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著眾多傳統特色的歷史名人故居

梅灣街,位於嘉興南門片中心路段,相傳古代其地多植梅,且瀕臨京杭大運河河灣而得名。


現在的梅灣街主要指嘉興市南門片舊城改造後的統稱,位於嘉興市中心老城區禾興南路與城南路的交匯處,瀕臨西南湖水景風光,與南湖風景區連為一體。


整條街的設計風格以清末民初江南水鄉民居建築形態為基礎,青磚黛瓦、門樓花窗、雕樑畫棟,是嘉興市現存地方傳統民居較為集中的區域。

梅灣街上的老“街坊” | 保存著眾多傳統特色的歷史名人故居

1

梅灣街還保存著眾多的具有傳統特色的歷史名人故居,

如朱生豪故居、金九避難處、韓國臨時政府舊址、汪胡楨故居、沈鈞儒故居、褚輔成史料陳列室等。

這些獨具特色的古建築使梅灣街成為嘉興市中心規模巨大、風格獨特的集休閒、文化、娛樂、商業於一體的綜合型歷史文化休閒街區。

2

煙雨嘉興,是近代以來中國農業最為發達之區,成為了大運河南端一個富足安逸的所在。卻又因緊鄰上海,讓這座城市裡的人擁有了面向世界的文化心態。

“江南才子山東將,陝西黃土埋皇上”,在嘉興成長的文化名人為數不少。

遠的不說,就現當代來看,嘉興就擁有國學大師王國維、碩學通儒沈曾植、清代浙西詞派創始人朱彝尊、文學巨匠茅盾、中國現代出版第一人張元濟、新月派詩人徐志摩、半世文人半世僧的李叔同、漫畫宗師豐子愷、武俠小說家金庸、當代作家餘華……他們在中國的文化界佔據著各自的一席之地。

因此有人戲稱說,中國近現代文學史領銜人物,浙江籍佔去一半,而浙江一半的文人又出在嘉興。這種說法也許有些誇張,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嘉興的確是人傑地靈,代有才人出。

這一大批的文人先賢,在嘉興境內大都留有故居、紀念館和陳列館,當你從這座城市走過,尋找那些印滿歷史遺蹟的故里老屋,浮華的車水馬龍背後是深厚而卓絕的人文氣息,詮釋著“嘉興是一座有文化底蘊的城市”。

梅灣街上的老“街坊” | 保存著眾多傳統特色的歷史名人故居

3

在這一長串的故居名單中,離我工作單位最近的是梅灣街朱生豪故居。

朱生豪是誰?也許你會很陌生,但對於熟悉莎士比亞的人來說,這個名字如雷貫耳。朱生豪憑一己之力,以“求於最大可能之範圍內,保持原作之神韻”為宗旨翻譯《莎士比亞戲劇全集》,他打破了英國牛津版按寫作年代編排的次序,而分為喜劇、悲劇、史劇、雜劇4類編排,自成體系,被認為是迄今中國莎士比亞作品的最完整、質量出眾的譯本。

朱生豪故居位於嘉興城區禾興南路73號,梅灣街東側。白牆黛瓦,頗為安靜的兩層木質小樓,跟民清時期的江南普通民居絲毫沒有不同。門面開闊,但進深不是很深,因此大堂比較明亮。

一樓展廳除了貼在牆上的人物介紹,僅放了一雙鞋和一隻滕竹箱子,其他幾乎空無一物,這倒也符合朱生豪當年一貧如洗的境況。

去時正逢中午,從略顯陡峭的木梯走上二樓,屋內竟空若無人,有些暗,只有西邊的玻璃窗透過些光亮。閣樓不大,房間內放置的大都是生活居用品。腳步踩在木地板上,發出咯咯的響聲,我每一步都走得很小心,生怕是驚動了時空中沉寂的靈魂。

在這裡,朱生豪抱病“譯莎”,妻子宋清如“燒飯”陪伴。一如故居門口的雕塑,倆人相擁依偎在一起,似乎是在喃喃細語又像是深情相望著詩意的遠方。雕塑的基座上鐫刻了朱生豪曾寫給宋清如的信,上面寫道:“要是我們兩人一同在雨聲裡做夢,那意境是如何不同,或者一同在雨聲裡失眠,那也是何等有味。”

