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去準格爾旗尋找“美稷城”

【夜讀】去準格爾旗尋找“美稷城”

尋找“美稷城”

聽說準格爾旗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漢代“美稷城”, “稷”是指糧食,“美稷城”應該是盛產糧食的地方吧,或者解釋為美麗而又盛產糧食的地方,既久遠、又美麗、且盛產糧食的“美稷城”真是令人神往!經多方詢問,得知“美稷城”可能在準格爾旗的納林一帶,不禁勾起了我一定要親眼見識“廬山真面目”的迫切心情。

進入納林古鎮,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條筆直的仿古街道,寬闊的街道兩旁都是仿古建築的各種店鋪,涵蓋了當地居民生產、生活必需的方方面面、應有盡有。在“秦四面館”和“段二娥門市”的鋪面門口聚集著很多人,人們都在圍著一張張桌子打撲克或下象棋,人人臉上都堆滿了笑容、怡然自得,觀看的人比親自參與的人還多,還更有興致,這些現象在別的地方並不多見,顯示了納林人生活的悠閒、安康和富裕。納林仿古街上,青磚灰瓦、紅木門窗,店鋪、商號古色古香,再現了民國口外商鎮風貌,打造了一個集商貿古鎮特色、生態鄉村景觀、休閒文化旅遊為一體的美麗村鎮。

【夜读】去准格尔旗寻找“美稷城”

走著走著想到了納林地毯,問老鄉提到了納林地毯技藝傳承人喬茂林,就順路去參觀一下吧,看看能不能淘一塊納林地毯回家。早在20世紀70年代,納林手工地毯就聞名中外,暢銷法國、英國、美國等,被譽為“東方地毯珍品”。編織納林手工地毯的工序十分複雜,包括選毛紗、染毛紗、合紗、織毯、凸花、洗毯、剪花、整修等數十道工序。一平方尺毯面的地毯需要打一萬個結,需要工人重複繞線、割線工序萬餘次,編織出一塊成品地毯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看著精美華麗的地毯,摸著感受它的柔軟和溫度,感嘆地毯傳承人的辛苦和汗水。

雖然納林地毯廠已成往事,但是歷史沒有將傳統手工藝遺忘,經濟的快速發展讓傳統手工地毯再現生機。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開始追求高品質有文化氣息的物品和生活了,這些變化為手工地毯的發展帶來了契機,即使價格貴點,銷路也越來越好。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成為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

從地毯廠走出來,在老建築“納林供銷社”的對面,有一家“小喬碗託”,我聞著香味就闖進去了,“來一碗碗託,澆上豆腐熱湯,加上一顆驢肉滷蛋,再來二兩驢肉。” 碗託勁道有嚼頭、熱湯味道鮮美、滷蛋香味撲鼻。俗話說:天上的鵝肉,地下的驢肉。吃著正宗的驢肉碗託,我們都眉開眼笑了。“納林風味”除驢肉碗託外,酸粥、炸糕圈、燉羊肉、蕎麵餄餎、扎蒙拌湯、六六八八都是聞名遐邇的特色美食。

納林美食由來已久,有一位“任老婆兒”,本名“鄧雲女”,早在1980年就開辦了納林首家個體飯館,1997年建成店面任鄧飯店,2001年註冊“任鄧飯店”商標,發展連鎖經營,勤勞與厚道的經營風範有口皆碑,連鎖加盟店遍佈旗內外。

品嚐了美食後,我們在街上溜達,隱約看到有些較為高大的建築,氣派規整,就走過去看看,原來是納林村委會,大院子就是一個小廣場,令人稱奇的是這裡還有村史展,展覽講述了納林從漢代、清代直至現代的歷史瞬間和民風民俗。

【夜读】去准格尔旗寻找“美稷城”

納林村外的納林川山川秀美、植被茂密、河水流淌,養育了世世代代的納林人。納林川南通晉陝,北達呼包,歷史上的草原絲綢之路就經過這裡,漢代成為南匈奴的統治中心。清末民國以來,走西口的浪潮席捲這裡,晉陝農民春來秋歸,路經納林川,大量的晉陝漢民同這裡的蒙古人交往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納林佔據交界之地,坐擁交通之便,南來北往的旅蒙商,三教九流的手藝人辛勤耕耘,共同開發了這座名揚口裡塞外的商業重鎮。民國年間,納林規定每旬逢四開市,吸引同心德、義泰成等商號,毯坊、銅匠、金銀匠、鐵匠鋪、木匠鋪、口袋匠、皮毛匠等手工作坊紛紛落戶納林。逢四集市日,商鋪車水馬龍,地攤琳琅滿目,貨郎商販雲集,沿街拴滿了大牲口,納林成為準格爾旗數一數二的大集市。現在,這些工匠店鋪在納林村仿古街上仍然一應俱全。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納林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十八大以來,納林人謀改革、促發展,衣食住用行等方面得到了極大地滿足,精神文化、生態環境等多方面的幸福感得到了極大地提高。

