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的“父愛”,是怎樣把下一代教育成繼續貧窮的?

01 父親的愛,太沉重了

2007年,有一部名為《父親》的紀錄片橫空出世,在豆瓣評分高達8.0。


窮人的“父愛”,是怎樣把下一代教育成繼續貧窮的?

片中的主人公韓培印,是一位典型的“中國式”父親。相比於村裡的其他人,老韓讀過書,認識字,所以知道讀書的重要性。

為了兒子上學,他幾乎傾盡所有,砸鍋賣鐵。但就算如此,還是沒辦法支持兒子韓勝利,每年9000多的大學生活費。

為了湊夠費用,老韓就到工地打工,但是單靠出賣勞力,每個月400塊錢收入難以保證。他只好和工友借錢,數目不大,少則幾十,多則一二百,還把每一筆都記在小本本上。

窮人的“父愛”,是怎樣把下一代教育成繼續貧窮的?

老韓的每月生活費是150,所以就給兒子小韓訂下每月200的花銷。

小韓除了200塊,就再也沒有其他任何開支了。就算是十幾年前,我們也難以想象,這點錢能支撐起一個大學男生的每月花銷嗎?

但是小韓堅持下來了。他的衣服是室友的,沒有手機,MP3,個人電腦。為了貼補家用,他除了學習之外,還回去撿廢品賣錢。

什麼,你問一個小夥子,為什麼不去打工掙錢?

除去其他客觀因素,最關鍵的原因,是在父親持續性“賣慘”、喋喋不休地向兒子灌輸掙錢不易的重壓下,小韓有著深深的自卑,讓他喪失了基本的社交能力。

窮人的“父愛”,是怎樣把下一代教育成繼續貧窮的?


當一個年輕人的未來,揹負著無比沉重的父愛時,他能走多遠?

影片最後,學通訊專業的小韓去找工作,但是他連計算機都不會用。因為父親老韓視電腦為“洪水猛獸”,怕兒子分心不讓他學習。

窮人的“父愛”,是怎樣把下一代教育成繼續貧窮的?

一個不會電腦基本操作的通訊專業學生,怎麼可能找到一份專業對口、薪資合適的工作,改變自己,甚至整個家族的貧窮宿命呢?

正如《貧窮的本質》中所說的:

貧窮就像一道陷阱,讓深陷其中的人無法逃離。儘管有逃出陷阱的梯子存在,但梯子並不總是放在正確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很多人並不知道怎麼踏上梯子。

02 你也是“隱形貧困人口”嗎?

中國的父母,在對孩子的教育中,對金錢的態度大多分兩種:

一種是擅長“哭窮教育”,就類似上文中的老韓。他們經常對孩子苦口婆心:“你看家裡為你上學花了多少錢!你以後出息了可別忘本啊!”

這種父母養育出的孩子,還沒走入社會,就揹負上了很重的心理包袱,無法施展手腳開始人生;或是能夠自食其力後,就會報復性消費來彌補內心的缺失。

另外一種呢,則是父母羞於談錢,完全不讓孩子“操心”錢的事。此類父母,認為孩子好好學習就行了,掙錢、花錢都是大人的事。

在這種父母教養下的孩子,往往長大成人了,還對金錢毫無概念,也很難識破金錢風險。

《圓桌派》中的一期,就提到“隱形貧困人口”的概念,指的就是那些貌似收入不菲的白領,但是在消費主義的洗腦下,經常入不敷出,去追求虛無縹緲的“儀式感”生活。


窮人的“父愛”,是怎樣把下一代教育成繼續貧窮的?