梅灣街上的老“街坊” | 保存著眾多傳統特色的歷史名人故居

4

出朱生豪故居往北走百餘米,路口左拐就是環城南路南幫岸3號——民盟創始人之一的沈鈞儒故居。

沈鈞儒,出生於1875年,號衡山,嘉興人,清光緒進士,早年留學日本法政大學。回國後先後參加立憲運動、辛亥革命,後又參與護法運動,反對曹錕賄選。致力於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期間,撰文提倡新道德,新文化,從一個科舉出身的進士成為一個堅強的民主主義者。

1936年11月,沈鈞儒因宣傳抗日救亡而被逮捕,為著名的“七君子”之一。隨後“西安事變”提出的八項主張,其中一條就是立即釋放上海被捕之愛國領袖,“七君子”因此重獲自由。

新中國成立後,沈鈞儒歷任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民盟中央主席等職,被周恩來總理譽為“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幟”、“愛國知識分子的榜樣”。

沈鈞儒故居是一座清代建築,坐北朝南,粉牆黛瓦,古樸典雅。

跨進門檻,穿過清幽的前院,進入前廳,對視一尊面色慈祥的沈鈞儒先生銅像,上方“始言堂”三個大字醒目地映入眼簾。再往前走便是後樓,上下兩層,以大量栩實生動的實物圖片史料,展示了沈鈞儒為國家獨立、民主、自由矢志不移奮鬥一生的歷程。

介紹說,沈鈞儒生活儉樸,不抽菸不喝酒,一生酷愛石頭,幾乎每到一地都要拾石紀念,並詠詩道:“吾生尤愛石,謂是取其堅。”他因此將自己的書齋命名為“與石居”。

沈鈞儒故居的西廂房,就陳列著不同時期沈鈞儒所收藏的石頭,是為“與石居”。

梅灣街上的老“街坊” | 保存著眾多傳統特色的歷史名人故居

5

在梅灣街小小的一片區域內,與民盟創始人隔街相鄰的還有一處著名民主愛國人士的家,他就是九三學社主要發起人之一的褚輔成。

褚輔成跟秋瑾、徐錫麟是同道,當年沈鈞儒入同盟會還是經這位鄰居介紹。梅灣街是褚輔成出生地,也是他日本留學歸來後開始革命的地方。

褚輔成故居位於梅灣街西區,據說1937年被日本飛機炸燬。2006年,嘉興市政府在原址建了座褚輔成史料陳列室,匾額為九三學社中央顧問啟功先生生前親題。陳列室裡存放著褚輔成的銅像、年表、生前故事圖片等,系統和全面地反映了褚輔成奮鬥的一生。

褚輔成是晚清立憲運動、辛亥革命的元勳,民國時期各大政治活動都有他的身影。1932年,韓國獨立運動領導人金九從上海避難到嘉興兩年之久,就得益於褚輔成的保護。今梅灣街76號就是“金九避難處”的歷史遺存。1996年,韓國政府在褚輔成謝世48年後仍授予他“大韓民國建國勳章”。

褚輔成其人其事,嘉興人不會不知道,此處就不一一鋪陳了。

梅灣街上的老“街坊” | 保存著眾多傳統特色的歷史名人故居

6

步行梅灣街區,一處翠竹叢中遇見一尊褚輔成石刻半身像,蓄鬚,戴眼鏡,手攥一卷書。旁邊還有一座沒懸匾的半亭,亭兩側有一副抱柱聯,“報國誓始終,每飯不忘真民主;立身重名節,蓋棺還是老書生。”

一方水土一方人,土沃民秀的嘉興,學風興盛,“奇才秀士輩出”,“文物煥然”,世人盛讚“好讀書,雖三家之村必儲經籍”,因此能夠出現大師、巨匠、儒士等如潮湧之景況。

如今嘉興城高樓林立,但在現代化的新衣表層後面,嘉興並沒有丟失她深厚而卓絕的文化氛圍,把某些歷史的也是人文的座標“頑固”地保留下來,人們依然可以在這座城市裡,尋找得到一間間印滿歷史遺蹟的“街坊”。

不禁竊想,或許這些才是屬於一個城市最豐富,最瑰麗,也最令人著迷的嘉興記憶。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