輝。這就是文創的魔力所在。人們購買的是某種親臨其境的感覺,購買本身就融合進了自己和博物館的關係。在購買過程中,人們是在確證、固化自己和某個展覽、藏品的聯繫。

因此,博物館直播是一種新的綜合性的藝術形式,是具有參與性的“文化節目”。這是很好的嘗試,希望更多的博物館參與進來。在主推文創產業復甦的同時,這種直播也必將找到博物館的高質量粉絲,增強和粉絲的聯結。

這給博物館帶來新的可能性,它可能會生髮出一種新的觀展模式。隨著電商平臺本身技術的不斷進步,這種直播的互動性和體驗,也會越來越豐富。

博物館將不再高冷,而正成為大眾財富——事實上,也沒有哪一家博物館認為自己是高冷的。就好像,我在參觀司馬遼太郎紀念館時,管理員對遊客拍照嚴加禁止,但是當人們買紀念品,她們會露出燦爛的笑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