《圓桌派》

2018年,有人做過街頭的隨機採訪,發現受訪白領中,有21.89%處於負債狀態,“月光,窮忙,無存款”,是他們生活的真實寫照。

300多的一隻楊樹林口紅,50幾塊的星巴克咖啡,小几千的羊絨大衣,年輕人消費時眼都不眨,某唄、某支付等用到飛起。但是遭遇生病等突發事件,需要應急基金時,發現自己賬戶全是虧空。

另一方面,他們還看不起攢錢的父母,認為他們活得毫無樂趣,沒有生活情調。可怕的是,他們如果沒有所謂“精於算計”的父母幫襯,陷入貧窮簡直就是分分鐘的事。

消費主義的盛行,連在校學生都不能倖免。看看那些充斥各種網絡平臺的免息“XX貸”廣告就知道了,下一個入坑的孩子,絕對不是最後一個待宰羔羊。

不管是上述那種情況下,年輕人面臨的最大問題,都是無法正確認識自我和金錢的關係,更無法應對紛繁複雜的社會了。因此,對於父母而言,必須教育和引導孩子,早日形成“正確的金錢觀”。

那麼,為人父母,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有心人的你,不妨讀一讀這本《忍住!別插手!讓孩子獨立的自我管理課》系列的第三冊,《正確的金錢觀》


窮人的“父愛”,是怎樣把下一代教育成繼續貧窮的?

本書作者是高取志津香,原為日本關注孩子培養問題的記者,後來去了美國,和友人一起創立了JAM網站,是日本、美國兩地父母、孩子和教師互相交流的平臺。

因為她獨特的個人經歷,所以高取志津香的著作中,既有日本文化中對孩子的精細、體貼養育觀念,又汲取了美式教育中提倡孩子自主、獨立的養分。

高取志津香認為:

“不讓孩子瞭解“錢是有限的”,不讓孩子學會“有計劃地支配金錢”,不告訴孩子錢是怎麼來的,不讓孩子知道該怎麼用錢,這樣只會害了孩子”。

所以本書一共可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如何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如何賺錢、怎樣才能控制花錢慾望。

為了保證本書能兼具理論性和實操性,高取志津香借鑑了商業訓練的理念,提供了日本、美國家庭的案例之餘,還提供了很多有趣的訓練方法,讓父母不僅能夠馬上開展行動,還可以學會“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03 如何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忌諱和孩子談錢,可能是東方父母的通病。可能是家長孩子還小,主要任務是學習,不需要為了柴米油鹽的瑣事操心。但是和西方國家不同,中國、日本、韓國的父母或長輩,會在過年時給孩子大額的壓歲錢。

沒有接受過金錢觀的指引,手裡又攥著“鉅額資產”的孩子們,就很容易誤入歧途。剛剛過去的農曆新年,就有很多孩子觀看網絡直播,並給主播鉅額打賞的新聞,屢層出不窮。


窮人的“父愛”,是怎樣把下一代教育成繼續貧窮的?

本書截圖


與其如此,父母不如開誠佈公地與孩子談錢。

首先,要讓孩子明白:金錢並不是取之不盡的。

要讓他們明白零花錢的意義,更要對給予他們壓歲錢的長輩心存感恩之情。

其次,要讓孩子養成存壓歲錢的習慣。

從長遠來看,用金錢表達對孩子的愛對孩子的成長沒有好處。步入社會之前,孩子必須學會忍耐和放棄。所以父母一定要忍住,不要隨便讓孩子隨心所欲地花錢。

對於這一點,父母也要提前爭取周圍人的理解,防止長輩出來干涉。

可以引導孩子,把壓歲錢分成兩份。一部分存起來,另一部分讓孩子自己支配。支配的這一部分,也不要想到什麼馬上買,而是要學會延遲滿足。

最後,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學習和金錢相關的等式”:

“金錢是需要用其他東西進行交換的”。

不會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不勞而獲也是不可能的。


窮人的“父愛”,是怎樣把下一代教育成繼續貧窮的?

04 學會如何花錢之前,要先學會如何賺錢

相傳晉惠帝司馬衷智商不高,有些痴傻。在他當皇帝前,天下鬧災荒,百姓都吃不上飯。

近侍們他上課時,就提了一句:“現在糧食收成不好,百姓連米粥都吃不起了”。司馬衷大惑不解:

“米粥吃不起,為何不吃肉糜(肉粥)呢?”

時過境遷,我們經常嘲笑司馬衷的愚蠢和物質。但是現在有很多孩子,只知道花錢,不知道父母賺錢的辛苦,又和“不食肉糜”的司馬衷有何區別呢?