【夜读】去准格尔旗寻找“美稷城”

參觀完展覽後,找到了納林村文物保護員曹老師,他領著我們興致勃勃地來到這次出行的真正目的地。走在納林古城高高的城牆上,大致能看到古城的輪廓,城牆的夯層非常明顯,雖然古城內外植被茂盛、鬱鬱蔥蔥,但是地表上密佈的磚塊、瓦片和陶片印證了古城曾經的繁華和輝煌。

納林古城位於納林川東岸,平面略呈長方形,南北長410米,東西寬360米。城牆夯築而成,基寬2~3.5米,殘高1~4米,夯層厚15釐米,四牆各設門,文化層厚約0.5米。據史載,公元48年,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入塞歸漢,隨後移師美稷,美稷城成為西漢時期西河郡的屬地和屬國都尉的駐地。東漢初年,設置匈奴中郎將以此為駐地,南匈奴單于王庭更是長期駐紮在這裡,為當時南匈奴的政治、軍事中心。據考證,納林古城即為西漢美稷縣城。美稷縣曾是盛產粟和黍的地方,粟即小米,黍今稱黃米,黍和粟合稱稷,稷起源於中國,為五穀之首,故起名“美稷”。現在,納林百姓除種植玉米外,仍然大量種植小米和黃米。

【夜读】去准格尔旗寻找“美稷城”

美稷城不僅是漢代盛產糧食的地方,還與曹操那個時代的一位才女有關,發生了富有傳奇色彩的動人歷史往事。東漢末年,蔡琰,字文姬,別字昭姬,為文學家蔡邕之女,她自幼博學多才,擅長文學、音樂、書法。初嫁於衛仲道,丈夫死後回家。南匈奴入侵時,為匈奴左賢王所擄,生育兩個孩子,此時居住在南匈奴單于王庭美稷城。曹操統一北方後,花費重金將蔡文姬贖回,嫁給董祀。蔡文姬的名作有《悲憤詩》兩首和《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八拍》是一首古樂府琴曲歌辭,為中國古代十大名曲之一。“文姬歸漢”的故事,在我國廣為流傳。唐代詩人王昌齡寫過一首《胡笳曲》:

城南虜已合,一夜幾重圍。

自有金笳引,能沾出塞衣。

聽臨關月苦,清入海風微。

三奏高樓曉,胡人掩涕歸。

站在美稷城城牆上,吟著《胡笳十八拍》的辭句,回想著漢代美稷城糧食的大豐收、南匈奴單于王庭的恢弘氣勢;感嘆著東漢才女蔡文姬被匈奴虜來的悲哀,在這裡嫁給匈奴左賢王的無奈,以及迴歸漢朝的驚喜;感慨人生的悲歡離合與歲月的滄桑變遷。美稷城,您的豐饒和傳奇吸引著我們有時間還會再來。神奇的美稷城,在古代孕育了大漢和匈奴的子民。美麗的納林川,在今天仍然哺育著這裡的蒙漢人民。

【夜读】去准格尔旗寻找“美稷城”

甄自明 鄂爾多斯博物館副館長、副研究員。內蒙古考古學會理事,內蒙古長城研究會理事、鄂爾多斯學研究會理事。撰寫出版的論著有《內蒙古自治區資源調查報告·明長城卷》《內蒙古文化遺產·鄂爾多斯文化遺產》《內蒙古自治區長城資源調查報告·鄂爾多斯-烏海卷》等,在國家級、自治區級、市級期刊雜誌上發表論文數十篇。

【重要】公 告

【重要】警 情 通 報

【擴散】免費!2020年 “兩癌” 檢查來了

校對:張樂樂

【夜读】去准格尔旗寻找“美稷城”【夜读】去准格尔旗寻找“美稷城”
【夜读】去准格尔旗寻找“美稷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