所以父母可以和孩子,聊聊家庭的收支情況,讓孩子瞭解每個月的花銷:'錢都花在哪裡了?”

要讓孩子懂得,不能把手裡的錢全花掉,要留出餘裕,以備不時之需。

其次,還要和孩子談談自己的工作,讓孩子明白,通過勞動,才能賺取薪水。“買不起的東西,不要買”,不給自己增加額外的負擔。

“只有通過勞動賺取報酬時,孩子才能真正明白金錢的意義”。

除此之外,也要讓孩子明白,借錢要“有借有還”,還錢的時候可能要支付利息。

高額的借錢利率,如同魔法一樣,會比你的本金多得多。


窮人的“父愛”,是怎樣把下一代教育成繼續貧窮的?

本書截圖


05 怎樣控制花錢慾望,防範金錢風險?

博多·舍費爾曾在《財務自由之路》中說:

“負有消費債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行為。傢俱、汽車、旅行、音響、電視機和其他家用電器,是造成消費債的幾個典型理由。許多年輕人認為,在自己搬入新家的那天,他們必須有全新的裝修。而我要勸你打消消費債的念頭。記住,我們想要的東西並不等同於我們需要的東西。”

父母在引導孩子建立“金錢觀”的過程中,一定要要讓他們明白“延遲滿足”的重要性。

什麼是延遲滿足?

就是指你願意犧牲當前的利益和享受,換取將來更大的利益和收穫。

舉個例子來說,高中生S非常想要一把吉他。為了儘可能地攢錢,他決定降低支持,放棄了每期必買的漫畫,把口香糖也戒掉了。

關鍵的是,S並不感覺痛苦。在短暫的犧牲面前,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併為之付出努力,是戰勝慾望的關鍵。

除此之外,父母在給孩子零花錢之前,不是拍腦袋做決策,而是要參考孩子所列清單,決定零花錢的數額。不能和別人攀比。分成“必要”和“想要”兩欄,對需求進行排序。

孩子有了錢以後,也不是想買什麼就買什麼,隨心所欲。而是要按照和父母約定的“零花錢使用規定”實行,好好想想“怎麼用”、“買什麼好”。

有的孩子習慣把到手的錢,揮霍一空,再找父母要。而有的父母呢,一邊說著“下不為例”,一邊又拿錢給孩子消費。這種做法十分不可取,因為這樣只會讓孩子失去培養良好習慣的機會。


窮人的“父愛”,是怎樣把下一代教育成繼續貧窮的?

本書截圖


正確的做法,是教會孩子有計劃地花錢,提醒他們“想好了再買”。

控制慾望,學會取捨,永遠是讓人類的必修課。

因為網絡的普及,孩子們捲入金錢詐騙的概率,不斷增加。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父母要多和孩子溝通。

“武斷地禁止孩子使用電腦和手機,只能起到反作用。反而更有可能讓孩子在父母不知情的情況下捲入麻煩。父母要告訴孩子,有可能面臨的麻煩、騙局甚至犯罪,把其中的風險告訴孩子,讓他有意識地主動規避風險”。


窮人的“父愛”,是怎樣把下一代教育成繼續貧窮的?

寫在最後:

曾經有一段時間,朋友圈瘋狂轉發一篇叫做《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的文章。

文中作者是位在北京工作的高收入人士,岳父因為患上流感,導致肺部感染,最後進了日均消費8千-2萬的ICU(重症監護室),換上了開價6萬的人工肺,也沒搶救過來。

短短29天的時間,作者為了支付高昂的治療費用,賣掉一切可以迅速變現的資產:股票、活期存款,短期理財產品。但湊到的幾十萬再加上老人家自身的退休金一起,也就支撐了個把月。

下一步,他們都準備好賣房了......

遭遇鉅變的下,精英階層尚且如此,所謂的“隱形貧困人口”又能扛上幾時?

人生在世,誰都很難保證不遭遇黴運。金錢,是我們能夠存續下來的強有力支撐。父母不可能把孩子守在羽翼下一輩子,而是要教會他們如何正確看待金錢,早日學會自立,既懂得感恩,又學會忍耐。


窮人的“父愛”,是怎樣把下一代教育成繼續貧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